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管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与管理改革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问题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管理权力下放给学校,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高职院校实施校本管理,对于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本管理 分权化
  [作者简介]仲耀黎(1954- ),男,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安徽 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034-02
  
  校本管理是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与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权力下放及教育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主体地位的加强,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实施校本管理,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本管理的涵义
  
  “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它是一个外来的说法,在国外,校本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转移到学校自身,由学校行使管理职权。中国香港教育研究所郑燕祥先生说过,学校管理要以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即学校活动不受外界的严格控制,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资源,能够主动地在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将问题解决。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先生在校本管理思想上也有所表述: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以学校为基点,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开展、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学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一切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自身管理,其实质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既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又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并能根据自身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办学效能。这是一种变“外控式管理”为“内控式管理”的思想。
  传统的外控式教育管理追求教育需求目标一元化,追求数量的发展,是一种集权化的管理,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政策行事,学校缺乏自主权和应变能力,不能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制定发展政策和策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与外控式管理相对应的内控式管理思想即校本管理便应运而生。
  
  二、实施校本管理的必要性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依靠的是科技,科技水平的提高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因此,有什么质量的教育,就有什么质量的科技,经济发展必须跳出经济领域本身,从教育领域寻求答案。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是地方政府举办的,受地方政策的制约较为显著。高职院校的管理一直是政府教育部门的附庸,也就是说是在一种外控条件下运作的管理,这种管理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管理主体性的发挥。从表面上看,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加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由权,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学院的法人地位和独立办学能力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校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自主的行为调节,只能重复着听从上级的指挥和摆布。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仍然偏低,这种教育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校本管理,加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行管理的力度,才能有力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校本管理的意义
  
  1.校本管理可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高职教育改革分为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教育活动层面三个部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当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而进行改革时,学校却仍是以政府为主的外控式管理模式,那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就会因得不到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而无法进行或不能深入开展。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层面的变革,就必然涉及学校管理的变革,因此,只有赋予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拓宽办学空间,变外控式管理为校本管理,才能使高职院校按市场运作机制和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校本管理是政府教育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必然之举。我国的高职院校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办学思想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逐渐将权力重心下移,但学校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管理机构重叠,管理队伍臃肿、办学效益低下等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重心就要转向学校内部层面,变政府由过去对学校的直接微观管理为间接宏观管理,变集中体制下过于刚性的“硬管理”为市场体制下富于弹性的“软管理”。政府应着重把精力放到搞好调研、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等事项上,安徽省教育行政部门从2005年开始就已把专业设置审批权、新生转专业的审批权下放给了学校,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由学校自行处理,让学校按照教育法规、政策和教育方针的要求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竞争力,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
  学校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难以做到的,权力下放后政府应相信学校有能力执行好国家的有关政策,办好学校。如离开了学校的实践,离开了学校主体作用的发挥,所有的法规、政策和指令都将成为一纸空文,这就是政府对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3.校本管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实施校本管理旨在让全体教职员工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并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畅通,以利于团队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的融合,这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深层次的变革,是引导高校实施校本管理的信号,它让学校有了更大、更广、更高的发展空间,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使学生更自由、更愉快地实现自我。树立校本管理思想不仅要求高校能主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创造和谐社会,这也正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实施校本管理要处理好校内外的关系,校外即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校内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利之间的关系,要形成现代大学法制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大学制度运行机制;促进现代大学理念的落实,弘扬现代大学精神,以保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引领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功能的实现。
  4.校本管理可促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多年来,由于受政府集权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往往是统一化、模式化的管理,缺乏个性和特色,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而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形式,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形成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而校本管理的实施,可以促使学校发挥自身功能,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要求,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增强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校本管理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
  
  四、实施校本管理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变“常规管理”为“战略管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常规管理”的范畴,实行的是外控式管理,学校自身的需要得不到重视,即学校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而必须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条条框框,循规蹈矩地具体操作执行,以致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校本管理以学校为基本决策单位,在重视常规管理的同时,更加关注战略管理。实施校本管理并不是不需要常规管理,恰恰相反,它离不开常规管理作保障。校本管理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校长管理,或者就是权力下放,就是义务管理,而是要更加重视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提炼和形成,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前瞻性的问题,由事务管理转向发展管理、战略管理。再者,战略管理更加注重管理的全面性,讲究策略,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更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学校教职工。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不是交给一个人,而是交给一级组织共同决策。因此,高职院校应成立董事会或学校委员会作为实施校本管理的制度保证。董事会或学校委员会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校长在董事会的集体领导下,执行董事会或学校委员会的决议,负责学校的具体管理,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成立董事会或学校委员会,有利于董事会与校长各司其职,形成决策和执行相分离的相互监督机制,避免使学校成为某一个或某一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这对学校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促进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实施校本管理要处理好权力和责任的关系。实施校本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权力和责任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的,权力的获得意味着责任的增加。政府放权以后,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是扩大了,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相关责任也伴随着权力一起下放到了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法人或管理者要用好权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处理好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真正体现出权力下放给学院所带来的生机。另外,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处理,更要敢于承担责任,如果瞻前顾后,只想要权,又怕承担责任或者为所欲为,滥用职权,这样不但管理不好学校,还会给党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
  4.实施校本管理,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体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作为高职教育必须按照这个基本规律,认真分析、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针对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方案,加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在学校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一个全员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创收支持教学的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为群,董新伟.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罗明东,陈瑶.校本管理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其他文献
以往考量大学生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价值性,人们往往习惯于偏重单纯的政治指向性,从而不经意地割裂了思想道德素质与人自身完善和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文章从大学生思想道
社会对医院的期望是“看好病,少花钱”。但目前对医院的评价仍是看病难、看病贵,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要求也是解决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那么如何能缓解目前的现状呢?一些医院
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的规模迅速膨胀,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课题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秉行多元化的人才观,走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教师施教方法亦应多元化。    人才观应“多元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是随着近年来连续较大规模的“扩招”而实现的,“扩招”意味着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年代不能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
介绍了安徽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实行整合管理的实践,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内镜中心这种“中心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C语言程序设计》是当前计算机专业广泛使用的编程教学语言。C语言语法灵活、具有现代化的数据结构、结构化的控制语句和程序设计自由度大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目的]遏制艾滋病在云南的传播速度,加强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提高公安机关对高危人群的管理水平,构建开展艾滋病干预工作的支持系统。[方法]通过对云南省十个项目综合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这门课中运用案例教学,以“三贴近”为抓手,紧密地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革开放的实际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教学,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案例教学 运用  [作者简介]张小明(1962- ),女,梧州学院思政部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