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中语文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课程。因此,如何巧妙、有机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训练;创新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如何使高中一代学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摆在首要位置。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文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的最有力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比如,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导语,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古今中外有关生命的名句的积累,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去探讨;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这样达到了激活课堂,训练了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会出现一批不适应教师的学生;如果教师去适应学生,教师会淘汰一批不适应学生的教法。这也就告诉我们创新的教育方法是多么重要。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力求自己做到多项选择,为了上好语文课,我常常准备好几种方案,课前找几个同学咨询一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由于讲课的方法是学生选的,所以课上的非常顺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使用要不断变化,时间一长,难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如一篇作文的构思,当学生根据题目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表达愿望与目标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许多与“已知”相关的素材来。这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在诸多素材中哪些素材与中心最为相似,并进行相似集中、排序、重组,从而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在这样的启发、指点下,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们把“已知”与“未知”进行匹配、重组,进行创造的过程。久而久之,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三、作业彰显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业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业不仅是课本内容的巩固,更是学生彰显个性的平台。而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在作业的布置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更是应该实践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布置探究性、个性化、开放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有了很多收获。如,学习了《项羽之死》,我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项羽军队是刘邦军队数倍的实力为何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在认真研读课文之后,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认识:①项羽从没把刘邦看成是自己的劲敌,骄兵必败;②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性格耿直,兵法上不会变通,兵不厌诈;③项羽任人唯亲,重用项伯导致他的失败;④项羽好大喜功,好逞匹夫之勇,不注重民情;⑤项羽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用;⑥项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过分沉溺于美姬声色;⑦项羽沽名钓誉,对自己的结局过于轻率,卷土重来未可知等。上述的各种认识,也许有的提法不太恰当或理由不充分,但体现了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探究精神,而且有的认识很大胆,很开放,甚至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都融入其中,这些认识是多少年来我们都不曾想到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吧。换个角度布置作业,效果不同。
四、加强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多实践,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比如开展同题作文赛、办手抄报、编课本剧、话剧、办文学社刊,开展朗读、演讲、辩论赛等等,通过读书活动和各种类型的竞赛评比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發现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此外,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随时让学生表演、复述课文内容,也可随时提出话题,引发学生的看法,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文进行合理想象、调整结构、改换人称、创设场景、增补情节,对文章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既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操获得审美的愉悦,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映清.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2]孙兆龙.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文教资料,2017(3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训练;创新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如何使高中一代学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摆在首要位置。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文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的最有力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比如,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导语,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古今中外有关生命的名句的积累,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去探讨;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这样达到了激活课堂,训练了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会出现一批不适应教师的学生;如果教师去适应学生,教师会淘汰一批不适应学生的教法。这也就告诉我们创新的教育方法是多么重要。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力求自己做到多项选择,为了上好语文课,我常常准备好几种方案,课前找几个同学咨询一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由于讲课的方法是学生选的,所以课上的非常顺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使用要不断变化,时间一长,难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如一篇作文的构思,当学生根据题目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表达愿望与目标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许多与“已知”相关的素材来。这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在诸多素材中哪些素材与中心最为相似,并进行相似集中、排序、重组,从而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在这样的启发、指点下,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们把“已知”与“未知”进行匹配、重组,进行创造的过程。久而久之,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三、作业彰显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业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业不仅是课本内容的巩固,更是学生彰显个性的平台。而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在作业的布置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更是应该实践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布置探究性、个性化、开放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有了很多收获。如,学习了《项羽之死》,我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项羽军队是刘邦军队数倍的实力为何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在认真研读课文之后,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认识:①项羽从没把刘邦看成是自己的劲敌,骄兵必败;②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性格耿直,兵法上不会变通,兵不厌诈;③项羽任人唯亲,重用项伯导致他的失败;④项羽好大喜功,好逞匹夫之勇,不注重民情;⑤项羽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用;⑥项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过分沉溺于美姬声色;⑦项羽沽名钓誉,对自己的结局过于轻率,卷土重来未可知等。上述的各种认识,也许有的提法不太恰当或理由不充分,但体现了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探究精神,而且有的认识很大胆,很开放,甚至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都融入其中,这些认识是多少年来我们都不曾想到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吧。换个角度布置作业,效果不同。
四、加强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多实践,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比如开展同题作文赛、办手抄报、编课本剧、话剧、办文学社刊,开展朗读、演讲、辩论赛等等,通过读书活动和各种类型的竞赛评比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發现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此外,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随时让学生表演、复述课文内容,也可随时提出话题,引发学生的看法,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文进行合理想象、调整结构、改换人称、创设场景、增补情节,对文章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既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操获得审美的愉悦,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映清.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2]孙兆龙.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文教资料,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