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鹰”的心理解读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意象是一种较为隐秘的审美心理活动,它通过作品中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事物来实现作者情感的表现。因此,凡是文学意象都应是一种内涵丰富、匠心独特的高层次形象,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高原上的探戈》中“T鹰”这一文学意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传情内涵及不同的寓意,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角度出现的意象“T鹰”进行心理解读,也成为透析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学意象;“T鹰”;心理解读;《高原上的探戈》
  
  《高原上的探戈》是美国作家罗伯特·J·沃勒继《廊桥遗梦》《梦系廊桥》后的又一鸿篇力作。但《高原上的探戈》与前两部作品相比,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更长、人物更丰富、情节更曲折,尤其是出现了“老爷车”(猫)、“T鹰”之类的文学意象来补充和丰富了作品的整体意境。由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意向不同,使得“T鹰”这一文学意象在作品中的不同场合、不同角度具有不同的传情内涵,寄托不同的寓意,成为人的情思意绪投射于物、物我合一的结晶,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巧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角度出现的意象“T鹰”进行心理解读,探究其在作品中对补充完善人物内心刻画的作用,就成为解读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 T鹰:佳莉·戴维罗
  强烈的对生命力与性的渴望的具象
  
  “在8个小时以前,还没有来上班的时候,她看着一只鹰乘着夏末的最后几阵风孤独地翱翔在天空。她从下午开始就一直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很久……”[1]
  意象是一种隐秘的审美心理活动,它按照美的规律和民族文化观念,借助于幻想、联想,把抽象的情感通过外在的实物予以具象的表现。也即通过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事物——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来实现情感的表现,这是人们普遍地不自觉地遵循的一条美学法则。因此,凡是意象都是一种内涵丰富、匠心独特的高层次形象,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那么,此时的“T鹰”这个文学具象对佳莉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回顾佳莉与杰克的婚姻结合:20年前的杰克·戴维罗就是力量之美的化身——“是个驾驭野马和公牛的狂野骑士,年轻女人们总喜欢朝他挤眉弄眼。佳莉和她的另外两个来自白梅迪州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2]佳莉为杰克的力之美所诱惑。尽管母亲曾经列出一长串年轻女孩应该保留的“美好的东西”,“但在杰克双腿和肩膀那么精瘦,却能驾驭那些被缰绳拴紧了生殖器的公牛们的力之美的性吸引下”,在看了“杰克驯服公牛,并且喝了他货车后面冰柜里的3罐啤酒之后,佳莉便自愿地跑到他的货车后座上,跨在他的身上,闻着他身体上尘土的气味,自动解开了牛仔上衣。杰克第二天便动身前往波士曼,佳莉跟着他一起去了”。[3]通过这段话的描述可以看出,杰克用他牛仔的力和美征服了佳莉,在性欲与理智的矛盾中,佳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性,毫不掩饰性在其生活中的意义。可以说佳莉内心想要的婚姻就是缔结在她对生命力的渴望与性享受基础之上的。由于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隐秘在佳莉心中的这种对生命力与性的渴望的复杂情思,只有借意象——借有形之景传达无形之情,以视觉形象映示心灵的颤动。而这时,“T鹰”这个性凶猛,以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为生的具象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个性凶猛”这个特点在此时佳莉的眼里就成为了象征一个人的勇敢、力量、矫健、机敏、占有与征服的意象。与其说佳莉在看“T鹰”,不如说她通过“T鹰”这个具象表达她对生命力与性的渴求。佳莉通过联想把她对生命力的渴望、对性的渴望都投射灌注到“T鹰”这个具象之上,使此时的“T鹰”染上了佳莉的生命色彩,仿佛有了佳莉同样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在8个小时以前,还没有来上班的时候,她看着一只鹰乘着夏末的最后几阵风孤独地翱翔在天空。她从下午开始就一直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很久……”[4]这个确切的数字“8”和“看了很久很久”似乎在暗示着佳莉“度日如年”的精神状态,同样死去的还有佳莉·戴维罗,以她自己的方式经历了那些漫长岁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佳莉“度日如年”?“T鹰”“乘着夏末的最后几阵风孤独地翱翔在天空……可以听到在她身后不到30英尺的厨房里,杰克不断的咳嗽声。他咳得比昨天厉害,而昨天比前天还要厉害。香烟和金宾姆酒占据了他的喉咙、身体甚至是意识。可以说他正在慢慢地死去。他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处于这种死亡状态,同样死去的还有佳莉·戴维罗……”[5]寥寥数语可以看出,杰克处于死亡状态,失去了给佳莉带来无限激情与性的享受的能力,佳莉的生命之火一直没有被点燃,这使得她“度日如年”。尽管作者没有一句写佳莉如何强烈地对生命力与性极度地渴望,但通过对她对“T鹰”这个具象“孤独地翱翔”“看了很久很久”,就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地把佳莉内心那种失去男欢女爱的惆怅和怨恨、寂寞和苦闷、压抑和渴望、生命失去了意义的那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复杂微妙的情思即黑格尔所谓的“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6]不著一字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让读者深思于佳莉深邃的痛苦之中,却感觉不到文字形式的存在,此所谓“但见性情,不见文字”。从佳莉这个角度来看,“T鹰”这个意象就在于充分地补充完善了作品中佳莉·戴维罗对强烈生命力与性渴望的表达。
  
  二、T鹰:谜一般苏珊娜的具象
  
  (一)利用“T鹰”意象烘托苏珊娜谜一般的孤独性格
  作品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史的传奇、离奇的情节、神异的境界以及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创造了一个浪漫而神奇的在灵与肉的两个世界上都成为男人忘乡的谜一般的苏珊娜——总人口数为942的沙拉曼达人眼中的女巫。她的小蛮腰、野性的褐发、手镯项链和草药袋使得她轻易地从人群中凸现出来。这么一个“一直生活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的多重文化熏陶下……有自己独特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与印第安人文化信仰相似,但永远不可能成为印第安人……”[7]的“不管在什么地方——你所能见到的最漂亮的女人之一”[8]。她的神秘、美丽使万千语言难述其一,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正如陆机所感叹:“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9]语言在这个最具个性化、最复杂多样的神秘魅惑的绝色女子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只有意象才能将抽象的人物性格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之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含蓄深刻、更加富于审美张力。而要表达苏珊娜浪漫而神奇、谜一般的孤独的人物性格自然要选取一个同样焕发着神秘色彩的稀世物种“象”才能达到“意”的审美目的。因此,作者选取了“T鹰”:“T鹰……曾经在北部的高原地区频繁出没,现在由于那片地区已属无人居住区,猜测这种鹰类已经灭绝。不知什么原因,这种T鹰总是对某一片小树林情有独钟,并会周期性地回来群居,而不是追求更广阔的土地,当地居民区的毁灭就等同于在毁灭T鹰的栖息地。因为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它们就会拒绝繁衍后代,而不会去寻找新的居住地。经过精密的搜查,另外两对也是在耶斯基那个方圆100英里被发现的,6只成熟的T鹰和它们的孩子,总共15只。”[10]意象虽由“意”与“象”二者组成,但二者的地位并非对等,“象”是为“意”服务的,“意”是用属性与所咏事物具有某种内在联系、能引起人的条件反应的“象”来暗示主题。而“T鹰”这个具象引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使其对苏珊娜令人琢磨不定的谜一般的孤独性格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使作品中苏珊娜的个性特征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巧妙、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利用“T鹰”意象烘托卡莱尔与苏珊娜浪漫而神奇的爱情
  作者为了充分利用“T鹰”这个意象,创设了神异的境界及奇特的想象来烘托卡莱尔与苏珊娜浪漫而神奇的爱情,在作品中几次巧妙地出现了“T鹰”。其一,借以暗示卡莱尔与苏珊娜的相爱是上天的安排。“T鹰”在作品的开篇就出现了:“远处的丘底平原上卡莱尔·麦克米伦启动引擎……只能隐约分辨出敞篷车向南移动的影子……有一阵子雨停了,越过印第安人的肩头,她(苏珊娜)看见一只鹰飞向一座绝壁,9年前,正是那处绝壁,她的父亲匆匆瞥见地面正向自己飞速砸过来。”[11]此时“T鹰”就像一条线索,越过印第安人的肩头给人神秘感,似乎暗示着上天的安排,而“T鹰”飞向像苏珊娜父亲死亡的一座绝壁,更将苏珊娜与卡莱尔的相爱添上了一笔重重的神秘魔幻色彩,将两个陌生的人拴在了一起。爱就是在一个人的国度里住着两个人。上天早有安排——你就是苏珊娜,在这一天遇见了你的卡莱尔。
  其二,暗示卡莱尔与佳莉相爱的结果是分离。作品在卡莱尔与佳莉相爱时,又一次出现“T鹰”:“所以卡莱尔现在做到了:毫不浮躁地安定下来了,有一份好的工作……还找了个踏实的女人。就这么简单,让事物保持单纯而不复杂化。一切看来都很好。还有就是培养起了对那种T鹰的强烈兴趣……这些鹰总是在远方的上空盘旋,或是栖息在他房子对面小树林里高耸的树枝顶端……T鹰是一种有着尖锐眼光,浑身披满了羽毛的不可名状的动物。甚至焕发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完美地诠释了它们独特的结构和特性。也包括吸引那只名叫‘垃圾车’的猫咪的注意。”[12]卡莱尔培养起了对那种T鹰的强烈兴趣,暗示着尽管佳莉像粮食一样足以喂饱他的身体,“一切看来都很好”,但她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因为卡莱尔“他知道他需要成为一个生于偏僻地区的原始人类……或是成为现在那些生活着的动物们的活化石,例如浣熊,野狼和鹿。这些动物们都早已学会和人类文明共存,而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13]。卡莱尔需要的是与他一样能听到“风吟”“苍老的手风琴哼出的探戈舞曲”“武士在久远过去的呜咽”的生活在现代而又保持着古老民族文化精粹、能够充分享受孤独的人。就像那种T鹰——焕发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完美地诠释了它们独特的结构和特性。也包括吸引那只名叫“垃圾车”的猫咪的注意。而佳莉·戴维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其现实感比较强,身上充满了现实生活深刻的烙印:“在很久以前她也许是很漂亮的,但现在就像她周围的乡村一样贫瘠而颜色褪尽”[14]。
  因此,为了说明佳莉的现实性,作者在其出场时就用“T鹰”进行了暗示:“她看着一只鹰乘着夏末的最后几阵风孤独地翱翔在天空……”[15]作者此时为什么用“鹰”而不用“T鹰”呢?一是因为,主人公卡莱尔·麦克米伦这时还没有开始对“T鹰”进行观察,不知道此时在佳莉头上盘旋着的鹰是“T鹰”。二是因为(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作者对佳莉用“鹰”就是暗示佳莉不是那种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真正的“T鹰”应该是苏珊娜那种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巫:“感觉就像是你在看之前从未看到过的某种事物。是一些逾越了普通事物运行界限的东西……其实她代表了来自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去看看的地方里的事物,但我们又怕去了那儿就再也回不到那个曾经熟悉的环境里了。而看到苏珊娜,我就觉得这完全是有道理的,似乎不管她将带你进入何方,你都将再也回不来了……”[16]因此,与其说卡莱尔培养起了对那种T鹰的强烈兴趣,不如说他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对另一个女人的渴望,即对苏珊娜的向往:“他现在有佳莉……不得不承认,他仍会时不时地想到苏珊娜……而苏珊娜明显的是一个值得你去思念的人……佳莉是一种类型的女人,但苏珊娜却截然不同。并不是更好……只是不同……”[17]
  为了暗示卡莱尔与佳莉相爱的结果是分离,作者还有意识地描写了这样的“T鹰”场景:“那个印第安人经常在黎明时分出现,然后他们4个人(卡莱尔、佳莉、苏珊娜、印第安人)会坐在那儿看着天上的T鹰还有地上的“垃圾车”,印第安人会做他的夜祷告,让夜晚以它自身的方式安息。”[18]“黎明时分”“印第安人”“T鹰”“夜祷告”“4个人”这些词汇融合成一句话后,充满了神奇诡异的色彩,不仅暗示卡莱尔与佳莉的分离,而且暗示苏珊娜与卡莱尔的结合是命中冥冥注定的。
  为了烘托卡莱尔与谜一般的苏珊娜神奇而浪漫的爱情,“T鹰”在卡莱尔与苏珊娜结合后这样出现:“在他走向房子的时候,看着T鹰们从太阳那里飞回对面的林子里栖息的时候,在他耳边哼唱,是一种来自比他体内的骨头还要遥远的信号……苏珊娜还在睡觉……他的手慢慢拂过她腿上的肌肤……”[19]是一种来自比他体内的骨头还要遥远的信号暗示着在卡莱尔眼里苏珊娜就是他用一生在寻找的那个与他有着相同思想——依赖现实又叛逆现实、对古老的文化充满无穷渴望、对孤独充满激情的伴侣。尽管他并不能完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卡莱尔能够理解,你永远都不可抓住苏珊娜,只有可能在某个阶段与她平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烈的相爱:“他们小声地互相说着一种甜蜜而古老的语言,似乎让这一刻成为了永恒,但之后却会想不起都说了些什么……”因为,“触碰苏珊娜就好比将你的双手伸过时间的隧道,听得见你自己在提出一些古老的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但这些问题已足够”[20]。他们的爱情既不像凡人那样因为欲望而相爱,也不像凡人那样因为相知而相爱,更不像凡人那样因为婚姻而相爱,他们相爱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共同遗世独立、能够享受孤独的灵魂,就像那种T鹰和它们的孩子(总共15只)在人世间焕发着神奇的色彩。
  总之,“T鹰”这一文学意象在《高原上的探戈》一书中于不同场合、不同角度给了作品不同的传情内涵、不同的寓意,它成为了人的情思意绪投射于物、物我合一的结晶。不仅如此,它的多次神异的出现使得这部现代版爱情童话更加神奇而浪漫。
  
  注释:
  [1][2][3][4][5][7][8][10][11][12][13][14][15][16][17][18][19][20] [美]罗伯特·J·沃勒:《高原上的探戈》,张涓涓、艾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18页、第19页、第19页、第18页、第18页、第227页、第32页、第158页、第149页、第155页、第238页、第14页、第18页、第29页、第158页、第158页、第240页、第234页。
  [6][9] 许自强:《文艺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第87页。
  
  张慧诚,1959年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现为新疆昌吉学院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系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学。出版专著《走在美国小说作家中》,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
  沈明泓,1968年生,现为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心理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皮兰德娄通过分析演员和剧中人(角色)的关系,认为传统的通过演员表演再现剧中人物不能完全再现真实生活,因此他对舞台表演进行大胆的革新探索,主张复兴“假面戏剧”传统,解决演员与剧中人形神分离的矛盾。  关键词:皮兰德娄;演员;角色    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Pirandello)是20世纪意大利知名的戏剧作家、小说家,也是现代欧洲剧坛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是皮兰德娄
期刊
水晶石,原名王振进,70后,四川广元人,喜诗歌、杂文等创作,略有作品见国内一些报刊杂志。本人笔耕不止,却难见称心佳作;悲悯世人,却反为世人悲悯;修身养性,却难抵世风烦扰,难明自心,难见自性,故终为一介草民。望有朝一日能抵达“心藏乾坤无兴衰,身行道德有文章”之境。    摘要:斗峰用自己的文字把剑门山水里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扎根于这片剑山剑水,真切地去感受老百姓的生活,挖掘蕴藏在剑门山水里的故事,用作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在文学、广告、影视等方面研究较多,由于现如今女性主义发展进入瓶颈期,有些人要么不屑,要么放弃,于是有必要重新认识女性主义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重在探讨电影《钢琴课》和美剧《丑女贝蒂》的叙事镜头、人物性格等,同以往影视中女性不是“被看”就是性别模糊的遭遇相比较,在女性主义影视中话语权的得失上做出梳理,继而看女性话语权是如何体现的,分析出女性主义在影视中的出路和未来。 
期刊
张用生,笔名灵子,祖籍四川安岳。曾任《沱江文学》副主编,内江市政协委员,内江市对外友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委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长,内江市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主席。著有诗集《灵子抒情诗选》《长廊足音》,歌词集《九寨·神奇的世界》,散文集《山那边的梦幻家园》《时光雕饰的美丽》《阳光拥抱的故土》等,编著《圣火》《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主要产品和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既需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以赢得用以开展再生产的资本,同时还必须关照现实生活、准确地捕捉和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西风烈》为例,通过分析该片对西部类型片元素的运用和改良,来探视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中商业和文艺联姻以及类型混合化的明显趋向。  关键词:西部片;《西风烈》;中国化     一、《西风烈》的西部片类型元素分析    媒体曾将2009年戏
期刊
周云龙,《家春秋》栏目制片人,主任编辑,先后主持或协助主持《新闻故事》《新闻地理》《钟山夜报》和《家春秋》等栏目的管理工作。参与策划的多部新闻专题作品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有数十篇电视随谈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中国记者》《中国广播影视》《南方电视学刊》等。    一场亚运会开幕式,两个版本的解说词。对受众而言,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对央视而言,这是又一次新的尝试——电视语态的改变。  2010年1
期刊
第二十一章毕摩神咒  “司主农时节令的神,向你献酒啊。过了些日子,到耕种的季节。但愿坳上的庄稼不遭风灾,坝上的农作物不缺雨露。地边不让蛇来蟠伏;田边不让鼠来打洞。保护庄稼的神,望你好好保护,使庄稼茂盛,不遭虫害;看守庄稼的神,望你好好看守,雀鸟见到有谁看守,它就不敢来害庄稼。大田稀株莫费秧.以免插秧手的腰部发疼。禾苗长起来就出穗.出穗就结籽。结籽就成实。收割要遇晴天,扬干簸净要顺风行的方向。大仓小
期刊
摘要:戴望舒是现代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受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影响,又融汇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养分。戴望舒对于“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的追求,使他的一些诗作具有一种综合性的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结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解读方法,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借鉴意义四个方面探讨此诗,希望对现当代诗歌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戴望舒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芙蓉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既严峻真实又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诚如作者所说“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胡玉音,她勤劳善良、性情柔顺、坚强不屈……这种朴素的人性美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给文学创作留下了一个成功的艺术范例。  关键词:《芙蓉镇》;人性美;胡玉音;艺术形象    《芙蓉镇》发表于《当代》
期刊
摘要:綦江课改作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改革,开设选修课程,教师绩效考核“给力”等措施使綦江课改呈现生态性表征,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的还原与重建。  关键词:主体性;还原;教学相长;生态视域;綦江课改    被称为“綦江模式”的綦江课改,始于2004年。六年后,丰富了中国教育“重庆现象”内涵的“綦江模式”因其可持续发展性备受人们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