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整体意识与部分感知的关系、知识同化与知识调整的关系、单式认知与变式思维的关系、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关系四个关系,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处理;思维过程;四个关系
从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下列四个关系,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教学效益。
一、整体意识与部分感知的关系
知识的整体与部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体与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我们必须强化整体意识,从知识整体出发,沟通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各种联系,以部分知识的教学为突破口,来达到整体认知某一知识的目的。如“正比例”这一知识整体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部分入手,弄清构成正比例三个条件的含义: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会相应随着变化;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只有这三个部分的含义被学生各个“击破”,正比例这一知识整体的认知结构才被学生“占有”。但是,这一知识的获得只是在一个点上的“突破”,孤立地掌握知识,学生对正比例的感知容易在部分知识上产生思维定势。要建立完整的认知网络,还必须同横向相关联的另一部分知识“反比例”联系起来,区别异同,相比较而存在,又将这两部分知识与纵向相关联的“比例”这一整体联系起来。这样,从整体观念出发,由部分感知,再到整体认识,构成了一个认知结构链,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二、知识同化与知识调整的关系
知识的同化过程,学生的思维较容易参加活动,“建构”的过程也比较快,因为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一致。因此,认知结构的调整过程,要借签知识同化的经验,发掘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共同点,不断同化、该组,促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以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除了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样,根据它们的共同点,教者就必须同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知识:①商不变的性质规律;②小數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将新知识进行改组,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成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接受的知识,达到调整认知结构的目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生,发展,获得新知。
三、单式认知与变式思维的关系
知识规律都是从一角度去概括、揭示的。教学时,从一个角度建立认知结构,这个过程称作单式认识活动过程;变换多种角度,强化认知结构,这个过程,称作变式的基础,而变式思维活动改变了刺激的角度,可以深化认知结构,确保认知质量。所以,教学中必须以单式认识活动为主,变式思维活动相结合,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如,锐角三角形的意义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可变式为:最大的内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又如:最简分数的意义是: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可变式为:分子、分母只有公约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通过知识的变式,引导认知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变式,引导学生多形式、多方面感知所学知识,将大大地促进新知识认知结构的形成。
四、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关系
迁移现象是学生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产物,正迁移促使学生认知发展的自觉错误。教者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正迁移活动。比如:商不变的性质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引导学生说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促使学生的正迁移活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要做好负迁移的超前预测,大胆引导学生走进付迁移的错误区,防患未然,促进认知结构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你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学生容易将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如“12 +15 =27 ”,这是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负迁移。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其结果:“和比其中一个加数小”,计算错误,从而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这个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异分母分数和相加减的法则这一认知结构的形成。
处理好思维过程中的四个关系后,如果要使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主动的参与及内心体验,逐步感悟、获取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能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大胆地进行了改造,打破了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归纳整理,构建网络——应用拓展,提高能力”的教学新思路。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加深认识,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展示了一个充满着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第二,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探索能力放在首位。课前让学生自主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分享成果,展示汇报,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在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的时间与空间,与伙伴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图形的几何度量特征,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它们都是同构的。我们把握了这一点,不管你是讲长度、讲周长、讲面积、还是讲体积,核心都要强调这样一些内容。在教学中只要是把握了这些本质的东西,至于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根据孩子已有的认识,当地的一些条件,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活动,使得孩子真正的去思考,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公式的记忆,和简单的套用公式去计算解决问题。所以在几何的度量这一块,老我们老师多去创造一些有价值的活动,使得我们的教学真正的有时效性。
关键词:处理;思维过程;四个关系
从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下列四个关系,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教学效益。
一、整体意识与部分感知的关系
知识的整体与部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体与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我们必须强化整体意识,从知识整体出发,沟通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各种联系,以部分知识的教学为突破口,来达到整体认知某一知识的目的。如“正比例”这一知识整体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部分入手,弄清构成正比例三个条件的含义: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会相应随着变化;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只有这三个部分的含义被学生各个“击破”,正比例这一知识整体的认知结构才被学生“占有”。但是,这一知识的获得只是在一个点上的“突破”,孤立地掌握知识,学生对正比例的感知容易在部分知识上产生思维定势。要建立完整的认知网络,还必须同横向相关联的另一部分知识“反比例”联系起来,区别异同,相比较而存在,又将这两部分知识与纵向相关联的“比例”这一整体联系起来。这样,从整体观念出发,由部分感知,再到整体认识,构成了一个认知结构链,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二、知识同化与知识调整的关系
知识的同化过程,学生的思维较容易参加活动,“建构”的过程也比较快,因为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一致。因此,认知结构的调整过程,要借签知识同化的经验,发掘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共同点,不断同化、该组,促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以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除了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样,根据它们的共同点,教者就必须同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知识:①商不变的性质规律;②小數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将新知识进行改组,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成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接受的知识,达到调整认知结构的目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生,发展,获得新知。
三、单式认知与变式思维的关系
知识规律都是从一角度去概括、揭示的。教学时,从一个角度建立认知结构,这个过程称作单式认识活动过程;变换多种角度,强化认知结构,这个过程,称作变式的基础,而变式思维活动改变了刺激的角度,可以深化认知结构,确保认知质量。所以,教学中必须以单式认识活动为主,变式思维活动相结合,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如,锐角三角形的意义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可变式为:最大的内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又如:最简分数的意义是: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可变式为:分子、分母只有公约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通过知识的变式,引导认知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变式,引导学生多形式、多方面感知所学知识,将大大地促进新知识认知结构的形成。
四、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关系
迁移现象是学生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产物,正迁移促使学生认知发展的自觉错误。教者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正迁移活动。比如:商不变的性质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引导学生说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促使学生的正迁移活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要做好负迁移的超前预测,大胆引导学生走进付迁移的错误区,防患未然,促进认知结构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你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学生容易将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如“12 +15 =27 ”,这是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负迁移。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其结果:“和比其中一个加数小”,计算错误,从而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这个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异分母分数和相加减的法则这一认知结构的形成。
处理好思维过程中的四个关系后,如果要使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主动的参与及内心体验,逐步感悟、获取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能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大胆地进行了改造,打破了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归纳整理,构建网络——应用拓展,提高能力”的教学新思路。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加深认识,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展示了一个充满着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第二,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探索能力放在首位。课前让学生自主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分享成果,展示汇报,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在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的时间与空间,与伙伴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图形的几何度量特征,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它们都是同构的。我们把握了这一点,不管你是讲长度、讲周长、讲面积、还是讲体积,核心都要强调这样一些内容。在教学中只要是把握了这些本质的东西,至于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根据孩子已有的认识,当地的一些条件,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活动,使得孩子真正的去思考,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公式的记忆,和简单的套用公式去计算解决问题。所以在几何的度量这一块,老我们老师多去创造一些有价值的活动,使得我们的教学真正的有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