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兴趣是指人对周围事物喜爱的情趣。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往往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甚至会从兴趣转变为爱好。可以说兴趣对人的才能发展,对于人生所走的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品德学科并不像数学、语文那样受到重视,相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品德学科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文明守纪的好少年,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学习兴趣 素质 导言激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95-01
1 导言激趣
导言是引起学习兴趣的开端,好的导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一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有的教师在讲《我换牙了》一课中,结合电影画面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羊村里,生活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天,村长召集全村村民举办联欢会,大家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忽然,村長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村民们最喜欢的美羊羊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原因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原来美羊羊一个人伤心地呆在家里,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牙齿为什么掉了。“你们能帮助她吗?”这样的导言,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言的形式多种多样,导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的关注程度和对本课的理解程度,有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有时低吟同课文内容有关的一首小诗;有时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扼要的叙述……这种有景有情,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教具助趣
小学生容易被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影像观察事物,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情感。而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早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并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如我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时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学习《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学生对地球的了解有限,对地球现状如何更是知之甚少,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导入新课之后,我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大地妈妈的美丽。此时,教师播放地球上美丽景观的课件。(并以简练的语言描绘画面)接着,在学生还沉浸在这些美丽的画面之后,我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入手,提出:“看了这些景象,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能够生活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果大地妈妈看到大家能够这么开心、幸福地生活,她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等问题,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好景观的思想感情。“曾几何时,我们的大地妈妈它是那样的美丽!绿色的森林、欢歌的鸟儿、奔跑的野兽、潺潺的小溪。如果我们能永远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那该多好哇!可是大地妈妈哭得非常伤心,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播放地球遭受破坏的课件。教师结合实际,了解地球的现状──遭到破坏,制作了录象片。令人吃惊的画面,和刚才美好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他们对于地球的现状有了震撼的认识。正是多媒体的这种交互性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互方式,让学生在直观的层面上,从视觉、听觉中感悟知识,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内化了知识。
3 设疑寻趣
“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设置疑难,给学生设计一种悬念,用悬念激发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质疑的目的有四:一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教学中我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思考,去揣摩,才能发现哪是自己不能确定的,哪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这样提出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疑。只有经常发现疑点,才能证明常有思考,才会常有创新。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无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应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的精神,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如:我在教学《学习真快乐》一课时,师生合作演示学习非常快乐后,学生群情激昂,跃跃欲试,都想说说学习遇到的快乐事。于是我叫起了一个学生,可谁知这个学生的发言却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他说:“老师,我觉得学习不都是快乐的。”“是吗?你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的想法?”“同学们,你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顺水推舟把这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没想到学生的探究精神完全被激活了,他们争先恐后回答自己的想法。然后总结出答案:当然有时也是不快乐的,会遇到一些麻烦事;但只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还是非常快乐的。这样学生参与了问题的发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定会进一步深化,更产生了继续学习,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4 板书诱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是教学的眼睛。可以说,它显示了教学内容的精华。精心设计的板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在本课结束之前总结一下,也许就能将学生的一些感性的认识直接触及到课文中心,甚至学生的灵魂深处。板书设计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老师在讲《我的祖国》一课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将中国的版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发出连声赞叹,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谓收获甚丰。有的老师喜欢用箭头演示法,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又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课学习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善于运用鼓励、赞扬的语言,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教育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探索、追求下去,用我们的努力,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素质 导言激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95-01
1 导言激趣
导言是引起学习兴趣的开端,好的导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一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有的教师在讲《我换牙了》一课中,结合电影画面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羊村里,生活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天,村长召集全村村民举办联欢会,大家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忽然,村長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村民们最喜欢的美羊羊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原因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原来美羊羊一个人伤心地呆在家里,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牙齿为什么掉了。“你们能帮助她吗?”这样的导言,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言的形式多种多样,导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的关注程度和对本课的理解程度,有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有时低吟同课文内容有关的一首小诗;有时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扼要的叙述……这种有景有情,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教具助趣
小学生容易被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影像观察事物,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情感。而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早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并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如我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时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学习《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学生对地球的了解有限,对地球现状如何更是知之甚少,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导入新课之后,我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大地妈妈的美丽。此时,教师播放地球上美丽景观的课件。(并以简练的语言描绘画面)接着,在学生还沉浸在这些美丽的画面之后,我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入手,提出:“看了这些景象,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能够生活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果大地妈妈看到大家能够这么开心、幸福地生活,她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等问题,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好景观的思想感情。“曾几何时,我们的大地妈妈它是那样的美丽!绿色的森林、欢歌的鸟儿、奔跑的野兽、潺潺的小溪。如果我们能永远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那该多好哇!可是大地妈妈哭得非常伤心,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播放地球遭受破坏的课件。教师结合实际,了解地球的现状──遭到破坏,制作了录象片。令人吃惊的画面,和刚才美好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他们对于地球的现状有了震撼的认识。正是多媒体的这种交互性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互方式,让学生在直观的层面上,从视觉、听觉中感悟知识,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内化了知识。
3 设疑寻趣
“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设置疑难,给学生设计一种悬念,用悬念激发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质疑的目的有四:一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教学中我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思考,去揣摩,才能发现哪是自己不能确定的,哪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这样提出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疑。只有经常发现疑点,才能证明常有思考,才会常有创新。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无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应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的精神,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如:我在教学《学习真快乐》一课时,师生合作演示学习非常快乐后,学生群情激昂,跃跃欲试,都想说说学习遇到的快乐事。于是我叫起了一个学生,可谁知这个学生的发言却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他说:“老师,我觉得学习不都是快乐的。”“是吗?你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的想法?”“同学们,你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顺水推舟把这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没想到学生的探究精神完全被激活了,他们争先恐后回答自己的想法。然后总结出答案:当然有时也是不快乐的,会遇到一些麻烦事;但只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还是非常快乐的。这样学生参与了问题的发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定会进一步深化,更产生了继续学习,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4 板书诱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是教学的眼睛。可以说,它显示了教学内容的精华。精心设计的板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在本课结束之前总结一下,也许就能将学生的一些感性的认识直接触及到课文中心,甚至学生的灵魂深处。板书设计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老师在讲《我的祖国》一课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将中国的版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发出连声赞叹,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谓收获甚丰。有的老师喜欢用箭头演示法,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又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课学习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善于运用鼓励、赞扬的语言,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教育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探索、追求下去,用我们的努力,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