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经验,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学习型;组织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9-0033-02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仅正在深入地从革命党向建设党转变,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成向学习型政党的转变。在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集中一段时间在党内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应该着力于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一、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瑞斯特教授。1990年,他的学生圣吉在其所著《第五项修炼一学习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首次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化和系统化。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是佛瑞斯特教授的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提供研究人类动态性复杂的方法。所谓动态性复杂,就是将万事万物看成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仿佛是永不止息的“流”。可见。学习型组织的哲学思想基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1942年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运动,整风运动前毛泽东同志就写作了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又是一次全党性的学习认识活动;直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1999年的“三讲”,以及随后的“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都进一步诠释了“学习观”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尽管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系统提出和完善仅有20年的时间,但总结和回顾党的80多年建设历程,每在重大紧要关头开展的重要活动都体现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发展架构。不仅如此,近年来由组织部门推动的干部教育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地方党委常委交叉任职等制度,同时由宣传部门推动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制度,以及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作用机制等,都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根据这一概括,科学发展观显然被定位为哲学层面的理论和战略。毫无疑问,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必须从实践层面科学运用学习型组织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来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实施。
  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的是共同愿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发展与共同愿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学习型组织塑造的共同愿景就是发展。所谓“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各级党组织要把“发展”作为共同愿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倒逼式”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要更加重视和强化转危为机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建设。学习型组织在使共同愿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过程中,更体现学习型组织基础的班子团结、组织上下协调,及组织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有利于履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以人为本与自我超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问题,也解决了学习型组织的方向问题。学习型组织要求在实践层面上必须重视和加强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逐步建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在实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不断自我超越的同时,团结和带领最广大人民实现自我超越。事实上,没有不断地“自我超越”,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也难以实现,更难以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实现认识的再跨越,达成新的“共同愿景”。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的自我超越始终尊重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与团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既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一个时期确实应该有一个中心工作,但只凭中心工作的单项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增长,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学习型组织强调“无边界”的推广,在“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基础上,通过保持“团队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统筹兼顾与系统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要求组织各成员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发展。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组织各成员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三、实践中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
  
  学习型组织最早的研究对象是企业,是通过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尽管它也适用于企业以外的组织,但辩证地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政党组织的建设,还应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先行试点。在实践中,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是一种发展、进步的过程。党的各级组织确实都应该建设学习型组织,但不可能齐步走。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机构,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全球案例研究分析也得出结论:学习型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应该先行试点,可以考虑在设区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非省会城市试点。一是该等城市规模适中,经济总量较大,功能完备,具有示范性:二是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关系更加复杂,不宜进行政治性改革试验;三是地方立法可以为逐步完善学习型组织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积累地方立法经验。
  其次是发挥主要领导的能动性。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立者彼得圣吉对领导者的学习给予了更大的关注,认为领导是人类团体决定其未来并支持有效变革的动力,而且是持续变革的关键。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既要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倡导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又要表现自己对实现“共同愿景”的使命感,同时还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以便更加精准地界定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度地把握,实现正确的集中。
  最后是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互动。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其目的是要建设学习型社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学习型组织理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虽然在2001年、2003年、2004年我们都曾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地提出过建设学习型组织,甚至提出过建设学习型政党,但实践不够,并没有真正走向“主流市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正在加速转型,因此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只有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互动,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务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其他文献
【摘 要】:丙烯酸树脂的乙醇溶液进行滴丸包衣时,常因为基质溶解而造成减重。本实验采用丙烯酸树脂的水分散体进行包衣,在同样条件下,滴丸增重明显好于乙醇溶液,平均增重48.26%。同时对其释放度进行检测,酸中释放度2小时为10%左右,缓冲液中40分钟内释放基本完全,符合药典相关规定。  【关键词】:丙烯酸树脂 滴丸 pH依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