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人世界的竞争压力已被过早地延伸到了孩子的早期发展和教育中。很多父母抱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们花了很多精力,投入很多金钱,却收效甚微,甚至招来孩子的抵制和反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些权威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屡屡受挫,根本原因是没弄清孩子的遗传天赋和真实意愿,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进行教育投资。花了很多钱,收效甚微,甚至培养失败,最可怕的是浪费了孩子的天赋,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损失,更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损失。生活中,一些父母常常会陷入以下几种教育误区:
误区一: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就会认为孩子有问题,或者恼怒地责问孩子,为什么不看书学习,白白浪费时间。
教育专家一再强调,父母千万不要去打扰发呆的孩子,因为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孩子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他们确实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专家解释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即便孩子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想的时候,大脑也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不过是用意识在学习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
迷信智力测试
卡卡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卡卡,可惜没什么效果。焦急的妈妈担心卡卡的智力有问题,便带着他去做智力测试。在测试时,卡卡非常不配合,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辨别颜色,甚至对测试老师的话充耳不闻。面对卡卡极低的测试分数,妈妈沮丧不已。她伤心地想,难道卡卡真的是个智力低下的小孩?
事实上,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一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阻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用一次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习能力专家梅尔·列文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的劣势放大,而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优势,弥补弱势。
误区三: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有些孩子学新知识的速度较慢,或者到了一个新环境,需要很长时间适应。这些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其实,这样的孩子只是适应性低,并不代表能力不行。他们是“慢孩子”,但不一定是“笨孩子”。
“慢孩子”可能背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先观察。国外一些专家甚至还建议“快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想,慢慢做,以便帮助孩子学习怎样控制行为和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的人都在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扰乱课堂秩序。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有多动症。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好动的孩子运动机能有优势,喜欢用肢体动作代替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好动的孩子都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应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吸引其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经常被老师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力。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非凡的创造力,但同时确实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陷入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大画家毕加索小时候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他的数学总是不及格,是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的对象。调皮的同学常跑到他面前,逗他说:“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但是毕加索的父亲从不认为他是个笨孩子,而是耐心地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后来父亲发现毕加索喜欢随手画东西,画出的画总是别有新意,于是开始教毕加索剪纸、绘画,并鼓励他:“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我相信你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最终成为画坛巨匠。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孩子,尊重他们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学习意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奇迹。
【编辑:闫妍】
一些权威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屡屡受挫,根本原因是没弄清孩子的遗传天赋和真实意愿,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进行教育投资。花了很多钱,收效甚微,甚至培养失败,最可怕的是浪费了孩子的天赋,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损失,更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损失。生活中,一些父母常常会陷入以下几种教育误区:
误区一: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就会认为孩子有问题,或者恼怒地责问孩子,为什么不看书学习,白白浪费时间。
教育专家一再强调,父母千万不要去打扰发呆的孩子,因为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孩子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他们确实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专家解释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即便孩子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想的时候,大脑也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不过是用意识在学习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
迷信智力测试
卡卡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卡卡,可惜没什么效果。焦急的妈妈担心卡卡的智力有问题,便带着他去做智力测试。在测试时,卡卡非常不配合,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辨别颜色,甚至对测试老师的话充耳不闻。面对卡卡极低的测试分数,妈妈沮丧不已。她伤心地想,难道卡卡真的是个智力低下的小孩?
事实上,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一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阻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用一次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习能力专家梅尔·列文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的劣势放大,而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优势,弥补弱势。
误区三: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有些孩子学新知识的速度较慢,或者到了一个新环境,需要很长时间适应。这些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其实,这样的孩子只是适应性低,并不代表能力不行。他们是“慢孩子”,但不一定是“笨孩子”。
“慢孩子”可能背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先观察。国外一些专家甚至还建议“快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想,慢慢做,以便帮助孩子学习怎样控制行为和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的人都在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扰乱课堂秩序。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有多动症。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好动的孩子运动机能有优势,喜欢用肢体动作代替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好动的孩子都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应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吸引其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经常被老师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力。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非凡的创造力,但同时确实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陷入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大画家毕加索小时候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他的数学总是不及格,是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的对象。调皮的同学常跑到他面前,逗他说:“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但是毕加索的父亲从不认为他是个笨孩子,而是耐心地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后来父亲发现毕加索喜欢随手画东西,画出的画总是别有新意,于是开始教毕加索剪纸、绘画,并鼓励他:“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我相信你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最终成为画坛巨匠。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孩子,尊重他们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学习意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奇迹。
【编辑: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