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引导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基础的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人文色彩,俗话说“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负有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内在素养的重任,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个性的完善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已成为语文界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窃以为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符合我国传统的“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学规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满功利而情感危机四伏的现实。
  众所周知,情感与个性是如影随形的。世界上没有无情感而绝对冷酷的人,也没有毫无个性而绝对平庸的人。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情感逐渐由外而内变得相对含蓄而不外露。比如上课主动提问的少了,积极发言的少了,遇事自作主张的多了,他们是教师家长心目中的“孩子”,但同时又是自己意识中的“大人”,情绪波动的幅度较小,变得似乎冷静沉着。同时部分学生完全表现为“社会化”(穿着打扮言行与社会青年无异,没有学生气息,对发生在学校的事无所谓——老师的批评,成绩的退步,甚至学校的处分和无法毕业,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倾向,而与情感发展相对,个性逐渐形成并鲜明地显现出来,且学生间差别很大,老师眼里的“好生”、“差生”也已定型定性。虽对“差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加强情感教育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是传统的说教,学生势必老样子——当面虚心接受,背后死不改悔。德国哲学家雅斯尔贝把人类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徒制”,即学生是老师的翻版;第二类是“课程制”,即把对学生的要求课程化,通过教学,考试及格便万事大吉;第三类是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心智,使学生懂得如何从事物表面进入它的核心。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情况,结合雅斯尔贝的理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几种情感渗透方式的尝试:
  一、点引式: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把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去发现他自己一时难以发现的“美”。比如在讲解孙犁的《荷花淀》的过程中,把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作为想象的起点。“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极富色彩和想象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一时难以发现并概括出来的美。引导他们找出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清新、宁静。这样一来,孙犁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也便显出水面。而对于学生自己,想象之余,引导他们去留心周围的“美”:秋天飘零的枯叶,西天彩色的晚霞,三五之夜的清朗。这样达到一种以景渗情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所以,所谓“点引”是在他们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以引起共鸣,使教与学相和谐。
  二、讨论式:即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辩,可谓众说纷纭。高中第五册归有光的一篇《项脊轩志》实为感人肺腑,但读过之后,又会让多少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呢?归有光的感情细腻、真挚,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那真是大煞风景,大倒胃口,毫无美感可言。俗话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间练达即文章”,这篇散文的讲解,不是从旁点引,而是让学生自己说,什么地方写得好或不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得好,认为景致优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而另有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反认为是阴森森的,甚至是冷清恐怖。有的学生认为归有光写的三个人(母亲、祖母、妻子)形象丰满,言简而情真,催人泪下;也有学生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反觉归有光缺乏“丈夫志四海”的豪情与气魄。而实际上归有光本身因与外界接触不多,涉猎不广,故题材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之间的亲情着笔,但感情细腻、真挚。由此文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反省——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的谆谆教诲,似乎一切情感都在举手投足的瞬间体现出来。一个能领悟家长教师良苦用心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会超过道德底线放任自流;而一个能够为家庭和学校着想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冲破社会的最后一道护栏?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而事实上哪个忠臣不讲孝道,有多少孝子是逆臣?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的情感更具持久性,更符合接受心理学。
  三、诵读式:好的文章,读多不腻,情感更易自现,尤其是古诗词,亦或豪放亦或婉约,皆情真而能自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语感,同时也陶冶他们的情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和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符合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感以及弥补了性格不完善的一面。这样,让真实的情感融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据而使之。
  虽然,以上的几种教学方式并没有什么翻新,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但我以为带着情感渗透的教学目的去做,效果自然不同。旧瓶可以装新酒,对旧模式加以改造,接受者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主动,在效果上更为客观。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应是社会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应该跳出纯工具的怪圈,走出一片新的天地。21世纪的公民更需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习》)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内涵,如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领会,这是一个永不陈旧的话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一中)
其他文献
就贵州科学院牵头建设的贵州省生物资源与环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思路及其功能及应用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推进构建中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频繁,加上声音留转技术和转换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思想时,口头语言的使用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的使用率,说的作用明显地超过了写的作用,因此,现在许多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口语教学。如美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把原子、金钱和演说当作三大战略武器。当今,他们把舌头、美元和电脑当作三大战略武器,口头表达由原来的第三位提高到了第一位。口头表达能力是构成“应用型”人才诸多能力中的一个
系统介绍应用于计算机编码的一类数论函数。以最基本的3个剩余函数出发,构造带各种参数的加密函数。给出有各种秘钥的数论编码方法。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思想感情呢?本案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思索。    一、背景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是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的课文。全诗内容简约清新,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希望归隐园田。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
【正】博客人语一直渴盼有个属于自己空间去冥想和记录——不属于工作、同事,也不属于家庭、客人,只属于威自己。说我想说而不知道
<正>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
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违背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误导利益关系人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