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胜坨南部沙三段沉积中发育有大量的浊积砂体,它们构成了完整的浊积岩体系。广泛发育的浊积岩为周围可作为良好生油层和盖层的深水暗色泥岩所包围,成藏条件优越。因此,我们对东营凹陷胜坨南部沙三中浊积岩体系进行了精细地质研究。在井震结合建立研究区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该区大量发育的如坨74、坨143浊积砂体作了统层划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浊积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胜坨南部沙三中浊积岩的砂体展布主要受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和东部东营三角洲两大物源控制,此外,古地貌对浊积岩砂体展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浊积岩砂体展布特征和沉积模式的进一步明确,为今后的浊积岩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营凹陷 胜坨南部 浊积砂体 空间展布 沉积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北部,东西长90km,南北长65km,面积5700km2。其构造单元属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渤海湾裂谷盆地中的一个次级构造盆地。北以陈南断裂与陈家庄凸起和滨县凸起接触,南与鲁西隆起及广饶凸起呈超覆关系,西为倾城凸起,东与青坨子凸起相接,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断—坳复合盆地[1]。基底断裂对凹陷的发育演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的特点是北部断裂活动强烈、落差大,南部相对较弱,落差小,从而构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盆地。胜坨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二级构造带的中段。
本区在早第三纪期间共经历了3次较大的沉降期,即孔店组至沙四下、沙三段和沙一段—东下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气候湿润,早期物源供给少,在基底持续沉降的条件下,形成欠补偿的大面积半深湖—深湖沉积。在此沉积条件下,本区沙三段时期发育了一套巨厚的暗色泥岩,包括在下部发育一组厚度达100~150m油页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条件。受物源控制、断层活动及古地貌的影响,沙三中时期,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及东营三角洲前缘发育了大量的浊积砂体,为上述巨厚泥巖所包裹,成藏条件极为有利[2]。
2 井震结合建立地层格架
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构造特征、储层评价等研究的前提。本次建立地层格架的思路在胜坨南部地区首先建立南北、东西向的几条骨架剖面,选取骨架剖面上的关键井,结合目的层段可作为标志层的层位进行层位的标定和地震追踪解释,最终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建立研究区地层格架。
地震层位标定是连接钻井与地震资料的桥梁,研究区内沙三中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沙三中“鼓包”泥岩,对该套泥岩,利用多口井进行了地震层位标定;沙三中下部对比标志不稳定,仅利用钻井、测井、录井难以实现全区的精确对比,为此,借助地震资料的标定,实现了地层对比的横向可控性(如图1)。通过地震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将胜坨南部地区沙三中划分为沙三中1、沙三中2、沙三中3、沙三中4四个砂层组。
在地层格架的控制下,对研究区内200多口钻遇沙三中地层的井作了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工作,结合之前对该地区的认识,此次将胜坨南部沙三中地区统层划分为沙三中1、沙三中2、沙三中3、沙三中4四个砂层组。其中,将沙三中1、沙三中2、沙三中3划分为3个小层,沙三中4划分为两个小层。
沙三中地层厚度约为250米,埋深3000米左右。纵向上来看,沙三中浊积砂体分布较为零散,砂体的发育规模都不是很大,厚度平均5~6米。虽规模不大,但砂体在各个层系都有发育,各砂体之间,夹巨厚泥岩。砂体含油性较好,高部位基本都含油。由于沙三中储层发育的特殊性,油气藏类型多为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少数断层遮挡油气藏。
利用该区200多口已钻井资料作出的砂体厚度图(如图2),从平面上看,浊积砂体的分布与三角洲推进方向平行展布,规模小、数量多。在坨76、坨152、坨143、坨74等井区发育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大浊积砂体储层。
受古地貌及物源的控制,东营凹陷胜坨南部沙三段浊积岩体系的沉积模式可划分为有水道补给的浊积扇和前缘滑塌浊积砂体(扇、水道)。沙三中沉积时期,胜坨南部地区同时接受来自多个方向的物源沉积,包括北部陡坡带陈家庄凸起、东北-西南方向永安镇三角洲及东部东营三角洲砂体,丰富的物源形成推进速度较快的三角洲沉积,当补给水道延伸至深水区之后,随着物源供给的加剧,位于斜坡带上的沉积物不断沿着补给水道向下滑塌,使得浊积扇向前推进,在古地形低洼部位沉积,发育为远源的浊积扇体,进一步可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中扇、外扇等浊积微相(如图3a)[3]。另一种类型浊积砂体无水道补给,为三角洲前缘滑塌或浊积扇二次滑塌形成,该类扇体分布面积小,由于阵发性滑塌成因,不存在固定的物源,滑塌距离远近无固定规律(如图3b)。
图3b图3 胜坨南部地区沙三中浊积砂体沉积模
式图
5 结论
(1)胜坨油田勘探实践表明,陆相湖盆一般都存在类型不同的浊积砂体。这些浊积砂体被包裹于烃源岩中,成藏条件极好,易于生成油气藏,其特点是埋藏深,规模小。随着胜坨油田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类隐蔽油气藏将是本油田今后重点勘探区带,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此次对于胜坨油田沙三中浊积砂体的研究,是从整体上,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地质沉积时期内研究该区砂体的展布规律,是基于以往单砂体、单油藏研究认识的基础上的综合和提升。该地区沙三中浊积砂体的展布主要受东营三角洲及北部陈家庄凸起两大物源体系的支配,砂体多为东西向或南北向展布,其中,东西向展布浊积砂体发育规模较大,延伸距离远。在明确砂体整体展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沙三中各砂层组发育砂体逐个梳理,发现若干潜力点,从而顺利的将对该地区的地质基础研究转化为效益。
参考文献
[1] 庞瑞锋,高树新,王风华,等. 胜坨地区勘探研究与实践[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14-15
[2] 李春光. 东营盆地浊积岩原生油气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19(1):.7-12
[3] 李文厚,邵磊,魏红红,等.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1(1):57-62
[4] 王金铎,韩文功,于建国,等.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03,24(6):24-29
【关键词】东营凹陷 胜坨南部 浊积砂体 空间展布 沉积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北部,东西长90km,南北长65km,面积5700km2。其构造单元属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渤海湾裂谷盆地中的一个次级构造盆地。北以陈南断裂与陈家庄凸起和滨县凸起接触,南与鲁西隆起及广饶凸起呈超覆关系,西为倾城凸起,东与青坨子凸起相接,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断—坳复合盆地[1]。基底断裂对凹陷的发育演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的特点是北部断裂活动强烈、落差大,南部相对较弱,落差小,从而构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盆地。胜坨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二级构造带的中段。
本区在早第三纪期间共经历了3次较大的沉降期,即孔店组至沙四下、沙三段和沙一段—东下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气候湿润,早期物源供给少,在基底持续沉降的条件下,形成欠补偿的大面积半深湖—深湖沉积。在此沉积条件下,本区沙三段时期发育了一套巨厚的暗色泥岩,包括在下部发育一组厚度达100~150m油页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条件。受物源控制、断层活动及古地貌的影响,沙三中时期,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及东营三角洲前缘发育了大量的浊积砂体,为上述巨厚泥巖所包裹,成藏条件极为有利[2]。
2 井震结合建立地层格架
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构造特征、储层评价等研究的前提。本次建立地层格架的思路在胜坨南部地区首先建立南北、东西向的几条骨架剖面,选取骨架剖面上的关键井,结合目的层段可作为标志层的层位进行层位的标定和地震追踪解释,最终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建立研究区地层格架。
地震层位标定是连接钻井与地震资料的桥梁,研究区内沙三中存在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沙三中“鼓包”泥岩,对该套泥岩,利用多口井进行了地震层位标定;沙三中下部对比标志不稳定,仅利用钻井、测井、录井难以实现全区的精确对比,为此,借助地震资料的标定,实现了地层对比的横向可控性(如图1)。通过地震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将胜坨南部地区沙三中划分为沙三中1、沙三中2、沙三中3、沙三中4四个砂层组。
在地层格架的控制下,对研究区内200多口钻遇沙三中地层的井作了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工作,结合之前对该地区的认识,此次将胜坨南部沙三中地区统层划分为沙三中1、沙三中2、沙三中3、沙三中4四个砂层组。其中,将沙三中1、沙三中2、沙三中3划分为3个小层,沙三中4划分为两个小层。
沙三中地层厚度约为250米,埋深3000米左右。纵向上来看,沙三中浊积砂体分布较为零散,砂体的发育规模都不是很大,厚度平均5~6米。虽规模不大,但砂体在各个层系都有发育,各砂体之间,夹巨厚泥岩。砂体含油性较好,高部位基本都含油。由于沙三中储层发育的特殊性,油气藏类型多为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少数断层遮挡油气藏。
利用该区200多口已钻井资料作出的砂体厚度图(如图2),从平面上看,浊积砂体的分布与三角洲推进方向平行展布,规模小、数量多。在坨76、坨152、坨143、坨74等井区发育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大浊积砂体储层。
受古地貌及物源的控制,东营凹陷胜坨南部沙三段浊积岩体系的沉积模式可划分为有水道补给的浊积扇和前缘滑塌浊积砂体(扇、水道)。沙三中沉积时期,胜坨南部地区同时接受来自多个方向的物源沉积,包括北部陡坡带陈家庄凸起、东北-西南方向永安镇三角洲及东部东营三角洲砂体,丰富的物源形成推进速度较快的三角洲沉积,当补给水道延伸至深水区之后,随着物源供给的加剧,位于斜坡带上的沉积物不断沿着补给水道向下滑塌,使得浊积扇向前推进,在古地形低洼部位沉积,发育为远源的浊积扇体,进一步可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中扇、外扇等浊积微相(如图3a)[3]。另一种类型浊积砂体无水道补给,为三角洲前缘滑塌或浊积扇二次滑塌形成,该类扇体分布面积小,由于阵发性滑塌成因,不存在固定的物源,滑塌距离远近无固定规律(如图3b)。
图3b图3 胜坨南部地区沙三中浊积砂体沉积模
式图
5 结论
(1)胜坨油田勘探实践表明,陆相湖盆一般都存在类型不同的浊积砂体。这些浊积砂体被包裹于烃源岩中,成藏条件极好,易于生成油气藏,其特点是埋藏深,规模小。随着胜坨油田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类隐蔽油气藏将是本油田今后重点勘探区带,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此次对于胜坨油田沙三中浊积砂体的研究,是从整体上,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地质沉积时期内研究该区砂体的展布规律,是基于以往单砂体、单油藏研究认识的基础上的综合和提升。该地区沙三中浊积砂体的展布主要受东营三角洲及北部陈家庄凸起两大物源体系的支配,砂体多为东西向或南北向展布,其中,东西向展布浊积砂体发育规模较大,延伸距离远。在明确砂体整体展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沙三中各砂层组发育砂体逐个梳理,发现若干潜力点,从而顺利的将对该地区的地质基础研究转化为效益。
参考文献
[1] 庞瑞锋,高树新,王风华,等. 胜坨地区勘探研究与实践[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14-15
[2] 李春光. 东营盆地浊积岩原生油气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19(1):.7-12
[3] 李文厚,邵磊,魏红红,等.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1(1):57-62
[4] 王金铎,韩文功,于建国,等.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03,24(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