特立独行章士钊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e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士钊先生是民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行事风格和偏激主张历来褒贬不一。他确有一些独到的创见,如首称孙文为“孙中山”;首倡北洋政府总理为“执政”;敢于穿梭在军阀、猛人之间调停争讼;又曾被鲁迅骂为“老虎总长”、“落水狗”;生活在白话文时代,主张新旧文化“调合论”却六十年如一日用文言写作;借给毛泽东两万银圆不问用途慷慨解囊;90高龄仍笔耕不辍,终撰成巨著《柳文指要》,其书曾作为国礼馈赠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李大钊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章士钊的评语是“才不如识,识不如德”,以表示对他高贵品格的景仰。
  从东瀛归国后,李大钊主篇《晨钟报》,章士钊则在北京大学执教,潜心治学。1918年2月,由章氏推荐,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当时章士钊所任图书馆主任即由李大钊接任。
  1925年,章氏参加段祺瑞内阁。李大钊多次对章士钊夫人吴弱男说“行严(章士钊,字行严)沉溺太深”,恐难自拔,多次直言劝其“不要去趟政界的混水”。此后,二人很少晤面,但两人交情依然如故。李大钊夫人赵纫兰与章夫人吴弱男经常走动,李大钊有时亦来东城区魏家胡同章宅串门。后来,章氏三子拜李大钊为师,专攻政治经济学;李大钊之长女李星华亦拜章夫人为义母。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章士钊夫妇不遗余力设法营救。他曾找到张作霖的亲信杨宇霆,请他转告张大帅:“切不可为一时之意气杀戮国士,而遗千载恶名。”继之,又奔走呼号,动员社会知名人士200多人联名请保李大钊先生生命。李大钊殉难后的第二天,章士钊夫妇拿着香烛和冥纸,来到宣武门外长椿寺,在李大钊灵前祭奠。章氏捶胸顿足恸哭,在场目击者无不潸然落泪。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校园内建立李大钊纪念室,章士钊已年届古稀,曾专程去瞻仰并赋诗抒怀。上款题的是“守常老兄”,下款落“士钊”。诗云:
  隙尘何微微,朝夕通其辉。
  人生多有托,君去独不见。
  青林有蝉鸣,赤日无鸟飞。
  裴回东南望,双泪空沾巾。
  他睹物思人,不时喃喃自语,表达他对李大钊的思念之情。
  
  三
  
  章士钊是第一个称孙文为“孙中山”的人。孙中山先生初名汶,后作文,号逸仙,辛亥革命前在日本曾化名“中山樵”。1903年,章氏为宣传“孙文主义”,最早翻译编写出《大革命家孙逸仙》的小册子,他取书中“中山樵”(日本姓氏)的“中山”二字,缀以孙先生本姓之后,称之“孙中山”。从此孙先生的英名尽为人知,孙先生对此称谓也表示认可。
  章氏又是将北洋政府首脑称作“执政”的首倡者。1924年,段祺瑞出掌北洋政府,延请章士钊入阁任教育总长。章氏建言不称总理而称“执政”,段嫌这一官名不雅,连连摇头,章则坚持己见,认为谐音作“直政”预示好兆头,遂被段祺瑞采纳。但是这“段执政”为人不直,操持军政大权后干了许多祸国殃民的勾当。
  
  1904年春,章士钊与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杨为会长,章为副会长。8月,华兴会决定11月16日在长沙举行起义,章与杨在上海余庆里密设机关,暗中接济,不料因事机不密走漏风声,长沙起义未经发动即遭失败。10月,黄兴等人先后聚沪,计划在湖北、南京等地再举义旗,后因11月19日发生了万福华谋刺前广西巡抚王之春事件被捕,次日章去监狱探望万福华,被侦探跟踪,结果华兴会在余庆里的机关遭到破坏,张继、章士钊等10多人被捕,因此再起义的计划中辍。后在蔡锷等社会贤达的营救下,章士钊等人被保释出狱。
  章氏出狱后即赴日本寻求救国良策。1905年他回顾了过去的活动,特别是在上海被捕的经过,认为自己“才短力脆”,连累了同志,感到内疚,“顿悟党人无学,妄言革命,将来祸发无可收拾”;同时从日本的变法自强中,发觉教育的重要,因而思想起了变化。从此,他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章氏曾三次游学欧洲,研究西方哲学、政治学、法学,对康德、柏格森、马克思、弗洛伊德诸家学说均有翻译文字和论文,对逻辑学研究最下功夫。他参与中国历史进程的政治设计,主张政党内阁制,不灵;继主张联邦制,又不灵;遂向后转,主张复古,重圆中华帝国梦。他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上鼓吹“新旧循环论”,政治上提倡“农业立国论”,成为后来“乡治派”的理论奠基人。他49岁应张学良之聘,任东北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被杜月笙待为上宾。杜聘其为法律顾问,执业律师。
  1933年,南京政府审判陈独秀,章氏出庭为陈辩护,慷慨陈词力证陈氏无罪,一时令庭审法官举措失常。上海伪维新政府成立时,曾多次拉章氏入伙,均遭罢斥;国民党邀其到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议长蒋介石接见,赞其所撰“逻辑学”富有哲理,且深入浅出,邀他到中央训练团和中央警校授课。他不拿讲义,口若悬河,听者无不津津乐道。1943年,所著《逻辑指要》出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