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追求。然而,受西方文化思想以及市场经济趋利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弱化、表现出片面性及不平衡性,要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要必须强化理论指导、创新各种教育途径、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实践,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情感上、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视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青年学生在理论上、情感上及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认同”的概念
“认同”这一术语最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领域,由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首次使用,后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逐渐应用于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普遍认为“认同”既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又是一个包括“认”、“同”两方面同时存在的动态过程。“认”是指对自我、各种现象的认识;“同”即求同,自我归类,寻求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态。因此,“认同”是指个体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及由此生发的强烈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认同”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价值信仰,表现为来自于主体内心同意的自觉实践。
2.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即是指他们能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历史过程,能够领会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并且将这种理论认知外化为行动实践。
调查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会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认同的,但也存在个别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取向多样化也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于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出现诸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并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部分学生责任感缺失,信仰迷失。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都是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的认同,其认同具有片面性和不平衡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同,相对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认同程也可能更高些,而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联系不大的观念就可能比较淡漠。
第三,“认”而不“同”,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既指在理论上认知,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在行为上践行,达到“知行合一”。但有部分大学生虽然在理论上和认知上都表示支持,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行为上却知行脱节,在一些问题上不能分辨是非、立场不坚定,观点模糊;奉行实用主义,忽视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对已宽容,待人则苛,缺乏包容之心。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分析
(1)多元文化冲击导致其思想混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我国,部分打着“民主”“自由”等旗号的思潮趁虚而入,鼓吹西方普世价值主张。目前,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具有强烈地好奇心,对新事物、新观念易于接受,但又缺乏辨别力判断力,面对西方的文化宣传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从而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严重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知与认同,干扰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核心价值观追求的认知。
(2)市场经济利益思想导致价值观错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在给我国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思想价值观念领域发挥着它无形的负面效应。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导致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对我国各阶层群体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影响更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导致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缺失。
(3)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目前,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推送各種专题片、宣传片等送达给广大群众;而大学生主要则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接收等方式来学习。根据“05”方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讲授中,教师多以讲授为主,注重理论说教、行为约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需要,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理论灌输轻行为引导,缺乏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之部分思政课老师教学方法方式单一,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楚、讲透彻,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大学生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进而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观念模糊。部分大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认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已完成了,进入大学后没有学习目标和价值追求、生活空虚、无所事事,缺乏人生规划,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
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
1.加强思想教育创新,强化理论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使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必先让大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在理论上认同并内化于心。
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合理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相关课程,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专题,通过精彩的课堂讲授,不断借助案例教学联系现实热点问题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第二,提高思政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的影响。要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并根据教师的学术特长,从不同的维度,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向大学生讲学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第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实效。要改变传统思政课以老师“教”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见解和观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理解。
2.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同时引发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
第一,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结合社会上焦点、热点话题及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及校史校情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微信平台、微博、校报和宣传栏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傳道德楷模和身边的优秀典型,传播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感觉到道德典型并非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要求和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积极进取、蓬勃和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滋养。
3.拓宽实践育人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主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方式。
第一,在教学中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环节。根据思政课程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学时学分、考核评价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第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切身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进而养成行为习惯。
第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红色社团,开展系列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革命历史影片,阅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事迹等,并组织社团成员谈感受、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并外化为行为准则。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核心价值观由“知识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要创新各种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与价值信仰,做到内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周晓红.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斌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7.
作者简介:
滕晓梅(1972—),女,贵州惠水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石崇慧(1980—),女,贵州三都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罗孔燕(1980—),女,贵州罗甸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2016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6ZC13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视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青年学生在理论上、情感上及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认同”的概念
“认同”这一术语最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领域,由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首次使用,后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逐渐应用于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普遍认为“认同”既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又是一个包括“认”、“同”两方面同时存在的动态过程。“认”是指对自我、各种现象的认识;“同”即求同,自我归类,寻求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态。因此,“认同”是指个体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及由此生发的强烈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认同”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价值信仰,表现为来自于主体内心同意的自觉实践。
2.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即是指他们能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历史过程,能够领会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并且将这种理论认知外化为行动实践。
调查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会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认同的,但也存在个别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取向多样化也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于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出现诸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并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部分学生责任感缺失,信仰迷失。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都是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的认同,其认同具有片面性和不平衡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同,相对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认同程也可能更高些,而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联系不大的观念就可能比较淡漠。
第三,“认”而不“同”,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既指在理论上认知,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在行为上践行,达到“知行合一”。但有部分大学生虽然在理论上和认知上都表示支持,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行为上却知行脱节,在一些问题上不能分辨是非、立场不坚定,观点模糊;奉行实用主义,忽视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对已宽容,待人则苛,缺乏包容之心。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分析
(1)多元文化冲击导致其思想混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我国,部分打着“民主”“自由”等旗号的思潮趁虚而入,鼓吹西方普世价值主张。目前,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具有强烈地好奇心,对新事物、新观念易于接受,但又缺乏辨别力判断力,面对西方的文化宣传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从而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严重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知与认同,干扰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核心价值观追求的认知。
(2)市场经济利益思想导致价值观错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在给我国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思想价值观念领域发挥着它无形的负面效应。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导致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对我国各阶层群体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影响更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导致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缺失。
(3)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目前,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推送各種专题片、宣传片等送达给广大群众;而大学生主要则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接收等方式来学习。根据“05”方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讲授中,教师多以讲授为主,注重理论说教、行为约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需要,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理论灌输轻行为引导,缺乏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之部分思政课老师教学方法方式单一,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楚、讲透彻,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大学生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进而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观念模糊。部分大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认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已完成了,进入大学后没有学习目标和价值追求、生活空虚、无所事事,缺乏人生规划,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
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
1.加强思想教育创新,强化理论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使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必先让大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在理论上认同并内化于心。
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合理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相关课程,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专题,通过精彩的课堂讲授,不断借助案例教学联系现实热点问题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第二,提高思政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的影响。要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并根据教师的学术特长,从不同的维度,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向大学生讲学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第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实效。要改变传统思政课以老师“教”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见解和观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理解。
2.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同时引发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
第一,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结合社会上焦点、热点话题及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及校史校情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微信平台、微博、校报和宣传栏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傳道德楷模和身边的优秀典型,传播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感觉到道德典型并非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要求和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积极进取、蓬勃和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滋养。
3.拓宽实践育人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主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方式。
第一,在教学中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环节。根据思政课程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学时学分、考核评价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第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切身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进而养成行为习惯。
第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红色社团,开展系列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革命历史影片,阅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事迹等,并组织社团成员谈感受、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并外化为行为准则。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核心价值观由“知识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要创新各种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与价值信仰,做到内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周晓红.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斌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7.
作者简介:
滕晓梅(1972—),女,贵州惠水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石崇慧(1980—),女,贵州三都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罗孔燕(1980—),女,贵州罗甸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2016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6ZC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