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shi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008-02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从此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孔子以后,历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持和谐教育思想。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培养“成人”的教育目的,并主张通过全(指人的知识、才智、品质等发展完全、全面)、尽(指发展彻底、极度)、粹(指发展精粹、完美)之学去予以实现。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对仁智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仁,只有智,就犹如“操利兵(好兵器)”,做出坏事业;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迷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进入近现代以后,我国又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举起了和谐教育的旗帜,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即赋予了时代的色彩)。王国维的有关主张便富有典型意义。他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欲)是也。
   这段话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十分明确的。“调和”即和谐,“发达”即发展(日文仍用“发达”表示发展);“调和之发达”显然就是和谐发展之意。王国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之人物”,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身心两方面均获得了和谐发展的人。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则必须实施体育和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应当指出,王国维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孔子开创的知、仁、勇、艺四者和谐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近现代的心理学知识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身心和谐发展,以培养“完全之人物”。此外,蔡元培的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陶行知的手脑结合等主张,都寓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众所周知,全面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它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因而其实质上也就是和谐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其和谐发展的要求,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和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和谐教育思想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和谐教育思想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或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如前所述,历史上任何一位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爱人、爱学生的典范。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就必须认真把握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其次,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同样,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又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因此,和谐教育必须与全面发展教育始终随伴、同步进行。
   再次,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也一致的。前面说过,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一回事。据此,和谐教育也必须与个性教育始终相伴随、共同来实施。在个性教育中,应当处理好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别性甚至于个别专长、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实质上也是一致的。目前的共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这一根本目的就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补充的关系讲透彻了,即:以“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素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素质的易于把握、操作的教育格局。至于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可理解为,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个性也是由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三方面统一的构成物。据此,适用于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也必然适用素质教育。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渗透,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我看来,在处理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可以把和谐教育定位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最后,根据前面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肯定,和谐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包含促进这种发展的外部条件。据此,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笼统地讲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而是应当抓如下六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1.德才兼备。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如我国古代所要培养的“圣人”,便是德才兼备的理想人物。建国以后,我国一直是贯彻德才兼备这一要求的,有一个时期提出的红专统一问题也是这一要求的另一说法。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德才关系上存在着四种基本看法,即重德轻才、重才轻德、德才对立与德才兼备。众所周知,德与才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良好发展。
   2.情知交融。古今中外在处理情感与认识的关系上,存在着这么几种观点:一是重知轻情;二是重情轻知;三是情知对立;四是情知交融。前两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还有某些合理的东西可以吸取;第三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第四种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知,没有情,会使人成为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的冷血动物;只有情,没有知,又会使人成为纵情任性的狂热之徒。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处理好情知关系,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方能使人获得和谐发展。
   3.手脑结合。未来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但在现阶段是作不到的。现阶段只能作到手脑结合。具体地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既要让学生动脑,又要让他们动手。早在40年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手脑结合,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以为,手脑结合是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
   4.心身和谐。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它又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生理(身体)系统和心理系统。很明显,只有当这两个系统处在和谐协调之中,一个人才可能得到真正良好的发展。王国维把培养“完全之人物”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以发展人们“身体之能力”与“精神之能力”是十分合理的。他并且指出:“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王氏的这种主张和看法,对理解心身和谐乃至于全面发展是有裨益的。
   5.天人合一。我们借用这一古语,来表明个人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不能为了个人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要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谁破坏大自然,最终自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不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人,他自身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失调而陷入畸形。保持人的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应当构成人的和谐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古代传统的积淀,而更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6.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全面发展当然是落实在个体上。但是,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由此可见,在教育中,片面强调个体发展或集体发展,亦即把个体与集体对立起来的观点与作法是错误的。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ICs)形成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007-01    一、盟友关系     上世纪50年代末,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 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两种文化”。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讨论:关于科学与人文之争。这在教育领域集中表现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隔。   而“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
当前,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持续增长,广告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广告传递给目标受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为个性化推荐提供了理论支撑,RTB的出现也将广告主纳入
大肠杆菌是寄宿在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但部分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体是致病的,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对人体造成多种疾病,如轻度腹泻、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尿路致病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度一体化中的产业发展和福利问题。运用数值模拟重点讨论了自贸区外不同贸易自由度、自贸区内各国不同市场规模以及自贸区外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对于全面型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中职声乐教学领域,对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亦是逐渐提高.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一些必要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