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是班级小主人,集体荣辱我有责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班级管理;制度;示范;引领;感化
班级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人。”一個好的班集体,和谐融洽,人人上进。我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形成了“我是班级小主人,集体荣辱我有责”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用制度去规范,用严谨去要求
制度是行动的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通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管理规则等文本制度的学习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具体细化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做到具体简洁,奖罚分明。
在社会日益走向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决定着成败。因此,要想锻炼出优秀的学生必须严谨地要求学生做好每一个细节。如教室讲台、图书角的摆设要井井有条,桌面卫生要求做到一尘不染,学生自己要从学会管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做起,每天学习结束要收拾桌面、抽屉、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具,离开课桌要自觉收凳子,既方便别人,又整齐美观等。
二、用榜样示范,用反思提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具教育力量的是学生身边的先进模范。榜样扎根在学生身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影响力。因此,身为班主任,我时刻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追求真善美,做一个爱学习的人。还注重发现班级中的先进典型,给学生树立各类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比得着,在榜样的示范引领下,养成追求向上的习惯。
反思是进步成长的有效武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自觉养成反思得与失的思维方式,一项工作告一段落,总结出成功的措施与方法,失败的改进措施等等。这样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无效劳动。
三、用干部引领,用活动营造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长期地指导与训练,培养了一批批职责明确、工作热情、人缘好、威信高、有独立处事能力的得力班干部。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他们认真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创建优秀班集体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我还充分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民主,学会关爱,懂得分享,养成能力。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增强了大家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了学生爱集体的热情,真正实现学生、班级、老师一同成长。
四、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帮助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而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在工作中,我常用慈母般的爱心,耐心帮助每一位后进生,通过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使他们从自暴自弃中醒悟过来,变后进为先进。2007年我接的四年级有26名学生,只有几个孩子成绩比较好,比较听话,其余孩子不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是纪律后进的问题生。我一改过去的工作策略,实行了“向前看,超越自我”的个人目标和“我行,我们都行!”的班级奋斗目标。在班会课上我对孩子们说:“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的孩子,从今天起,我希望看到一个关心集体,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己的你。”孩子们有机会重塑自我,也积极表现。可好景不长,打架的,偷盗的,学习偏科的,性格孤僻的......都一一显现出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般的温存,是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班里有个孩子韦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祖母生活,性格孤僻,自尊心极强。有一次,他又欺负人了,我要求他把对错误的认识写下来,他在周记本里说:“我知道我脾气不好,我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惹我,要不然他就倒霉!”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面对面谈话作用不大,就在周记本里与他交流,告诉他脾气不好可以控制,处理问题要有理说理,不能动武,多次交流后,发现他对人的敌意慢慢减少了,集体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可是不久,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他听班里一个同学说买画画颜料需要五、六十元,也夸口说:“我也能买!”回家后闹祖母要钱未果,就在田野草堆里彻夜不归,第二天也不来学校。我知道他爱画画,还知道他很爱面子。就在周记里告诉他要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要学会节约。还掏钱给他买了学习资料和蜡笔,并为他争取到扶贫救助资金。我通过无数次的心灵对话、家访及鼓励,孩子们真的变了。这个学习风气差,纪律差的班级,经过班科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其风貌有了质的改变,班风纯正,学风浓。一批在别人看来“没有希望”的学生重新找回了信心,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孩子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评比结果名列各班前列,期末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级”。
教师给与学生的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对老师对他人的爱,学生会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看做跟父母一样亲近的人。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家庭困难的孩子,我付出了更多的爱心,让他们感受来自学校、老师、集体的温暖。班里有个女孩子卢某,家庭贫困,性格内向,我不但常常跟她谈心,还给她买一些学习用品,每一次她都会说:“谢谢老师!”老师的关注,使她更加发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多次被评为“三好生”。可是,2009年春期,她父亲不幸查出是肝癌晚期,病情越来越严重,一度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我多次找她谈心,开导她要面对现实,平时多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最终父亲还是在她毕业考试前3天去世了,她痛苦不已,决定不读书了。我很着急,及时召开班会商量:怎样帮助她摆脱痛苦,回到我们中间来?孩子们在各自的小卡片上写下了心里话,希望她面对现实,继续求学,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我把这沉甸甸的祝福亲自捎给了她。考试那天,她真的来了,而且情绪好多了。上初中后,我还常抽空去看望她,给她带些衣服、学习用品及一些生活费,并指导她如何与同学相处。像这样贫困又失去父爱的孩子,只要我们热情的拉一把,孩子就有了依靠;只要我们投以关注的目光,孩子的心就暖了。
十几年来,我悉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把工作做得更细:天冷了,提醒孩子们多穿衣服;天热了,提醒孩子注意防暑,不要私自下河游泳;下雨了,提醒孩子带好伞,注意防雷、防洪水;过马路时,注意提醒孩子一停二看三通过……孩子进步了,告诉他:“你很棒,继续努力!”孩子难过时,告诉他:“困难是暂时的,一切会好起来的!”孩子长大了,我们要给孩子们上生理卫生课,增强他们的卫生保健意识;孩子们要毕业了,告诉他怎样适应中学紧张的学习生活,怎样在大集体里生活,怎样管好自己的物品,怎样做学习笔记……。
【关键词】班级管理;制度;示范;引领;感化
班级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人。”一個好的班集体,和谐融洽,人人上进。我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形成了“我是班级小主人,集体荣辱我有责”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用制度去规范,用严谨去要求
制度是行动的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通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管理规则等文本制度的学习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具体细化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做到具体简洁,奖罚分明。
在社会日益走向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决定着成败。因此,要想锻炼出优秀的学生必须严谨地要求学生做好每一个细节。如教室讲台、图书角的摆设要井井有条,桌面卫生要求做到一尘不染,学生自己要从学会管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做起,每天学习结束要收拾桌面、抽屉、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具,离开课桌要自觉收凳子,既方便别人,又整齐美观等。
二、用榜样示范,用反思提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具教育力量的是学生身边的先进模范。榜样扎根在学生身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影响力。因此,身为班主任,我时刻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追求真善美,做一个爱学习的人。还注重发现班级中的先进典型,给学生树立各类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比得着,在榜样的示范引领下,养成追求向上的习惯。
反思是进步成长的有效武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自觉养成反思得与失的思维方式,一项工作告一段落,总结出成功的措施与方法,失败的改进措施等等。这样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无效劳动。
三、用干部引领,用活动营造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长期地指导与训练,培养了一批批职责明确、工作热情、人缘好、威信高、有独立处事能力的得力班干部。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他们认真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创建优秀班集体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我还充分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民主,学会关爱,懂得分享,养成能力。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增强了大家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了学生爱集体的热情,真正实现学生、班级、老师一同成长。
四、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帮助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而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在工作中,我常用慈母般的爱心,耐心帮助每一位后进生,通过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使他们从自暴自弃中醒悟过来,变后进为先进。2007年我接的四年级有26名学生,只有几个孩子成绩比较好,比较听话,其余孩子不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是纪律后进的问题生。我一改过去的工作策略,实行了“向前看,超越自我”的个人目标和“我行,我们都行!”的班级奋斗目标。在班会课上我对孩子们说:“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的孩子,从今天起,我希望看到一个关心集体,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己的你。”孩子们有机会重塑自我,也积极表现。可好景不长,打架的,偷盗的,学习偏科的,性格孤僻的......都一一显现出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般的温存,是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班里有个孩子韦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祖母生活,性格孤僻,自尊心极强。有一次,他又欺负人了,我要求他把对错误的认识写下来,他在周记本里说:“我知道我脾气不好,我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惹我,要不然他就倒霉!”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面对面谈话作用不大,就在周记本里与他交流,告诉他脾气不好可以控制,处理问题要有理说理,不能动武,多次交流后,发现他对人的敌意慢慢减少了,集体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可是不久,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他听班里一个同学说买画画颜料需要五、六十元,也夸口说:“我也能买!”回家后闹祖母要钱未果,就在田野草堆里彻夜不归,第二天也不来学校。我知道他爱画画,还知道他很爱面子。就在周记里告诉他要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要学会节约。还掏钱给他买了学习资料和蜡笔,并为他争取到扶贫救助资金。我通过无数次的心灵对话、家访及鼓励,孩子们真的变了。这个学习风气差,纪律差的班级,经过班科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其风貌有了质的改变,班风纯正,学风浓。一批在别人看来“没有希望”的学生重新找回了信心,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孩子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评比结果名列各班前列,期末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级”。
教师给与学生的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对老师对他人的爱,学生会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看做跟父母一样亲近的人。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家庭困难的孩子,我付出了更多的爱心,让他们感受来自学校、老师、集体的温暖。班里有个女孩子卢某,家庭贫困,性格内向,我不但常常跟她谈心,还给她买一些学习用品,每一次她都会说:“谢谢老师!”老师的关注,使她更加发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多次被评为“三好生”。可是,2009年春期,她父亲不幸查出是肝癌晚期,病情越来越严重,一度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我多次找她谈心,开导她要面对现实,平时多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最终父亲还是在她毕业考试前3天去世了,她痛苦不已,决定不读书了。我很着急,及时召开班会商量:怎样帮助她摆脱痛苦,回到我们中间来?孩子们在各自的小卡片上写下了心里话,希望她面对现实,继续求学,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我把这沉甸甸的祝福亲自捎给了她。考试那天,她真的来了,而且情绪好多了。上初中后,我还常抽空去看望她,给她带些衣服、学习用品及一些生活费,并指导她如何与同学相处。像这样贫困又失去父爱的孩子,只要我们热情的拉一把,孩子就有了依靠;只要我们投以关注的目光,孩子的心就暖了。
十几年来,我悉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把工作做得更细:天冷了,提醒孩子们多穿衣服;天热了,提醒孩子注意防暑,不要私自下河游泳;下雨了,提醒孩子带好伞,注意防雷、防洪水;过马路时,注意提醒孩子一停二看三通过……孩子进步了,告诉他:“你很棒,继续努力!”孩子难过时,告诉他:“困难是暂时的,一切会好起来的!”孩子长大了,我们要给孩子们上生理卫生课,增强他们的卫生保健意识;孩子们要毕业了,告诉他怎样适应中学紧张的学习生活,怎样在大集体里生活,怎样管好自己的物品,怎样做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