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经费不足、缺少特色等问题,工程技术教育改革亟待加强。结合齐鲁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分析探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为我国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3-02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地方高校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力强、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走出一条专业特色鲜明、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好的办学之路,这不仅事关高校自身发展,更关乎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本文结合齐鲁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简称“材工”)教学改革实践,着重介绍该专业正积极实施的多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国际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开创的,国内则由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推行的,因此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受研究型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大,使得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鸿沟,使得地方高校遇到了诸多难题,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1-3]
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尚缺少成熟的模式,且还面临着众多历史难题,[4-6]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现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学术化导向明显,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力方面明显偏弱。(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基础实验多,设计与探索性实验偏少,抑制了学生创新力与特长的发展。(3)办学经费不足。实践经费挤压严重,支持力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培养工作。(4)交流渠道与平台建设不足。地方高校普遍缺少好的专业交流平台,交流渠道窄,产教对接不畅。总体上,尽管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模式尚未有效建立,但当前我国正积极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大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大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面以我校材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介绍该专业在高水平工程技术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性工作。
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我材工专业致力于培养陶瓷与玻璃行业领域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在省特色名校特色专业工程支持下,紧紧围绕“课堂—验室—工厂—交流平台”多个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培养专业知识实、创新能力强和技术精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下面详细介绍该专业所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探索工作。
1.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该专业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扭转课堂教学理论化学术化倾向。教学中强调理论实践的统一,倡导工程项目与案例示范教学,提倡互动式、研习式、探究式等教学新方法;部分课程中邀请专家讲座,引入产业生产一线知识;为便于推动课堂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实施了青年教师企业锻炼培养计划,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的需参加企业脱产锻炼。加强教学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师生互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确保课堂教学改革质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强的创新力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力培养打下基础。
2.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桥梁沟通作用。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理论性强的问题,该专业正积极推进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强化知识、重在应用、关注探究、走向产业”实验改革思路,依托省实验教学中心与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调整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学时比例,加大开放实验的申报力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力和专业技能,现已形成创新创业、导师项目、自由申报等多类型的开放实验,涵盖了玻璃加工、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多个特色教学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桥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3.实习教学创新实践。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真正结合的第一站,是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实习走过场式的突出问题,该专业选择部分合作基础好的实习基地,推行实施“双导师制”实习模式,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知识指导,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习导师,指导评价实习工作。实践表明,該模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生产技术,还有利于其提高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实习教学改革,挖掘实习在知识应用与再生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效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专业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实践。专业交流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非常重视交流渠道的建设和利用,牵头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实验室等平台,争取企业将项目放到校内合作平台上,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实践、夏令营、企业家论坛、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并申报获省市级奖项。通过加大专业交流平台的建设力度,拓宽学生专业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与全方位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3-02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地方高校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力强、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走出一条专业特色鲜明、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好的办学之路,这不仅事关高校自身发展,更关乎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本文结合齐鲁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简称“材工”)教学改革实践,着重介绍该专业正积极实施的多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国际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开创的,国内则由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推行的,因此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受研究型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大,使得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鸿沟,使得地方高校遇到了诸多难题,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1-3]
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尚缺少成熟的模式,且还面临着众多历史难题,[4-6]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现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学术化导向明显,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力方面明显偏弱。(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基础实验多,设计与探索性实验偏少,抑制了学生创新力与特长的发展。(3)办学经费不足。实践经费挤压严重,支持力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培养工作。(4)交流渠道与平台建设不足。地方高校普遍缺少好的专业交流平台,交流渠道窄,产教对接不畅。总体上,尽管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模式尚未有效建立,但当前我国正积极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大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大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面以我校材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介绍该专业在高水平工程技术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性工作。
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我材工专业致力于培养陶瓷与玻璃行业领域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在省特色名校特色专业工程支持下,紧紧围绕“课堂—验室—工厂—交流平台”多个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培养专业知识实、创新能力强和技术精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下面详细介绍该专业所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探索工作。
1.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该专业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扭转课堂教学理论化学术化倾向。教学中强调理论实践的统一,倡导工程项目与案例示范教学,提倡互动式、研习式、探究式等教学新方法;部分课程中邀请专家讲座,引入产业生产一线知识;为便于推动课堂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实施了青年教师企业锻炼培养计划,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的需参加企业脱产锻炼。加强教学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师生互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确保课堂教学改革质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强的创新力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力培养打下基础。
2.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桥梁沟通作用。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理论性强的问题,该专业正积极推进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强化知识、重在应用、关注探究、走向产业”实验改革思路,依托省实验教学中心与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调整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学时比例,加大开放实验的申报力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力和专业技能,现已形成创新创业、导师项目、自由申报等多类型的开放实验,涵盖了玻璃加工、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多个特色教学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桥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3.实习教学创新实践。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真正结合的第一站,是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实习走过场式的突出问题,该专业选择部分合作基础好的实习基地,推行实施“双导师制”实习模式,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知识指导,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习导师,指导评价实习工作。实践表明,該模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生产技术,还有利于其提高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实习教学改革,挖掘实习在知识应用与再生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效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专业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实践。专业交流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非常重视交流渠道的建设和利用,牵头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实验室等平台,争取企业将项目放到校内合作平台上,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实践、夏令营、企业家论坛、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并申报获省市级奖项。通过加大专业交流平台的建设力度,拓宽学生专业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与全方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