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敲响天堂之门》中的忏悔与反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tadxx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Bob Dylan的经典之作《敲响天堂之门》出发,通过对歌曲的认知度和诗歌背后的故事简介、诗歌内容的浅析,以及诗歌含义的争议介绍,以电影《比利小子》和人性中暴力面的探索为立足点,浅谈作品中所表现的忏悔与反战。
  关键词:忏悔;反战;暴力面;人性;天堂之门
  作者简介:石小卉(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有人评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是“三流的吉他手,二流的歌手,一流的作曲者,绝代诗人”,他挥笔即佳作,开口即回声,堪称不朽传奇。
  《敲响天堂之门》选自鲍勃迪伦在1974年发行的专辑《Before the Flood》,不仅是鲍勃迪伦上世纪七十年代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被翻唱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2004年,《敲响天堂之门》在公告牌单曲榜上排在十二位。同年,音乐产业和新闻界的代表投票選这首歌名列滚石杂志“史上最佳500首歌曲”的第190名。
  “绝代诗人”的这首世纪之作惹人深思,其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浓烈的反战思想为诗歌赋予深刻含义。
  一、《比利小子》
  1973年,隨着电影《比利小子》而来的,是参演的鲍勃迪伦和他的《敲响天堂之门》,电影改编自一个名叫Pat Garrett的人,因为村官的许诺,因此告发自己的好友——当时美国的一位“侠盗”比利小子,并因此得到警长职位的真实事件。鲍勃迪伦在《敲响天堂之门》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Pat Garret的心里情绪进行分析和解读,字里行间透露着悔恨和绝望,而他自述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朋友的忏悔,以及对自己的忏悔。
  在西方人眼中,母亲是最温暖的城墙,是最宽容的堡垒,所以在一开始就呼唤母亲,像是在向母亲诉说,也像是在向自己诉说,像是在向母亲忏悔,也像是在向自己忏悔。作者讲到,“替我摘下这徽章吧,我再也不需要它,夕日的光辉逐渐消逝,晦暗难辨”,徽章是一个军人的标志,但是此刻却不再被需要,这意味着什么?在友情与事业的角力中,鲍勃迪伦用Pat Garret的口吻在犹豫,甚至在徘徊,光辉在消逝,夕日也难辨。“把我的枪埋了吧,我已无力再向他们开枪,那连绵的乌云正一步步逼近我”,枪是当时警察权利的象征,由于自己的缚鸡之力无法举起它,所以想要将它埋在地下,与土地为伴。为何与土地为伴?天空的乌云一步步逼近,让人无法呼吸,甚至抬不起头颅。徽章和手枪从何而来,代价是出卖友情,那么这些象征性的物件不要也罢。
  忏悔自己的罪过以寻求上帝的宽恕,从而提升自己的现实生活和道德良知,是基督教传统中重要的生活要素。忏悔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罪,弃绝自己,完全回转到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归向上帝,从而获得上帝的救恩。敲响天堂之门这句话正是出自圣经的旧约中的列王篇,作者在诗中赋予了Pat Garret的忏悔新的途径,去敲开上帝的门,让你的忏悔得到释放,得到救赎。诗中,不停重复着的也是敲开上帝之门,正在敲开上帝之门,敲吧,敲吧,去敲吧,上帝一定会给你开门,Pat Garret的内心愧疚让他站在那里,他似乎举起手臂,正在敲响那扇门。
  二、人性暴力面的探索
  70年代,美国青年不再是社会狂热的反叛者,鲍勃迪伦也厌倦了“民歌界的激进分子”这样的身份,他放弃了抗争,开始了自我的放逐与回归,歌曲中也呈现出迷人的温情与哲思。《敲响天堂之门》是那时的经典之作。
  许多人存在这样的争论:《敲响天堂之门》是一首反战歌曲吗?有人说,这只是一个朋友的忏悔独白,虽然鲍勃迪伦的反战思想无处不在,但这一首必须是例外。
  上文提到的比利小子,是杀戮和战争的代名词,虽然“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圣徒”比利也渐渐取代了“魔鬼”比利,但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才是《比利小子》这部影片的真实背景。去敲开上帝之门仅仅是对朋友的忏悔吗?恐怕不尽然。反复的阅读和聆听后,你会发现,深藏在诗歌背后的意义闪闪发光,等着人们去寻找,而人性中暴力面的探索则尤其耀眼。
  有人为了正义去杀戮,有人被生活逼着去杀戮,有人生来就喜欢杀戮,事实上,杀戮本不该存在。奥古斯汀认为,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他在自己的《忏悔录》中说过:“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这就引出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西方的原罪论和我们中国的人性本恶。在法律上,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罪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上合天心?在得到与失去的天平上,总有人小心翼翼做着衡量,缓缓挪步,最后放手一搏,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恶逐渐显露,得到释放。《敲响天堂之门》是作者对杀戮的恶视和恐惧,是对人性的窥探和揭露,天堂之门会不会打开不得而知,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放下“屠刀”虔诚的敲响它,让天堂的美好吞噬暴力的野兽,熄灭杀戮的火焰。人性的探索自古就没有定义,鲍勃迪伦用他敏锐的视角诠释出独特的世界,人性中的暴力面固然存在,但却并非全部。
  鲍勃迪伦用他诗歌中的温情和哲思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暴力从何而来?杀戮从何而来?战争中的人性是否是暴力的体现?人性中的暴力又是不是杀戮的附属?当然,暴力并不一定等于杀戮,战争也并不一定等于暴力。
  “耶和华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你不可无故杀戮,否则即便你的剑也敲不开天堂之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愛丽丝·门罗小说《逃离》为研究对象,从小说中关于场景的描写中分析解读作者营造的视觉艺术。文章主要从小说中光线明暗对比,色彩对比,色彩含混,画面动向,主体与陪衬这些方面探讨了爱丽丝·门罗小说《逃离》中的视觉艺术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逃离》;视觉艺术;场景的描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
摘 要:本文從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进行解读,通过阐述小说中男权社会下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地位以及两者的双重反抗来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和谐本性,构建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浮现》;他者;反抗;回归  作者简介:关羽含(1994-),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无线通信的信道同有线通信相比,存在更多的干扰和更强的衰落,这无疑降低了无线通信的可靠性。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需求有机密性、鉴别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基于PKI(Public Key I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Feistel-SP结构典型分组密码,该系列分组密码有Camellia,MIBS,E2等。论文针对不同的Feistel-SP结构分组密码建立合理的差分传播系统,并搜索出Feistel-SP结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数字产品版权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鉴于数字产品的多样性,数字版权保护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叛逆者追踪技术是研究在广播/网络环境中发现盗版时如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是用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有限群,代替基于离散对数问题密码体制中的有限群所得到的一类密码体制。安全椭圆曲线的选取和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