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政课“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lan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政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需要领导重视,教师思想意识到位,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执行和落实。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意识到位;执行和落实
  
   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情况下,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航标。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 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满足人的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确立既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学生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体现我们国家的主体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思想和内在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得到执行和落实,其主要表现包括:许多高校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学科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认同。由此造成了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无用”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被极大地削弱了。
   二、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理念贯彻的重要基石
   “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是各级领导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无论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选用人才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德才兼备”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公民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各种思潮对我国形成了巨大冲击,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风气,种种不良的思潮在大学生中广为蔓延。戈培尔讲:“谎言重复一千遍,它就成为了真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用正确有力的思想武器去占领,那么可能被敌人占领。毛泽东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各级领导不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应该在物质上充分保障,例如教师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等,给予适当的优先安排。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可能在高校思政课中更好地贯彻执行。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政的深化和推进,需要广大的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因为教师是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的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这里的“人本”,是指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生。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和学生相处时要与学生坦诚相待,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师要真正地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学生思想活跃,有很强的创造性同时也有情绪的不稳定性;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自身魅力,通过渊博的知识、优雅的气质给学生留下终身的影响和记忆。
   四、“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教学中的执行和落实
   任何一种理念都需要落在实处,有载体才会产生出真实的效果,走过场是毫无益处的。高校思政课“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1)思政课教学必须更具有针对性。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等多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讨与思政课有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应该有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2)注重教学内容创新。思想课的教学内容本身重在对理论传授,但是理论的讲授往往十分抽象和枯燥。其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对世界、国家、社会等宏大问题的解说,高度抽象,并且教材与现实存有一定差距,这增加思政课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将教材的宏大理论生活化,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当代先进文化中吸取新的元素,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最先进的思想纳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逐渐被摈弃。现在要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担任组织者、启发者的角色, 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切实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思政课的落实是一个较为艰巨的课题,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戈.试论高校两课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2]陈利刚,李光宇,谢美清.浅谈“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与管理[J].理论研究,2010,(10).
  [3]焦盛荣.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J].政法成人教育学报,2003,(2).
  [4]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高校理论战线,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使用,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妙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意义以及其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相应策略,希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小组合作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如何自觉地实践创新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激趣创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起点。创新能力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上,表现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