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线教学中,语文课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仍是“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即一篇课文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不少专家为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出了良方,有的专家认为应从“语体层、语象层、语义层”三个层面进行选择,这样的区分确实给我们新的启示,触发新的思考路径,但一到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将这三个层面分开梳理,因缺乏有效整合而将课堂弄得支离破碎;也有专家提出从理据角度进行选择,认为教学内容要符合“语文特性”“学情特性”“文本特性”。的确如此,但到实践中,往往条条框框太多,不容易把握,反而有可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一篇课文可供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课堂教学十分散乱,也很表面,深入不下去,总觉得教得不贴切。其实原因很简单,抓不住核心内容,没有一个中心,只能泛泛而谈。如何有效整合资源,这就需要一个“聚焦”的视角,准确选择主攻目标,有的放矢,学有所得。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目标聚焦”战略。
语文课文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层级传递的。“课程目标”给了教学权威的依据,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为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提示了切入角度;“阶段目标”为教学提示了“教到什么程度”。可见,“课程目标”“阶段目标”规定了课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在面对语文课文内容时,应该回到上位概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具体到一篇课文微观层面的确定,需要以一个核心目标为主线,将核心目标与其他目标组成一个目标体系,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使其他目标也顺利达成,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这就是在“一级目标聚焦”基础上的“二级目标聚焦”。
“感悟”侧重于人文性,主要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技能”侧重于工具性,主要指向“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一联系,我们的思路就会比较清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过程”中:“积累”“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文以挖掘语文的工具价值为切入点实现人文价值,在这过程中使工具价值不断增值;“感悟”为核心内容的文章从人文精神切入,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并使其获得人文的启蒙。用这样的思路来看具体的一篇课文,目标定位就会准确,过程思路就会清晰了。
一、从领悟人文精神切入进行教学,有机地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
主要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意,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以人教版三下《卖木雕的少年》为例:
【一级目标聚焦】
这是一篇情感体验型文章,其核心内容是“感悟”。
【二级目标聚焦】
结合单元目标,核心切入点是从“遗憾”——“不遗憾”的体悟中感悟国际友情:“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从而整合课后导学系统的技能、积累、感悟等多项目标。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遗憾:①木雕的精美。(活用词语: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爱不释手)②不能带回。(随机理解“语无伦次”,体会“我”的“遗憾”)以及少年的遗憾:①做不成生意。浅层的理解;②“您是中国人吧?”补充中非友好资料。体会到少年为不能报答这种国际友情而遗憾。然后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写下双方的遗憾,对话交流。
以核心情感“遗憾”切入,体悟“遗憾”,再移文悟情,写下双方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把学生的感悟借用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出来,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感受了两国间的深情厚谊,从而实现了“意”与“文”兼得。像这样的切入点还可以是核心事件、核心事物等。
二、以工具价值切入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形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将语文形式的理解、积累运用与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互涵互动,和谐运行,“意”与“文”兼得,获得共振效应。以人教版三上《香港,璀璨的东方明珠》为例:
【一级目标聚焦】
这是一篇语文形式很有特色的课文,其文章结构以及优美的词句都很值得学习运用,显然核心内容为“积累”。
【二级目标聚焦】
结合单元目标及课前导学系统定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运用感受祖国的这颗“东方之珠”。研读中积累:创设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香港的学习情境,随学情品读第2~5段。随机积累: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应有尽有、大饱口福、举世闻名、五颜六色、奔流不息、光彩夺目等词语。活化运用:读读词语,想想意思,发现了什么?“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写东西多;“大饱口福、五颜六色、奔流不息”也是写多的;“价廉物美、五颜六色、光彩夺目”是写美的;“举世闻名”写很有名。东西这么多,这么美,这么有名的一个地方,你愿意把它介绍给全世界吗?用以上积累的词语,选择其中一方面写一写。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兴味盎然,在入情入境中,四字词语已印入脑海。然后让学生转换文本语言,异构文本,从“多”“美”“有名”的角度用上这些词语介绍香港,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于是静态的积累变成了动态的运用,各种信息在重新整合后生成全新的信息“模块”,化为学生的智慧元素,积淀为生命的养料。
以技能运用为核心内容的课文也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如《文成公主进藏》。编者很清楚地指出复述的技能要求:可以通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神奇?抓住重点句复述,在此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民间传说得如此神奇”,从而感悟人们对文成公主的爱戴之情。
我们希望,教材教学内容的开发成为哪怕是普通教师都能自如操作的阳光课程。“目标聚焦”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整合资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两个层级的目标聚焦中,教学内容选择的各种依据清晰地分解在不同层级中,给实践者在二次开发课文教学内容时提供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步骤,且每一步都有的放矢,可操作。在目前教材编制本身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学习一些二次开发教材的基本思路,掌握一些二次开发的方法,能弥补教材的不足。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325000)
一篇课文可供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课堂教学十分散乱,也很表面,深入不下去,总觉得教得不贴切。其实原因很简单,抓不住核心内容,没有一个中心,只能泛泛而谈。如何有效整合资源,这就需要一个“聚焦”的视角,准确选择主攻目标,有的放矢,学有所得。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目标聚焦”战略。
语文课文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层级传递的。“课程目标”给了教学权威的依据,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为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提示了切入角度;“阶段目标”为教学提示了“教到什么程度”。可见,“课程目标”“阶段目标”规定了课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在面对语文课文内容时,应该回到上位概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具体到一篇课文微观层面的确定,需要以一个核心目标为主线,将核心目标与其他目标组成一个目标体系,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使其他目标也顺利达成,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这就是在“一级目标聚焦”基础上的“二级目标聚焦”。
“感悟”侧重于人文性,主要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技能”侧重于工具性,主要指向“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一联系,我们的思路就会比较清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过程”中:“积累”“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文以挖掘语文的工具价值为切入点实现人文价值,在这过程中使工具价值不断增值;“感悟”为核心内容的文章从人文精神切入,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并使其获得人文的启蒙。用这样的思路来看具体的一篇课文,目标定位就会准确,过程思路就会清晰了。
一、从领悟人文精神切入进行教学,有机地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
主要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意,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以人教版三下《卖木雕的少年》为例:
【一级目标聚焦】
这是一篇情感体验型文章,其核心内容是“感悟”。
【二级目标聚焦】
结合单元目标,核心切入点是从“遗憾”——“不遗憾”的体悟中感悟国际友情:“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从而整合课后导学系统的技能、积累、感悟等多项目标。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遗憾:①木雕的精美。(活用词语: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爱不释手)②不能带回。(随机理解“语无伦次”,体会“我”的“遗憾”)以及少年的遗憾:①做不成生意。浅层的理解;②“您是中国人吧?”补充中非友好资料。体会到少年为不能报答这种国际友情而遗憾。然后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写下双方的遗憾,对话交流。
以核心情感“遗憾”切入,体悟“遗憾”,再移文悟情,写下双方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把学生的感悟借用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出来,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感受了两国间的深情厚谊,从而实现了“意”与“文”兼得。像这样的切入点还可以是核心事件、核心事物等。
二、以工具价值切入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形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将语文形式的理解、积累运用与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互涵互动,和谐运行,“意”与“文”兼得,获得共振效应。以人教版三上《香港,璀璨的东方明珠》为例:
【一级目标聚焦】
这是一篇语文形式很有特色的课文,其文章结构以及优美的词句都很值得学习运用,显然核心内容为“积累”。
【二级目标聚焦】
结合单元目标及课前导学系统定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运用感受祖国的这颗“东方之珠”。研读中积累:创设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香港的学习情境,随学情品读第2~5段。随机积累: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应有尽有、大饱口福、举世闻名、五颜六色、奔流不息、光彩夺目等词语。活化运用:读读词语,想想意思,发现了什么?“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写东西多;“大饱口福、五颜六色、奔流不息”也是写多的;“价廉物美、五颜六色、光彩夺目”是写美的;“举世闻名”写很有名。东西这么多,这么美,这么有名的一个地方,你愿意把它介绍给全世界吗?用以上积累的词语,选择其中一方面写一写。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兴味盎然,在入情入境中,四字词语已印入脑海。然后让学生转换文本语言,异构文本,从“多”“美”“有名”的角度用上这些词语介绍香港,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于是静态的积累变成了动态的运用,各种信息在重新整合后生成全新的信息“模块”,化为学生的智慧元素,积淀为生命的养料。
以技能运用为核心内容的课文也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如《文成公主进藏》。编者很清楚地指出复述的技能要求:可以通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神奇?抓住重点句复述,在此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民间传说得如此神奇”,从而感悟人们对文成公主的爱戴之情。
我们希望,教材教学内容的开发成为哪怕是普通教师都能自如操作的阳光课程。“目标聚焦”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整合资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两个层级的目标聚焦中,教学内容选择的各种依据清晰地分解在不同层级中,给实践者在二次开发课文教学内容时提供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步骤,且每一步都有的放矢,可操作。在目前教材编制本身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学习一些二次开发教材的基本思路,掌握一些二次开发的方法,能弥补教材的不足。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