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在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教育强省、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民教育中原经济区发展趋势意义
公民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途径,促使公民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和人的觉悟的公民,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能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公民”和“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好公民”是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具备充分能力去积极参与城邦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人,这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民教育目标。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古代公民消失了,培养公民的教育也随之中断。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萌芽,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并对公民教育的目的达成共识:“使学生深刻领会个人之间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懂得健康的法则,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自我控制、正义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应用于那种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的明智生活中。”目前,国内外有关公民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下:
1.国外公民教育主张及历史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以政治动物为人性前提、以公民身份为物质载体、以共和政体为实践基础构建了多维可感的公民理性。亚里士多德指出,整体善必定寓于个体善之中,“社会的理性取决于个人的理性”。研读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公民理性,谋求个体、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四点启示:明确公共理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激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动机和热情;培养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与能力;维护社会正义,形塑公民社会环境。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最早提出实施的是古代希腊,斯巴达要求将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体格健壮、忠于邦国的勇敢武士;雅典除培养人的忠诚、勇敢品德外,更注意发展其智慧和审美力,以便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随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西方的公民教育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起源和概念最初是随着民主共和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当前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冲击根大,而公民教育的思路可以促使素质教育有效地落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公民教育主要应包括公民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两方面。在他看来,在社会主义国家,每十公民都应该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自觉的社会公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等不可缺少的品质。
2.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的历史中,是没有“公民”这一概念的,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政治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塑造着无主体性、不自由、依附性的国民性格。直到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的公民意识才逐渐觉醒。
我国的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民初,真正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學课程。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议定每年5月3日至5月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但深受上世纪中国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发展历程既缓慢又曲折。
建国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30年是公民教育沉寂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公民教育复兴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未来公民教育发展必然迎来新的局面。与以往公民教育相比,公民教育重点的调整将成为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从这些文件和报告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党中央对公民教育愈加重视。
当代香港公民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小学中,香港公民教育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和谐统一,倡导生活化和国际化。当代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民族身份的教育、价值观与态度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以及生态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内容正引领着当代香港公民教育阔步前行。 我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西方的公民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公民教育的实质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信息时代的来临,开启了民智,公民教育必将成为主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素质教育,同时,还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
3.不同国家公民教育的特点
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美国,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关于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美国人认为,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国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主素质以及竞争、平衡、选择的能力为准则,并将之贯穿于所有的课程设置与校内外活动安排之中。美国的学校通过社会科学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民主素质的教育,包括民主知识、民主参与技能以及民主价值观教育三个方面。
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美国的社区学院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主要措施是设置多元化教学项目,实行开放式免试入学,有利于实现教育普及;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服务与支持项目,帮助学生学习成功,有利于取得最大的教育成效;针对公民个人能力和素质发展需要设置课程,注重科技、社会、人文教育三者的结合,并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国际文化融合中受益,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美国,公民教育异常活跃,呈现出许多鲜明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上,美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做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美国非常重视人道主义教育。再次,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美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主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美国公民教育思想家们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自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以来,公民教育在美国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二战以后,美国政府更是进一步认识到公民教育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中小学公民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在多方配合下,美国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30年里,美国中学的公民教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近年来在美国年轻一代身上却呈现出缺乏公民意识的现象且有逐步扩大之势,这突出体现在学生公民课程成绩差、对参加选举等自治形式不感兴趣等方面,引发了美国社会对学校公民教育的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全国推行。2000年英国政府在课程改革中把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法定科目,2002年进一步把公民教育作为中学阶段的法定内容列入国家必修课程,从而在法律制度层面保证了公民教育的顺利实施。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两难道德推理培养学生公共道德意识;通过突出学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责任意识和通过参与学校事务和强制性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虽然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成为法定科目的时间还不长,现在评价其实施效果还为时尚早。但其政府的重视程度及教学计划的系统性、在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公民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运用,参与澳大利亚的民主,理解澳大利亚的传统,进而成长为积极的、有见识的公民。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包括公民学教育(civicseducation)和公民身份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两部分。公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关于澳大利亚民主政治文化与机构的知识;公民身份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而亚洲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
4.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更为关注多维公民身份的评价,实现了从“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到“为了公民的教育”的逐层深入;在目标上实现了从良好公民的塑造到主动公民的培养;在变革视域上则更加关注本土性实践的演绎,从全球标准到本土模式区域评价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的身份,以承认和包容多样化为主题的世界公民教育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话题。
二、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意义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搭建好中原经济区这个载体和平台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而人力资源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之一。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强省必先强教,兴豫必先兴才;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注重公民教育的战略地位。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全面实施《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我省实现建成教育强省和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在高校引入公民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
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公民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才能适应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要求,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迎接国内外日趋激烈竞争的新挑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补上公民教育这一课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同时,进行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笃君.浅谈公民教育的意义[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54-55.
[2]颜峰,龚艳.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思想对现代公民教育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253(1):38-42.
[3]邱枫蓝.苏霍姆林斯基论公民教育[J].中外教育(福建),2000,(1):23-25.
[4]张宁娟.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脉络[J].思想理论教育,2010(5):39-44.
[5]赵赟.追问公民教育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0,(4):1.
[6]李红亚.论当代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内容[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42-144.
[7]孟宪霞.美国公民教育鉴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12-114.
[8]吕一枚.从美国BHCC多元化教学看社区学院对公民素质培养的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1,5(32):91-95.
[9]馬文琴.美国中学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4):48-52.
[10]李伟.英国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公民意识培养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28-32.
[11]王建梁,岳书杰.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7-10.
[12]段晓明.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趋向——基于ICCS调查研究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2):45-49.
[13]王海莹,吴明海.论“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世界公民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1):5-9.
公民教育中原经济区发展趋势意义
公民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途径,促使公民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和人的觉悟的公民,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能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公民”和“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好公民”是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具备充分能力去积极参与城邦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人,这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民教育目标。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古代公民消失了,培养公民的教育也随之中断。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萌芽,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并对公民教育的目的达成共识:“使学生深刻领会个人之间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懂得健康的法则,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自我控制、正义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应用于那种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的明智生活中。”目前,国内外有关公民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下:
1.国外公民教育主张及历史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以政治动物为人性前提、以公民身份为物质载体、以共和政体为实践基础构建了多维可感的公民理性。亚里士多德指出,整体善必定寓于个体善之中,“社会的理性取决于个人的理性”。研读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公民理性,谋求个体、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四点启示:明确公共理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激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动机和热情;培养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与能力;维护社会正义,形塑公民社会环境。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最早提出实施的是古代希腊,斯巴达要求将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体格健壮、忠于邦国的勇敢武士;雅典除培养人的忠诚、勇敢品德外,更注意发展其智慧和审美力,以便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随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西方的公民教育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起源和概念最初是随着民主共和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当前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冲击根大,而公民教育的思路可以促使素质教育有效地落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公民教育主要应包括公民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两方面。在他看来,在社会主义国家,每十公民都应该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自觉的社会公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等不可缺少的品质。
2.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的历史中,是没有“公民”这一概念的,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政治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塑造着无主体性、不自由、依附性的国民性格。直到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的公民意识才逐渐觉醒。
我国的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民初,真正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學课程。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议定每年5月3日至5月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但深受上世纪中国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发展历程既缓慢又曲折。
建国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30年是公民教育沉寂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公民教育复兴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未来公民教育发展必然迎来新的局面。与以往公民教育相比,公民教育重点的调整将成为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从这些文件和报告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党中央对公民教育愈加重视。
当代香港公民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小学中,香港公民教育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和谐统一,倡导生活化和国际化。当代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民族身份的教育、价值观与态度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以及生态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内容正引领着当代香港公民教育阔步前行。 我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西方的公民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公民教育的实质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信息时代的来临,开启了民智,公民教育必将成为主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素质教育,同时,还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
3.不同国家公民教育的特点
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美国,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关于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美国人认为,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国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主素质以及竞争、平衡、选择的能力为准则,并将之贯穿于所有的课程设置与校内外活动安排之中。美国的学校通过社会科学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民主素质的教育,包括民主知识、民主参与技能以及民主价值观教育三个方面。
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美国的社区学院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主要措施是设置多元化教学项目,实行开放式免试入学,有利于实现教育普及;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服务与支持项目,帮助学生学习成功,有利于取得最大的教育成效;针对公民个人能力和素质发展需要设置课程,注重科技、社会、人文教育三者的结合,并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国际文化融合中受益,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美国,公民教育异常活跃,呈现出许多鲜明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上,美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做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美国非常重视人道主义教育。再次,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美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主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美国公民教育思想家们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自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以来,公民教育在美国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二战以后,美国政府更是进一步认识到公民教育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中小学公民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在多方配合下,美国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30年里,美国中学的公民教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近年来在美国年轻一代身上却呈现出缺乏公民意识的现象且有逐步扩大之势,这突出体现在学生公民课程成绩差、对参加选举等自治形式不感兴趣等方面,引发了美国社会对学校公民教育的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全国推行。2000年英国政府在课程改革中把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法定科目,2002年进一步把公民教育作为中学阶段的法定内容列入国家必修课程,从而在法律制度层面保证了公民教育的顺利实施。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两难道德推理培养学生公共道德意识;通过突出学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责任意识和通过参与学校事务和强制性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虽然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成为法定科目的时间还不长,现在评价其实施效果还为时尚早。但其政府的重视程度及教学计划的系统性、在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公民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运用,参与澳大利亚的民主,理解澳大利亚的传统,进而成长为积极的、有见识的公民。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包括公民学教育(civicseducation)和公民身份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两部分。公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关于澳大利亚民主政治文化与机构的知识;公民身份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而亚洲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
4.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更为关注多维公民身份的评价,实现了从“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到“为了公民的教育”的逐层深入;在目标上实现了从良好公民的塑造到主动公民的培养;在变革视域上则更加关注本土性实践的演绎,从全球标准到本土模式区域评价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的身份,以承认和包容多样化为主题的世界公民教育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话题。
二、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意义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搭建好中原经济区这个载体和平台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而人力资源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之一。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强省必先强教,兴豫必先兴才;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注重公民教育的战略地位。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全面实施《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我省实现建成教育强省和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在高校引入公民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
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公民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才能适应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要求,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迎接国内外日趋激烈竞争的新挑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补上公民教育这一课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同时,进行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笃君.浅谈公民教育的意义[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54-55.
[2]颜峰,龚艳.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思想对现代公民教育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253(1):38-42.
[3]邱枫蓝.苏霍姆林斯基论公民教育[J].中外教育(福建),2000,(1):23-25.
[4]张宁娟.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脉络[J].思想理论教育,2010(5):39-44.
[5]赵赟.追问公民教育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0,(4):1.
[6]李红亚.论当代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内容[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42-144.
[7]孟宪霞.美国公民教育鉴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12-114.
[8]吕一枚.从美国BHCC多元化教学看社区学院对公民素质培养的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1,5(32):91-95.
[9]馬文琴.美国中学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4):48-52.
[10]李伟.英国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公民意识培养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28-32.
[11]王建梁,岳书杰.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7-10.
[12]段晓明.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趋向——基于ICCS调查研究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2):45-49.
[13]王海莹,吴明海.论“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世界公民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