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基础的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人文色彩,俗话说“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负有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内在素养的重任,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个性的完善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已成为语文界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窃以为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符合我国传统的“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学规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满功利而情感危机四伏的现实。
众所周知,情感与个性是如影随形的。世界上没有无情感而绝对冷酷的人,也没有毫无个性而绝对平庸的人。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情感逐渐由外而内变得相对含蓄而不外露。比如上课主动提问的少了,积极发言的少了,遇事自作主张的多了,他们是教师家长心目中的“孩子”,但同时又是自己意识中的“大人”,情绪波动的幅度较小,变得似乎冷静沉着。同时部分学生完全表现为“社会化”(穿着打扮言行与社会青年无异,没有学生气息,对发生在学校的事无所谓——老师的批评,成绩的退步,甚至学校的处分和无法毕业,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倾向,而与情感发展相对,个性逐渐形成并鲜明地显现出来,且学生间差别很大,老师眼里的“好生”、“差生”也已定型定性。虽对“差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加强情感教育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是传统的说教,学生势必老样子——当面虚心接受,背后死不改悔。德国哲学家雅斯尔贝把人类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徒制”,即学生是老师的翻版;第二类是“课程制”,即把对学生的要求课程化,通过教学,考试及格便万事大吉;第三类是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心智,使学生懂得如何从事物表面进入它的核心。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情况,结合雅斯尔贝的理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几种情感渗透方式的尝试:
一、点引式: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把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去发现他自己一时难以发现的“美”。比如在讲解孙犁的《荷花淀》的过程中,把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作为想象的起点。“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极富色彩和想象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一时难以发现并概括出来的美。引导他们找出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清新、宁静。这样一来,孙犁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也便显出水面。而对于学生自己,想象之余,引导他们去留心周围的“美”:秋天飘零的枯叶,西天彩色的晚霞,三五之夜的清朗。这样达到一种以景渗情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所以,所谓“点引”是在他们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以引起共鸣,使教与学相和谐。
二、讨论式:即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辩,可谓众说纷纭。高中第五册归有光的一篇《项脊轩志》实为感人肺腑,但读过之后,又会让多少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呢?归有光的感情细腻、真挚,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那真是大煞风景,大倒胃口,毫无美感可言。俗话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间练达即文章”,这篇散文的讲解,不是从旁点引,而是让学生自己说,什么地方写得好或不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得好,认为景致优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而另有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反认为是阴森森的,甚至是冷清恐怖。有的学生认为归有光写的三个人(母亲、祖母、妻子)形象丰满,言简而情真,催人泪下;也有学生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反觉归有光缺乏“丈夫志四海”的豪情与气魄。而实际上归有光本身因与外界接触不多,涉猎不广,故题材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之间的亲情着笔,但感情细腻、真挚。由此文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反省——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的谆谆教诲,似乎一切情感都在举手投足的瞬间体现出来。一个能领悟家长教师良苦用心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会超过道德底线放任自流;而一个能够为家庭和学校着想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冲破社会的最后一道护栏?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而事实上哪个忠臣不讲孝道,有多少孝子是逆臣?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的情感更具持久性,更符合接受心理学。
三、诵读式:好的文章,读多不腻,情感更易自现,尤其是古诗词,亦或豪放亦或婉约,皆情真而能自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语感,同时也陶冶他们的情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和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符合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感以及弥补了性格不完善的一面。这样,让真实的情感融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据而使之。
虽然,以上的几种教学方式并没有什么翻新,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但我以为带着情感渗透的教学目的去做,效果自然不同。旧瓶可以装新酒,对旧模式加以改造,接受者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主动,在效果上更为客观。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应是社会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应该跳出纯工具的怪圈,走出一片新的天地。21世纪的公民更需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习》)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内涵,如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领会,这是一个永不陈旧的话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一中)
众所周知,情感与个性是如影随形的。世界上没有无情感而绝对冷酷的人,也没有毫无个性而绝对平庸的人。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情感逐渐由外而内变得相对含蓄而不外露。比如上课主动提问的少了,积极发言的少了,遇事自作主张的多了,他们是教师家长心目中的“孩子”,但同时又是自己意识中的“大人”,情绪波动的幅度较小,变得似乎冷静沉着。同时部分学生完全表现为“社会化”(穿着打扮言行与社会青年无异,没有学生气息,对发生在学校的事无所谓——老师的批评,成绩的退步,甚至学校的处分和无法毕业,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倾向,而与情感发展相对,个性逐渐形成并鲜明地显现出来,且学生间差别很大,老师眼里的“好生”、“差生”也已定型定性。虽对“差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加强情感教育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是传统的说教,学生势必老样子——当面虚心接受,背后死不改悔。德国哲学家雅斯尔贝把人类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徒制”,即学生是老师的翻版;第二类是“课程制”,即把对学生的要求课程化,通过教学,考试及格便万事大吉;第三类是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心智,使学生懂得如何从事物表面进入它的核心。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情况,结合雅斯尔贝的理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几种情感渗透方式的尝试:
一、点引式: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把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去发现他自己一时难以发现的“美”。比如在讲解孙犁的《荷花淀》的过程中,把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作为想象的起点。“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极富色彩和想象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一时难以发现并概括出来的美。引导他们找出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清新、宁静。这样一来,孙犁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也便显出水面。而对于学生自己,想象之余,引导他们去留心周围的“美”:秋天飘零的枯叶,西天彩色的晚霞,三五之夜的清朗。这样达到一种以景渗情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所以,所谓“点引”是在他们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以引起共鸣,使教与学相和谐。
二、讨论式:即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辩,可谓众说纷纭。高中第五册归有光的一篇《项脊轩志》实为感人肺腑,但读过之后,又会让多少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呢?归有光的感情细腻、真挚,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那真是大煞风景,大倒胃口,毫无美感可言。俗话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间练达即文章”,这篇散文的讲解,不是从旁点引,而是让学生自己说,什么地方写得好或不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得好,认为景致优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而另有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反认为是阴森森的,甚至是冷清恐怖。有的学生认为归有光写的三个人(母亲、祖母、妻子)形象丰满,言简而情真,催人泪下;也有学生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反觉归有光缺乏“丈夫志四海”的豪情与气魄。而实际上归有光本身因与外界接触不多,涉猎不广,故题材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之间的亲情着笔,但感情细腻、真挚。由此文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反省——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的谆谆教诲,似乎一切情感都在举手投足的瞬间体现出来。一个能领悟家长教师良苦用心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会超过道德底线放任自流;而一个能够为家庭和学校着想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冲破社会的最后一道护栏?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而事实上哪个忠臣不讲孝道,有多少孝子是逆臣?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的情感更具持久性,更符合接受心理学。
三、诵读式:好的文章,读多不腻,情感更易自现,尤其是古诗词,亦或豪放亦或婉约,皆情真而能自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语感,同时也陶冶他们的情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和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符合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感以及弥补了性格不完善的一面。这样,让真实的情感融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据而使之。
虽然,以上的几种教学方式并没有什么翻新,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但我以为带着情感渗透的教学目的去做,效果自然不同。旧瓶可以装新酒,对旧模式加以改造,接受者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主动,在效果上更为客观。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应是社会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应该跳出纯工具的怪圈,走出一片新的天地。21世纪的公民更需要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习》)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内涵,如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领会,这是一个永不陈旧的话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