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可道,非常道。”语文课堂提问之道,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和“什么”“哪些”之类的“牵引性”思维起点极低的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段话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不理解的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那么,谈迁为什么要新写国榷?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谈迁实际上被偷走的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厄运给谈迁带来的打击?厄运把谈迁打垮了吗?
  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层层深入。学生深切感受谈迁那坚定不移的信念,感受谈迁虽然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但精神上却是一个打不垮的勇士,是一个百折不挠的铁人。
  教师提问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或课前设疑、激发兴趣;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理解林肯“不尴尬”的环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体验:“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林肯,面对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那么,林肯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样说好不好?”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愤悱”的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去探究,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设疑提问必须抓住时机,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番茄太阳》时,有的教师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见过番茄吗?番茄好吃吗?你知道番茄是什么样子的吗?这个问题就未免简单,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什么叫做“番茄太阳”?谁把它叫做“番茄太阳”?为什么叫做“番茄太阳”呢?这样,学生一定会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这种具体又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文章的重难点对全篇课文来说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文眼”,引导学生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思考: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一个不幸的海伦?学生在充分理解了文章后,不仅能读出一个“不幸、可怜”的海伦,还会读到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海伦,甚至还能体会出快乐、幸福、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海伦。语言是有温度的,字词也能知冷暖,让学生通过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去感受海伦·凯勒,体会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经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已不再是刚入学时的懵懂孩童,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用更为成熟的方式与之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构建中来,而不是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亦步亦趋。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舞。  一、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目的  笔者询问过不少学生:“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都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听课,而是因为他们长期都只是跟随教师的步伐,像是教师的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小学生理解语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朗读训练是一种既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又能达到审美、传情目的手段。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探讨,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以飨读者参考。  一、 重识字,促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最新课题、更高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曾多次旗帜鲜明地发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吁,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文的运用”,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人们所接受的知识大部分为间接知识,间接知识大多数又来源于书本。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生活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学习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离不开生活的。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在生活情境中实施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去审视自己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常难治愈。笔者自2003年5月-2007年6月,用根据我科名老中医干祖望的经验方制成的院内制剂鼻敏合剂2号治疗变应性鼻炎肺经有热型病例60例,取得较好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上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活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代替学生的活动,制约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