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幼儿教学;选材;整合;设疑;留空;互动;引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1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5(A)—0077—01
幼儿园课堂教学是一项建设性、艺术性的活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搭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平台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巧选材
教师选定教育内容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发现属于孩子自己的教学内容。如,小班教材中有“小兔拔萝卜”一课,孩子特别喜欢小兔这个角色,爱听并能理解故事内容,还能大胆创编。因此,教材必须体现幼儿的兴趣、意愿,使之具有人文性、层次性、开放性、游戏性、整合性,幼儿才能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巧整合
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将有关内容进行纵、横向延伸、拓展后,通过整合形成一个主题。如,大班在开展创编诗歌“春天来了”的活动时,将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各科内容巧妙整合,让孩子通过体验活动找春天,然后画春天,听故事感受春天,继而引导幼儿大胆创编诗歌“春天来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性,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巧设疑
孩子们的头脑中往往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但教师在教学中若设疑不当,则会造成疑而不问或问而不答的冷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机遇,巧问激疑,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进而为孩子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主动生疑。再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断深化和拓展,然后鼓励幼儿通过探索、讨论而释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激活疑“源”,诱发灵感,让幼儿在生活中积极探寻答案,不断地求新求异,拓展思维。
巧留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留空、提问留空、过程留空、结果留空等,制造悬念,继而诱发幼儿想看、想知、想做的好奇心,让幼儿进行积极的想象、创新。如,中班教学中的故事“小熊看姥姥”,教师只为孩子提供三幅挂图:小熊从家出发、小熊迷路,小熊到姥姥家。其中,看姥姥的原因、带了什么礼物、迷路后发生的事情、到姥姥家又做了什么等都留作空白,让师幼精巧互动来填补,从而使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和发展。
巧互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建师幼积极互动的平台,“艺术”地将孩子带进未知领域。如“认识水果”活动,教师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种水果,让幼儿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动嘴尝一尝,动手记一记、比一比,动脑想一想、问一问,这样幼儿在自己看、摸、尝的过程中发现水果有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味道的不同,表皮粗糙与光滑的不同、肉质软硬度的不同等等。通过质疑寻答的过程,归结出了在物质世界里同一类物质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结果的结论。
巧引导
教师要能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细心观察每个孩子,找准切入点,按需介入、间接引导,用自己亲切、理解、尊重、支持的态度和举止,创设出宽松和谐、师幼相融的精神环境,更多地为幼儿创造“说”的机会,尊重幼儿“说”的权利,赏识幼儿“做”的勇气,锻炼幼儿“做”的智慧,使孩子想说便说,愿做就做,成为“说”和“做”的主体。这正是教师引导作用的意义所在。此外,教师也可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体态动作、动画、课件、录音、录像等来点化孩子,引领幼儿进入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
巧评价
教师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幼儿个性的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在了解幼儿现有水平、发展速度、特点和倾向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发展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同时,评价者应关注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观察、思考、推理等动态过程,关注幼儿概括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展现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注意力和努力的程度,这样的评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 G61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5(A)—0077—01
幼儿园课堂教学是一项建设性、艺术性的活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搭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平台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巧选材
教师选定教育内容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发现属于孩子自己的教学内容。如,小班教材中有“小兔拔萝卜”一课,孩子特别喜欢小兔这个角色,爱听并能理解故事内容,还能大胆创编。因此,教材必须体现幼儿的兴趣、意愿,使之具有人文性、层次性、开放性、游戏性、整合性,幼儿才能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巧整合
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将有关内容进行纵、横向延伸、拓展后,通过整合形成一个主题。如,大班在开展创编诗歌“春天来了”的活动时,将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各科内容巧妙整合,让孩子通过体验活动找春天,然后画春天,听故事感受春天,继而引导幼儿大胆创编诗歌“春天来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性,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巧设疑
孩子们的头脑中往往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但教师在教学中若设疑不当,则会造成疑而不问或问而不答的冷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机遇,巧问激疑,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进而为孩子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主动生疑。再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断深化和拓展,然后鼓励幼儿通过探索、讨论而释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激活疑“源”,诱发灵感,让幼儿在生活中积极探寻答案,不断地求新求异,拓展思维。
巧留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留空、提问留空、过程留空、结果留空等,制造悬念,继而诱发幼儿想看、想知、想做的好奇心,让幼儿进行积极的想象、创新。如,中班教学中的故事“小熊看姥姥”,教师只为孩子提供三幅挂图:小熊从家出发、小熊迷路,小熊到姥姥家。其中,看姥姥的原因、带了什么礼物、迷路后发生的事情、到姥姥家又做了什么等都留作空白,让师幼精巧互动来填补,从而使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和发展。
巧互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建师幼积极互动的平台,“艺术”地将孩子带进未知领域。如“认识水果”活动,教师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种水果,让幼儿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动嘴尝一尝,动手记一记、比一比,动脑想一想、问一问,这样幼儿在自己看、摸、尝的过程中发现水果有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味道的不同,表皮粗糙与光滑的不同、肉质软硬度的不同等等。通过质疑寻答的过程,归结出了在物质世界里同一类物质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结果的结论。
巧引导
教师要能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细心观察每个孩子,找准切入点,按需介入、间接引导,用自己亲切、理解、尊重、支持的态度和举止,创设出宽松和谐、师幼相融的精神环境,更多地为幼儿创造“说”的机会,尊重幼儿“说”的权利,赏识幼儿“做”的勇气,锻炼幼儿“做”的智慧,使孩子想说便说,愿做就做,成为“说”和“做”的主体。这正是教师引导作用的意义所在。此外,教师也可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体态动作、动画、课件、录音、录像等来点化孩子,引领幼儿进入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
巧评价
教师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幼儿个性的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在了解幼儿现有水平、发展速度、特点和倾向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发展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同时,评价者应关注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观察、思考、推理等动态过程,关注幼儿概括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展现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注意力和努力的程度,这样的评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