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新人文精神作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纲领,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发展、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旅游以及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等举措,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 城乡文化一体化 文化认同感
党中央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并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研究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其目的是加快城乡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推动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发展,这不仅仅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途径。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是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文化发展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通过挖掘当代人文精神,增强民众对于人文精神的认同感,从而为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精神纲领。
弘扬人文精神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社会整体性精神人文的建立与营造,是相对于社会个体、人群、阶层的精神心理上的渗透与推导,关系到我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社会文明更好更快发展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过程。在此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确立新时期人文精神来引领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需要具有文化认同感。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文化认同感是一种群体文化被个体认同的感觉,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结果,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民族认同的最深层的基础。如今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期,文化与价值观念日新月异,此时的文化沉淀与精神统一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在一定区域内,倡导和确立主导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大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是经济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
弘扬中国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宣扬新时代人文精神,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流传年代久远且地域甚广,拥有厚重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时,应在高举新时代人文精神旗帜的同时,紧紧围绕人文精神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引导民众在深层次上发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等方面的变革。
促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发展,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实质保障。我国具有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包括篆刻、泥塑、皮影、蜡染、刺绣、剪纸、铁画、根雕、布贴画、民间家具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民间特色手工艺品的品牌,来实现缩小城乡文化的差距。同时,对于悠久的地方传统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要加大发掘、整理和保护的力度。充分挖掘现有民间文化资源,提升品位,紧抓特色优势,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这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校园是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主阵地,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场所。通过对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校园进行文化建设,用优秀的地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校园,积极培育传统文化人才,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河北省开展了“沧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传统武术引入中小学课堂,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学习了技艺,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应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更广泛、更基础的发展方向。同时可以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培育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为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高等院校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方面均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高校进行讲解和教授各种民间文艺项目;成立假期文化采风小分队,组织让学生深入民间,零距离接触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成立校民乐团、民间舞蹈团等各种艺术团体,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高校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肩负着文化宣传和文化服务的责任,同时更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城乡旅游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
城乡旅游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乡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消费属性,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学习现象。有学者将旅游者定义为文化接触的媒介,实际上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客观上也成为文化迁移的重要因素。城乡旅游是城乡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和感受旅游地风俗实现了文化双向交流。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广泛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加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文化的共同进步,为城乡文化的交融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以城市旅游带动模式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发展城市旅游业为主带动城乡文化发展,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农村倾斜,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城乡居民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不同社会文化的熏陶导致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城乡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城市发展旅游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建设、产业政策扶持和软件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农村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城市文化建设,还可以加强城乡社会文化的交流、反馈与融合,从而为“以城带乡”旅游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城乡文化互动是城乡文化一体化繁荣发展的基本途径
城乡文化互动的现实意义。城乡文化互动即加大城市文化下乡的力度,让城市文明深入农村,同时让农村文化大胆走进城市,向城市进行文化输出的双向互动活动。通过城乡文化互动可以增加群众的参与性,易于被城乡居民接受,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同时,城乡文化互动也是居民文化生活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社区的文体团队,提高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仅为城乡居民展示文明风采提供了重要的舞台,还对宣传人文精神以及城市文明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城乡文化互动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文化活动的交流拉近了城乡居民的心理距离,为扩大城乡交流开辟了新通道,从而达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文化共享”。
城乡文化互动的实践途径。在城乡文化互动中,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实现文化促进与人文精神的双向提高。城乡文化互动可以采取城乡结对交流,结合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长期开展,并以城乡文化结对交流为主要平台,逐步深化城乡文化互动工作,扎实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城乡文化互动在构建城乡居民思想文化交流平台,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城乡和谐、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一显著效果。
以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新人文精神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纲领,加大传统文化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旅游,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等举措对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还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各种文化载体进一步发展的诉求,调动他们参与城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以城乡文化一体化促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建设。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城乡文化一体化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03374】
责编/韩露(实习)
【关键词】人文精神 城乡文化一体化 文化认同感
党中央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并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研究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其目的是加快城乡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推动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发展,这不仅仅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途径。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是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文化发展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通过挖掘当代人文精神,增强民众对于人文精神的认同感,从而为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精神纲领。
弘扬人文精神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社会整体性精神人文的建立与营造,是相对于社会个体、人群、阶层的精神心理上的渗透与推导,关系到我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社会文明更好更快发展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过程。在此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确立新时期人文精神来引领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需要具有文化认同感。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文化认同感是一种群体文化被个体认同的感觉,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结果,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民族认同的最深层的基础。如今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期,文化与价值观念日新月异,此时的文化沉淀与精神统一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在一定区域内,倡导和确立主导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大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是经济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
弘扬中国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宣扬新时代人文精神,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流传年代久远且地域甚广,拥有厚重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时,应在高举新时代人文精神旗帜的同时,紧紧围绕人文精神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引导民众在深层次上发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等方面的变革。
促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发展,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实质保障。我国具有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包括篆刻、泥塑、皮影、蜡染、刺绣、剪纸、铁画、根雕、布贴画、民间家具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民间特色手工艺品的品牌,来实现缩小城乡文化的差距。同时,对于悠久的地方传统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要加大发掘、整理和保护的力度。充分挖掘现有民间文化资源,提升品位,紧抓特色优势,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这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校园是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主阵地,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场所。通过对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校园进行文化建设,用优秀的地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校园,积极培育传统文化人才,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河北省开展了“沧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传统武术引入中小学课堂,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学习了技艺,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应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更广泛、更基础的发展方向。同时可以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培育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为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高等院校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方面均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高校进行讲解和教授各种民间文艺项目;成立假期文化采风小分队,组织让学生深入民间,零距离接触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成立校民乐团、民间舞蹈团等各种艺术团体,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高校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肩负着文化宣传和文化服务的责任,同时更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城乡旅游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
城乡旅游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乡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消费属性,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学习现象。有学者将旅游者定义为文化接触的媒介,实际上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客观上也成为文化迁移的重要因素。城乡旅游是城乡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和感受旅游地风俗实现了文化双向交流。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广泛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加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文化的共同进步,为城乡文化的交融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以城市旅游带动模式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发展城市旅游业为主带动城乡文化发展,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农村倾斜,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城乡居民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不同社会文化的熏陶导致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城乡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城市发展旅游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建设、产业政策扶持和软件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农村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城市文化建设,还可以加强城乡社会文化的交流、反馈与融合,从而为“以城带乡”旅游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城乡文化互动是城乡文化一体化繁荣发展的基本途径
城乡文化互动的现实意义。城乡文化互动即加大城市文化下乡的力度,让城市文明深入农村,同时让农村文化大胆走进城市,向城市进行文化输出的双向互动活动。通过城乡文化互动可以增加群众的参与性,易于被城乡居民接受,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同时,城乡文化互动也是居民文化生活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社区的文体团队,提高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仅为城乡居民展示文明风采提供了重要的舞台,还对宣传人文精神以及城市文明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城乡文化互动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文化活动的交流拉近了城乡居民的心理距离,为扩大城乡交流开辟了新通道,从而达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文化共享”。
城乡文化互动的实践途径。在城乡文化互动中,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实现文化促进与人文精神的双向提高。城乡文化互动可以采取城乡结对交流,结合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长期开展,并以城乡文化结对交流为主要平台,逐步深化城乡文化互动工作,扎实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城乡文化互动在构建城乡居民思想文化交流平台,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城乡和谐、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一显著效果。
以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新人文精神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纲领,加大传统文化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旅游,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等举措对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还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各种文化载体进一步发展的诉求,调动他们参与城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以城乡文化一体化促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建设。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城乡文化一体化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03374】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