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索,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据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坚决摒弃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自主探索,着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历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由于儿童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新知的引入阶段,应根据具体的数学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针对性强,趣味性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活动中去,同时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和鲜活。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课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小狗、小猴、小猫、小松鼠分别骑在车轮为椭圆形、正方形、圆形(车轴在中心)、圆形(车轴不在中心)的自行车上,正准备举行自行车比赛的动画场景,让学生观察动画场景想一想比赛结果将会怎样?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觉说出小猫第一名,因为车轮是圆的,车轴在中心,既快又稳……这时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必然会激起学生对圆有关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与激情,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突出主体地位,给足自主探索时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重要的规律、定律、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要舍得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进行充分地自主探索,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归纳总结,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传统的教法是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利用沙子或水做一下倒的实验演示便可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看上去省时省力,但显得索然无味,没有什么探究性。教师可以同时给学生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三对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同样让学生利用沙子或水做到的实验,学生要经过反复实验后才能发现,只有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而且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与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
三、活化教材处理 增大自主探索价值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重要依据,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学观。“教教科书”是传统的知识“搬运”;而“用教科书教”是将教科书看成一个例子,一个发展学生的“媒介”,这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活化教材处理,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或改变情境,或更换呈现方式,或纵向延伸,或横向展拓,或变序重组,或另起“炉灶”,变枯燥为有趣,变呆板为生动,变平淡无奇为富有挑战性的,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增强自主探索的价值。例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人教版“九义”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上是这样安排的:
在这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80×5=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 。这两个积有什么关系?
很显然,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然后再根据两个积的关系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若按照这样的编排意图照本宣科实施教学,学生虽然能够不费力气的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但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和探索性,学生没有经历“结论”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维磨砺,无益于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换一种设计,即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比例的意义,向学生介绍一下比例的“项”,然后给出3、8、4、6这几个比较小的数字,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并把学生所组成的比例在黑板上竖着整齐排列出来(可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板书略),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式,看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试、讨论等活动再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将教材上的“80:2=200:5”作为验证其规律进行处理。这样的设计就富有很大的探索性,首先将3、8、4、6这几个数字组成不同的比例,能让学生的思维高度发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四、设计开放练习 丰富自主探索素材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能力的极好机会。但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不仅不能有效地让学生熟能生巧,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熟能生厌、熟能生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练习设计的优化,力求使练习内容具有针对性、新颖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尤其要重视开放练习设计。如条件开放、结论开放、形式开放、解题策略开放、检验方法开放,综合性开放等,以丰富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由于儿童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新知的引入阶段,应根据具体的数学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针对性强,趣味性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活动中去,同时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和鲜活。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课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小狗、小猴、小猫、小松鼠分别骑在车轮为椭圆形、正方形、圆形(车轴在中心)、圆形(车轴不在中心)的自行车上,正准备举行自行车比赛的动画场景,让学生观察动画场景想一想比赛结果将会怎样?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觉说出小猫第一名,因为车轮是圆的,车轴在中心,既快又稳……这时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必然会激起学生对圆有关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与激情,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突出主体地位,给足自主探索时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重要的规律、定律、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要舍得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进行充分地自主探索,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归纳总结,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传统的教法是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利用沙子或水做一下倒的实验演示便可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看上去省时省力,但显得索然无味,没有什么探究性。教师可以同时给学生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三对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同样让学生利用沙子或水做到的实验,学生要经过反复实验后才能发现,只有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而且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与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
三、活化教材处理 增大自主探索价值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重要依据,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学观。“教教科书”是传统的知识“搬运”;而“用教科书教”是将教科书看成一个例子,一个发展学生的“媒介”,这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活化教材处理,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或改变情境,或更换呈现方式,或纵向延伸,或横向展拓,或变序重组,或另起“炉灶”,变枯燥为有趣,变呆板为生动,变平淡无奇为富有挑战性的,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增强自主探索的价值。例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人教版“九义”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上是这样安排的:
在这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80×5=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 。这两个积有什么关系?
很显然,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然后再根据两个积的关系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若按照这样的编排意图照本宣科实施教学,学生虽然能够不费力气的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但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和探索性,学生没有经历“结论”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维磨砺,无益于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换一种设计,即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比例的意义,向学生介绍一下比例的“项”,然后给出3、8、4、6这几个比较小的数字,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并把学生所组成的比例在黑板上竖着整齐排列出来(可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板书略),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式,看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试、讨论等活动再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将教材上的“80:2=200:5”作为验证其规律进行处理。这样的设计就富有很大的探索性,首先将3、8、4、6这几个数字组成不同的比例,能让学生的思维高度发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四、设计开放练习 丰富自主探索素材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能力的极好机会。但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不仅不能有效地让学生熟能生巧,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熟能生厌、熟能生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练习设计的优化,力求使练习内容具有针对性、新颖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尤其要重视开放练习设计。如条件开放、结论开放、形式开放、解题策略开放、检验方法开放,综合性开放等,以丰富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