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中的生命意识渗透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8717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立足课程内容特色凸显其德育价值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探索的重要目标,实施德育教育主要渠道,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良好效果.在取得以上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目前存在着内心迷茫与淡薄价值观的问题,青少年自杀、他杀等事件令人震惊,不少事件产生的原因在于其生命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初中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紧密,可以看出初中科学教育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现实中,初中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脱节,因而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须根据初中科学课的课程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强化生命教育渗透,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安慰和帮助,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便为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构建适宜的环境.
  1突出学生主体,奠定生命教育渗透的学生基础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由于甄别考试等原因,在课堂中,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变成装纳知识的容器而已,没有创新思维、没有个性品质、没有个人情感.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人性,学生才有生长与成长的可能”.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需要教师秉承教学民主平等的观念,每名学生都是具鲜明个性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师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并且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合理看法与观点.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活动中,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用适当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帮助,不能急于打断;有些学生的回答与参考答案有些偏差,但有自己合理的理由,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要予以肯定.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教师不应该急于帮学生补充完整,而是要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予以肯定,再引导其思考出完整的答案.
  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探究欲,鼓励每位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表达自己思考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一方,学生才是主体,他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中成长,在同伴们的交流与互助中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提高生命素养.“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恢复,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它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是课堂教学恢复生机与走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初中科学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确立民主关爱的关系,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随之产生的和谐科学课堂环境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会把在科学课堂中建立的自信带入到生活中,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在讲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将此原理的重要应用——火箭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此间存在的物理原理.并且将我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先生的事迹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钱学森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与高尚爱国情操,从而在使其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激励自身学习钱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2强化体验学习,深化生命教育渗透的认知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要确立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物理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内容,还要以此为载体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凸显物理学科所具备的情感价值目标,以此渗透生命教育,启发学生增强对于生命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这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进行教育活动,教师要积极示范,通过课前、课上、课后不断的师生互动,以物理学科为载体,发挥物理知识中蕴藏的生命教育元素,强化物理知识的情感辐射与引导,通过创造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的情境和氛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比如,在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学习中,为了进一步了解桥梁模型的承重力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命之桥”的探究内容.该情境为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很多乡民被困于楼内,需要根据现有条件,制作一座简易桥梁,以用来疏散群众.以此为背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实践,在自主探究形变与弹力的过程中,以生活中所知晓的桥梁为对象制作相应的桥梁模型进行承重实验,得出怎样的桥梁可以帮助受困于灾害之中的难民摆脱危险之情,顺利获得生还机会.学生在实验中以特定的目标任务为驱动,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生命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用脑思考、用心感知、用情品味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体会到科学知识扶危济困,拯救生命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强化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
  3探索有效方法,升华生命教育渗透的内在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但是教师一味说教、讲述道理,长时间会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倡导学生沟通合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做导演,给学生提供舞台;学生做演员,自己提出问题,再分组讨论、研究、总结、展示、分享学习成果,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动力.学生在沟通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享受一步步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提高了与同学交往的技能,并学会了自我展示才能.所有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尊重他人,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气息,深受学生的喜爱.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科学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物理创新实践活动,让课程学习进入非常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中来.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为背景,让学生们通过联合撰写小论文、科研调查、制作物理模型等途径进行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既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HJ1.7mm]又能够在不断的钻研与探究中,发现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物理知识,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还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优秀科学家身上吸取勤奋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正能量”,从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提升生命意识渗透教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提升生命意识渗透的实效性.
  4推进综合实践,强化生命教育渗透的行动感知
  实践是一种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并得到亲身体验的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深入到自然生活、深入到社会中去,可以多让学生参加“纪念日”活动以体会生命的意义;涉猎课本外的知识,搜集生命教育资料,以丰富生命知识;向学生们提倡饲养动物的建议,并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感悟生命的体会;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体验生命的感悟.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生物课程相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呼吁学生参与校园或者社会中的植树劳动.在参与植树劳动时,教师为每位学生布置栽一棵树的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对这棵树负责,要经常为这棵树浇水,可以每星期都要去观察这棵树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通过让学生参与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养成学生爱护动植物的习惯与意识,也会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再如在4月24日航天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呼吁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让学生参与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提供生活化情境,也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此外,教师在利用纪念日或节日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时,其实并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利用上课时间恰好为某纪念日或节日时,教师可以根据此纪念日或节日在课程中直接渗透与之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也可以在某纪念日或节日来临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为此纪念日准备与之相关的纪念形式或活动,以达到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总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渗透理所应当也要因人而异.生命教育渗透的内容要针对学生个体的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开展,渗透的方法也要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接受情况下才能实施,切勿为了完成任务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生命教育渗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针对年龄、身心等因素有所差异的学生,采取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都应有所不同,并且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都要进行区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要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进行整合,要在学生能理解与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渗透,使生命教育渗透不再流于形式、不再局限于任务的完成,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学生身心和个性发展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高尚品德的实施初衷.
其他文献
在物理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好确定的关系。诸如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在什么情况下两个运动物体的距离达到最大或最小;在什么情况下两个物体恰好发生
随着教育的改革,尤其在物理这门应用较强的学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中学物理知识中物理模型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分析和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物理模型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地位、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物理模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物理模型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增添了物理这门新的课程,
式F=ma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形式,它体现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的一致性.在具体应用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时,可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平面直角坐标形式:F_x=ma_x,F_y=ma.例1(
高中较之初中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刚刚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后都对高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应不了,从而导致成绩下滑.尤其是对于物理这类理科学科来说,由于其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更难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据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产生了明显的下滑,很多原本初中物理成绩在80~90分的学生,高中物理成绩却只有40~50分水平,对此,高中物理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物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以提升课堂效率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情境创设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内驱力,疑问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探索激情.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借助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层次建构认知,发展与物理学习相适应的能力.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帮助学生形成提出
例题质量分别为mA=4kg,mB=2kg的两物体叠放在光滑平面上,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如图1,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A、B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设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
随着课程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探究式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在物理课堂中增加恰当的“探究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做新课堂的主人.笔者在实践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  1从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实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就是
职业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普遍偏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怕写作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呢?
依据“电学黑箱子”所含电学元件的不同,“电学黑箱子”问题可分为多种类型,但高中阶段只要求掌握“纯电阻黑箱子”、“含电源黑箱子”、“含二极管、电容器黑箱子”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