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反思以往,主要是缺失了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体现在阅读前的激趣,阅读中的通读任务设计以及阅读后的成果分享。教师的“在场”引领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在场;教师引领作用
配合着统编教材的推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一概念也得到各方的重视。许多一线教师反思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缺失,多方面阐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设计出了许多思路清晰、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引,充分发挥了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作用。这些引路人是诸多一线教师的榜样。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作用可称为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
“在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场”指“在”“存在”。“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的显现意义。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和“有—无”的“有”。
在以往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往往缺少系统的方法,更重视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在这一过程是不“在场”的。当然,并不是说这种阅读方法是错误的。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在场”,让学生自在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意志,让学生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它与教师“在场”的阅读模式是并行不悖的。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要处于一种显现的存在,或者说教师的存在要具有显现的意义。他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态度和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去指引、引导学生回到阅读本身,进入文本,运用思维,培养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在中考的体现
2019年中考全国各省语文试题都有考查名著阅读,虽然形式不同,但可看出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以2019年广东省语文中考卷为例:
2019年广东省语文中考卷名著阅读出的是《西游记》,从所出的三道题目来看,要求学生对这部名著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关注其中的细节。比如,第一题对书中地名、人物要牢记;第三题更是典型的体现整本书阅读要求的题目:《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的指向性比较明显,出题人降低了出题的难度。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道题抓住了《西游记》这部小说创作的精髓,指出这部小说塑造人物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人物要有一定的思考。这也告诉我们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除了广东省的中考卷,其它省市中考卷也有体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比如,2019年广州市中考语文的名著阅读题:
第6题的第(1)小题是基础题,考查的是基本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记忆。
第6题的第(2)小题是一道3分题,要求勾连《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三部名著,找出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可以说,这体現了部编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当然,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指向中考语文卷中的这道名著阅读题。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指出:“统编本语文特别重视读书,重视读原著。为何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整本书阅读承担着给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底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涵养心智等重大任务,使得教师不得不更加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会读整本书,成为真正的阅读者。由于多年来这方面的不重视乃至缺失,如何知道学生善读整本书,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阅读其他名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场”引领的教学方法,接下来将逐一进行阐释。
二、激趣——阅读前“趣”指引
教育家顾明远在《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中指出: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他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促使他去努力追求。当然,外部动机也可以使它转化为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逐步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上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让他们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则需要教师的“在场”引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推进者。四大名著作为经典文本,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很好的选择。部编版教材的编者将其中的《西游记》和《水浒传》选入名著导读,让它们成为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应该就是出于为学生的人生“打底子”这样的考虑。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编者将其放在七年级,有其合理之处。除了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精读和略读,更看重这部小说的精彩情节和它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地位。不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半文半白的语言,大量古诗词的运用,以话本为基础创作的小说等因素,都会成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障碍,使得他们刚翻书便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在场”引领、激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机。
可以在学生正式阅读之前,设计这样的导读活动。选择最经典的86版《西游记》影视作品中的片段,如,三打白骨精。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游记》”活动。首先,播放三打白骨精影视片段,让学生仔细观看;接着让学生阅读书籍中相应的章节,并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最后,小组竞赛,鼓励学生踊跃答出自己找到的不同,找到则给本小组加1分。 在这活动过程中,《西游记》这部经典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但同时作者运用的语言又是半文半白的,文中有大量诗词的大部头便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看过影视的固有印象中对照、破立,能让孙悟空、唐僧等人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聚焦——整本书阅读中设计通读指导任务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西游记》名著导读提出了这样的阅读方法:精读——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如何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两种阅读方法运用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当中?
略读语文教材有较为明确的指导。那么,如何有效地精读呢?很多学者都提出,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设计通读指导任务是一种有效指引学生精读的方法。吴欣歆教授《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一文中提到:在阅读的全过程指导中,教师最好以“资深读者”的身份向学生示范,与学生交流,分享“资深读者”的阅读视角和策略,指导隐含在阅读活动设计中、阅读收获交流中。
七年级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处于阅读的养成阶段,教师最好可以设计完整的通读任务。设计通读任务的最重要目标是指引学生有效精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所读文本进行思考,获取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正如曹文轩所言:“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如,《西游记》的通读任务设定:
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关于《西游记》的解读众多,有基于文本的、有凭空想象的。如果不读原著,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旋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读任务设定第三部分第5题就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而设定的。笔者曾在不同场合看见或听见这样的疑问:“既然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需要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精读原著,在第八章便有这样的语句:如来佛:“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伽之正宗。”读到此处,才明白唐僧师徒四人去取经是如来佛祖对东土大唐对西天佛法轻慢的“报复”和取得真经诚心的考验。从文本出发,才是对不读原著便对原著妄加评议的人最好的“回击”。这个阅读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聚焦经典情节和重要人物,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对原著人物和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是设定通读任务比较好的出发点,通读任务并不需要每周完成,可以根据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整,两周完成一次简短的阅读报告,将好的作品展示在班级公布栏或评定等次,以此激励学生。
设定通读任务,还要注意不要给学生造成阅读负担,最好既能体现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又能让学生有阅读的自由度。
四、显化——阅读后成果整理,分享交流
如果说,阅读前的激趣和阅读中的通读任务设计教师的“在场”还比较隐性,那么阅读后的成果反馈分享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就非常“显性”了。冯善亮在《名著导读的设计与实施》一文中指出:这一阶段的指导,关键点在于充分发挥名著阅读活动方案中制定的阅读成果表现标准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照表现标准来整理和分享成果,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成果,从而提升阅读的质量。
成果反馈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等。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画思维导图,将自己理解的相关情节整理出来。小组分享:我最喜欢的情节或人物,将内容用图文展示出来。悟空赞:用散文的形式,将你要赞悟空的内容列举出来,并在同学面前朗读。最后的反馈,其实是对整本书阅读的一种强化,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种形式并用;如果时间有限,酌情选择其中一些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步骤不能省,因为这是提升阅读质量最好的方式。
五、总结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作用有很多的理念。笔者认为,阅读整本书的目的有三个方面:1.将短篇文章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长篇作品中;2.提升思维能力,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3.获得启发感悟。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教师在阅读前、中、后都有“在场”的引领作用。教师以“资深读者”的身份向学生示范,与学生交流,分享“资深读者”的阅读视角和策略,指导隐含在阅读活动设计中、阅读收获交流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5(3):10.
[2]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3]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6.
[4]冯善亮.名著导读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学习,2019.
责任编辑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在场;教师引领作用
配合着统编教材的推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一概念也得到各方的重视。许多一线教师反思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缺失,多方面阐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设计出了许多思路清晰、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引,充分发挥了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作用。这些引路人是诸多一线教师的榜样。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作用可称为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
“在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场”指“在”“存在”。“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的显现意义。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和“有—无”的“有”。
在以往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往往缺少系统的方法,更重视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在这一过程是不“在场”的。当然,并不是说这种阅读方法是错误的。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在场”,让学生自在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意志,让学生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它与教师“在场”的阅读模式是并行不悖的。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要处于一种显现的存在,或者说教师的存在要具有显现的意义。他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态度和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去指引、引导学生回到阅读本身,进入文本,运用思维,培养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在中考的体现
2019年中考全国各省语文试题都有考查名著阅读,虽然形式不同,但可看出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以2019年广东省语文中考卷为例:
2019年广东省语文中考卷名著阅读出的是《西游记》,从所出的三道题目来看,要求学生对这部名著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关注其中的细节。比如,第一题对书中地名、人物要牢记;第三题更是典型的体现整本书阅读要求的题目:《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的指向性比较明显,出题人降低了出题的难度。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道题抓住了《西游记》这部小说创作的精髓,指出这部小说塑造人物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人物要有一定的思考。这也告诉我们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除了广东省的中考卷,其它省市中考卷也有体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比如,2019年广州市中考语文的名著阅读题:
第6题的第(1)小题是基础题,考查的是基本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记忆。
第6题的第(2)小题是一道3分题,要求勾连《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三部名著,找出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可以说,这体現了部编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当然,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指向中考语文卷中的这道名著阅读题。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指出:“统编本语文特别重视读书,重视读原著。为何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整本书阅读承担着给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底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涵养心智等重大任务,使得教师不得不更加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会读整本书,成为真正的阅读者。由于多年来这方面的不重视乃至缺失,如何知道学生善读整本书,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阅读其他名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场”引领的教学方法,接下来将逐一进行阐释。
二、激趣——阅读前“趣”指引
教育家顾明远在《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中指出: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他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促使他去努力追求。当然,外部动机也可以使它转化为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逐步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上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让他们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则需要教师的“在场”引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推进者。四大名著作为经典文本,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很好的选择。部编版教材的编者将其中的《西游记》和《水浒传》选入名著导读,让它们成为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应该就是出于为学生的人生“打底子”这样的考虑。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编者将其放在七年级,有其合理之处。除了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精读和略读,更看重这部小说的精彩情节和它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地位。不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半文半白的语言,大量古诗词的运用,以话本为基础创作的小说等因素,都会成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障碍,使得他们刚翻书便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在场”引领、激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机。
可以在学生正式阅读之前,设计这样的导读活动。选择最经典的86版《西游记》影视作品中的片段,如,三打白骨精。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游记》”活动。首先,播放三打白骨精影视片段,让学生仔细观看;接着让学生阅读书籍中相应的章节,并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最后,小组竞赛,鼓励学生踊跃答出自己找到的不同,找到则给本小组加1分。 在这活动过程中,《西游记》这部经典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但同时作者运用的语言又是半文半白的,文中有大量诗词的大部头便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看过影视的固有印象中对照、破立,能让孙悟空、唐僧等人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聚焦——整本书阅读中设计通读指导任务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西游记》名著导读提出了这样的阅读方法:精读——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如何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两种阅读方法运用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当中?
略读语文教材有较为明确的指导。那么,如何有效地精读呢?很多学者都提出,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设计通读指导任务是一种有效指引学生精读的方法。吴欣歆教授《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一文中提到:在阅读的全过程指导中,教师最好以“资深读者”的身份向学生示范,与学生交流,分享“资深读者”的阅读视角和策略,指导隐含在阅读活动设计中、阅读收获交流中。
七年级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处于阅读的养成阶段,教师最好可以设计完整的通读任务。设计通读任务的最重要目标是指引学生有效精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所读文本进行思考,获取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正如曹文轩所言:“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如,《西游记》的通读任务设定:
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关于《西游记》的解读众多,有基于文本的、有凭空想象的。如果不读原著,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旋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读任务设定第三部分第5题就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而设定的。笔者曾在不同场合看见或听见这样的疑问:“既然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需要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精读原著,在第八章便有这样的语句:如来佛:“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伽之正宗。”读到此处,才明白唐僧师徒四人去取经是如来佛祖对东土大唐对西天佛法轻慢的“报复”和取得真经诚心的考验。从文本出发,才是对不读原著便对原著妄加评议的人最好的“回击”。这个阅读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聚焦经典情节和重要人物,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对原著人物和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是设定通读任务比较好的出发点,通读任务并不需要每周完成,可以根据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整,两周完成一次简短的阅读报告,将好的作品展示在班级公布栏或评定等次,以此激励学生。
设定通读任务,还要注意不要给学生造成阅读负担,最好既能体现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又能让学生有阅读的自由度。
四、显化——阅读后成果整理,分享交流
如果说,阅读前的激趣和阅读中的通读任务设计教师的“在场”还比较隐性,那么阅读后的成果反馈分享教师的“在场”引领作用就非常“显性”了。冯善亮在《名著导读的设计与实施》一文中指出:这一阶段的指导,关键点在于充分发挥名著阅读活动方案中制定的阅读成果表现标准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照表现标准来整理和分享成果,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成果,从而提升阅读的质量。
成果反馈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等。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画思维导图,将自己理解的相关情节整理出来。小组分享:我最喜欢的情节或人物,将内容用图文展示出来。悟空赞:用散文的形式,将你要赞悟空的内容列举出来,并在同学面前朗读。最后的反馈,其实是对整本书阅读的一种强化,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种形式并用;如果时间有限,酌情选择其中一些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步骤不能省,因为这是提升阅读质量最好的方式。
五、总结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作用有很多的理念。笔者认为,阅读整本书的目的有三个方面:1.将短篇文章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长篇作品中;2.提升思维能力,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3.获得启发感悟。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教师在阅读前、中、后都有“在场”的引领作用。教师以“资深读者”的身份向学生示范,与学生交流,分享“资深读者”的阅读视角和策略,指导隐含在阅读活动设计中、阅读收获交流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5(3):10.
[2]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3]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6.
[4]冯善亮.名著导读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学习,2019.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