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社会生活变迁,现代化视角,整合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48-07
在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模块中,有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实际,生动鲜活,又富有情趣,是了解人类历史]进的独特视角,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以人教版为例,在必修Ⅱ第五单元用三节课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包括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等不同方面。这样的集中叙述,有助于学生领略百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剧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时间跨度大,三节课涉及晚清、民国、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少,但具体到每个时期却都有“蜻蜓点水”之感。二是教材按照专题进行叙述,学生看到更多的是具体的史实,难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时代特色。
在研究课标和教材时,我注意到,这一单元虽然时间跨度大,但是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晚清民初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动荡非常激烈的时期,反映到社会生活上,新旧杂陈,异彩纷呈。
为了突出时代风貌,我打乱了教材专题式的叙事体例,把这一单元按照时序分为两大时期——晚清民初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这样这一单元就被整合成了两节课——《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活变迁》。下面,我就《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谈谈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
一、“自下而上”看历史
1.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主体“人”——体验晚清民初社会生活转型带来的碰撞与震荡
狭义上的社会生活,主要指民众的日常生活,诸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文化娱乐、信息交换、宗教信仰、社会伦理等,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呈现社会生活变迁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照片、文字、统计资料、视频材料,等等。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容易见物不见人,即把着[点放到了具体的历史现象上,如晚清民初出现的新建筑、新服装、新现象等,忽略了新生事物的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所引发的强烈反应,忽略了“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面对世界现代化的大潮,有着深厚文明传承的中国人是如何回应、选择和调适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是怎样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这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最广泛、最深刻、影响最为深远的体现,也是促使中国走上自身独特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根源。因此,我们要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主体——“人”,走入晚清民初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自下而上”探寻晚清民初在社会生活转型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碰撞与震荡。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那一时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流行的竹枝词。
晚清民初的竹枝词体制短小,文字浅显、通俗易懂,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都市千姿百态的市井风情,展现了中国人面对新生事物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在这些竹枝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时人对新生事物的惊异与赞美。
人们从自来水中品尝到清洁与便利:“城北方塘一鉴开,千万龙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电报里体验到信息传递的快捷:“万里语言同一室,华洋消息往来便”。从报纸中得知天下事:“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在西餐馆享受异国美味:“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在皇城前体会改朝换代后的平等:“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到公园里怡情养性,快乐休闲:“全球生产萃来繁,动物精神植物蕃。饮食舟车无不备,游人争看万生园”。
我们也可从中目睹八旗子弟的败落:“当年紫气指辽东,武帝旌旗在[中。三百年来一刹那,日云暮矣更途穷。”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实业救国的认同:“万户千门百尺楼,搜罗货物萃神州。唯将劝业为宗旨,男女随心任意游。”我们可以看到新旧制度杂糅带来的观念冲突:“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谋差须自行。”
我们还可以体验到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他们只能购买粗劣的饮食:“小饭天桥一带多,苦寒果腹往来梭。此中不乏骆驼肉,可有驼峰吃得么?”他们还要忍受物价上涨带来的困窘:“米珠薪挂甲长安,钱法奇荒财力殚。百物价如潮水长,长潮容易落潮难”。就连电车带给他们的也不仅仅是快捷,还有拥挤:“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资料还有很多,比如报刊杂志。这一时期,上海的《申报》、北京的《京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报刊致力于报道新闻、通达民情,是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渠道。
但是,无论是竹枝词也好,报刊杂志也好,更多反映的还是城市市民的生活,如何体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面对新生事物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变迁呢?
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材料:一个是大家熟悉的义和团运动时流传的揭帖:“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体现了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农民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排外情绪并存的情形。
第二则材料来自于河北省高阳县,这里曾是著名的棉布手织区。在20世纪初铁轮织布机引进后,高阳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部淘汰了旧时木机,有些村庄几乎一户一机或一户数机。到1916年,高阳县城东15里的小王果庄,已经普遍使用小提花机织布了。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民对西方先进技术迅速接纳的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在使用这些先进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宁波一带在鸦片战争前“敦尚质朴,虽殷富之家,皆衣布素,非作客喜事,罕被文绣者”。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则“私居燕服亦绮罗,穷乡僻壤通行舶品。近年虽小家妇女,亦无不佩戴金珠者。往往时式服装,甫流行于沪上不数日,乡里之人即仿效之,有莫之能御矣”。即使偏僻的乡村,也逐渐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润。 从“人”的视角看社会,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晚清民初时期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新的生活因素、新的文化,是怎样剧烈地冲击着当时人们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人们又是怎样从对新生事物的陌生、惊异、抗拒逐渐走向了解、接纳甚至喜爱。
2.“进入历史现场”——呈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多元多样与不均衡]变并存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的]进过程。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甚至同一座城市内部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重视宏观的全国性的社会生活,忽略空间的差异。在讲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时,我力图以点带面,选择不同的“历史现场”,以呈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多元多样与不均衡]变并存的鲜明特点。
我首先用一组照片(组图1)突出晚清民初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新现象:新的服饰、新的饮食、新的建筑、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休闲娱乐,时代的新风带给人们新的享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照片(组图2),同样是在晚清民初时期,却是不同的场景:简陋的房屋、脏乱的街道,破旧的衣衫,愁苦的表情、嘈杂的集市。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新旧并存,社会生活差异显著。社会进步的成果,惠及普通民众的其实很有限。
另外还可展开乡土史教学,即结合地方史整合教材。比如开设《晚清民初北京社会生活的变迁》《晚清民初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晚清民初天津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课。这种设计贴近学生,更能唤起他们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除了那些共同的时代特色外,地方的特色其实是更为有趣的一部分。比如晚清民初的北京,在打破等级走向多元的过程中,帝都的庄严与秩序尚存,西式事物与习俗又逐渐渗透,社会风俗的变化表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迟疑。上海则因为开埠较早,接触西方事物便利,更多地表现出大都市的时尚风采。天津则又有所不同,它的平民色彩更为浓郁,世俗化的特点尤为突出。
总的来说,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使得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多元并存,日益丰富。但从地域和人群的分布看,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缓慢]变的特点。新事物的出现更多地表现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里,更多地体现在有权有钱的阶层中。
二、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探究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本质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社会生活的讲述,主要是平铺直叙现象。例如关于晚清民初的移风易俗,大多罗列剪发易服、放足、废除跪拜等新现象的出现,史实丰富,但太过琐碎。
在讲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力图在展示新事物、新现象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突显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特色。
我采用的办法是小组探究。在展示晚清民初时期社会生活的种种变迁后,我布置学生分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围绕的问题是:第一,晚清民国时期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变迁呈现出怎样的共同特点和趋势?第二,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三,综合一下,你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最主要的时代特色有哪些?
为了引导学生论从史出,我又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民国时期北京香厂新市区的改造、市民公园的出现、这一时期华北农村的总体概貌等。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和师生互动,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关于晚清民初的物质生活特点与趋势。这一时期,新生事物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西装、中山装、旗袍使人们的着装有了更时尚的选择,服装别尊卑,等贵贱的功能弱化了,日益成为人们彰显个性,追新求异的窗口。西餐的传入使人们在饮食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饮食方式。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电灯照亮了都市的夜晚;火车、汽车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电报、电话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新式住房带给人们更为舒适的享受。当然,由于当时中国的生产水平有限,所以“新”并没有取代“旧”,长袍马褂还在,煤油灯和蜡烛还在,马车与木船还在。总之,晚清民初时人们物质生活的特点是日益丰富,西化、多元并存,生活水平也随之缓慢提高。
第二,关于精神生活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市民的娱乐生活变得多样化和大众化,人们在工作之余,在传统的娱乐如观看戏剧、民间杂耍表]之外,又有了更多新的选择,如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游览公园、从事体育运动等等。报刊杂志开阔了人们的[界;看电影、游公园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体育运动强健了人们的体魄。人们开始打破生活中的传统观念,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新的观念、新的习俗日益流行:从崇尚节俭到追求时髦享受;从“老爷”“大人”到“先生”“同志”;从“三从四德”到妇女解放;从等级分明的跪拜到倡导平等的握手;从繁琐铺张的中式婚礼到简约文明的西式婚礼;从家庭宗族到社团国家。总之,精神生活呈现出世俗化、多样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第三,关于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的总体时代特色。晚清民初时期,以往单调、古板、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缓慢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生活呈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中西合璧的兼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鲜明特点。其中最关键的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即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旗袍、中山装等新式服装流行的背后是服装功能的变化,从分贵贱、别尊卑到张扬个性、追新求异。新式婚礼、新式礼仪出现的背后是传统礼仪观念的转变——从等级鲜明、压抑个性、繁文缛节到倡导自由平等,强调自尊与尊人、张扬个性、简单实用。
三、“自上而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体会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下而上”看历史,可以见微知著,但不免失之微观。因此,我们还要把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在时代的大舞台上,“自上而下”进行考察。通过“上下关照”,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高中历史必修课专题式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但是也存在缺陷,那就是不够重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三个学习模块缺乏有效的整合。在讲授《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以形成对这一时期较为全面的历史认识。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认为,具体到中国,现代化是指中国在先发现代化国家的侵略影响下,从民族自强自立出发,学习外国先进文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改造本国传统因素,创造现代因素,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是一场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变化相关的。把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放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进行考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把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对时代特色的整体把握。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的。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课后总结的方式赋予学生更为充足的反思时间,也为那些在课堂上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必修Ⅲ的相关内容,我又补充了一份新文化运动的简介。作业的主题是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并谈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征的总体认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成果发到班级的公共邮箱供大家分享。题目确定后,我又觉得这个题目不够有趣,思维活跃的学生们可能会不喜欢,于是加上了“呈现形式不限”。没想到,这点表达的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他们还给我一份大大的惊喜。
惊喜一,结构图中见“乾坤”
第一小组的同学采用了我们平常上课总结知识常用的结构图形式,具体如下(见图1):
在图示中,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外特地用了虚线,以表示还不太熟悉。学生们把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了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经济发达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能联系这个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进行分析。当然,这个图示也有不足,它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没有突出反映这个时期总体的时代风貌,而这实际上对这些高一学生来说是苛求了。
惊喜二,巧用习题,图说历史
第二小组的同学非常聪明。他们巧妙地利用和改造了我们在模块一考试时出的一道考查辛亥革命的习题。具体如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请根据下列材料简要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
改造后的图片与上课学习的内容一一相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跃然纸上,令人赞叹。当然,因为是改造,这一组的设计不足在于没能全面地反应这个时期出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另外,图片下缺少图名作为注解。
惊喜三,信手拈来,厚积薄发
第三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是历史迷,平时酷爱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知识比较丰富。在他的建议下,这个组引用了民国初期上海《申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新陈代谢》作为他们的汇报。内容如下: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坠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在引用的文章后,这一组的同学又模仿其体例做了简短的补充:
大机器生产兴,手工生产灭;新文化运动兴,封建思想灭;汽车火车兴,骡车马车灭;轮船兴,木船灭。
真是奇思妙想!虽然当时的中国社会更多表现的是新旧并存,这篇文章对晚清民初的社会变迁有所夸大,但的确反映了这一时期生动多变,波及广泛的时代特点。因此,这篇文章从名称到内容都特别贴切地回答了作业的问题,这个组同学的补充也使之变得更加全面。这个成果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学生平时博览群书、不断积累的结果。
惊喜四,不拘一格,独立思考
第四小组上交的成果表述比较全面简洁,形式上也中规中矩。具体是:
时代背景: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倡民主平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纺织业对新服装作用大。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使人们的思想开放。总的特点:变化很剧烈,出现很多新东西,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比起其他小组,这一组的亮点是突出了时代特色,尤其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并且注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变化相关的互动关系,非常难得。但他们给我的惊喜还不止这个,更有之后一位同学补充的邮件:
我觉得大家分析背景说得都太大了,反正一分析背景,我们就会马上想起政治、经济发生的大事。也对,可好像缺了点啥。比如西服的流行,剪辫子,我觉得穿西服的不一定就是拥护孙中山的,他可能就认为穿西服时髦、酷,或者大家都穿,他这人没主意,就随大流,也穿。剪辫子也一样,大家都剪了,自己留了长辫子,就会被笑话,那就剪了吧。所以我觉得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追时髦的心态。就像今天,穿什么的都有,总不能说穿旗袍就是要回到民国吧,穿西装的也有好多随地吐痰的,没文明到哪去。
这独到的见解让我肃然起敬。我了不起的学生,没有被我在课堂上程式化的背景分析禁锢了头脑。的确,普通民众的追新求异、从众等心理因素也应该是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课后作业的又一好处,创造性强的学生总是会让我这个固守成规的老师不断成长。
通过《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我和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剧烈变动、内涵丰富、多元共存、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新与旧的交替与碰撞中,在新陈代谢中,中国不断走向文明、民主、富强、进步,走向复兴,走向现代。
【作者简介】张文燕,女,1967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相关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48-07
在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模块中,有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实际,生动鲜活,又富有情趣,是了解人类历史]进的独特视角,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以人教版为例,在必修Ⅱ第五单元用三节课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包括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等不同方面。这样的集中叙述,有助于学生领略百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剧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时间跨度大,三节课涉及晚清、民国、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少,但具体到每个时期却都有“蜻蜓点水”之感。二是教材按照专题进行叙述,学生看到更多的是具体的史实,难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时代特色。
在研究课标和教材时,我注意到,这一单元虽然时间跨度大,但是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晚清民初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动荡非常激烈的时期,反映到社会生活上,新旧杂陈,异彩纷呈。
为了突出时代风貌,我打乱了教材专题式的叙事体例,把这一单元按照时序分为两大时期——晚清民初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这样这一单元就被整合成了两节课——《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活变迁》。下面,我就《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谈谈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
一、“自下而上”看历史
1.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主体“人”——体验晚清民初社会生活转型带来的碰撞与震荡
狭义上的社会生活,主要指民众的日常生活,诸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文化娱乐、信息交换、宗教信仰、社会伦理等,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呈现社会生活变迁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照片、文字、统计资料、视频材料,等等。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容易见物不见人,即把着[点放到了具体的历史现象上,如晚清民初出现的新建筑、新服装、新现象等,忽略了新生事物的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所引发的强烈反应,忽略了“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面对世界现代化的大潮,有着深厚文明传承的中国人是如何回应、选择和调适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是怎样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这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最广泛、最深刻、影响最为深远的体现,也是促使中国走上自身独特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根源。因此,我们要把目光投向社会的主体——“人”,走入晚清民初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自下而上”探寻晚清民初在社会生活转型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碰撞与震荡。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那一时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流行的竹枝词。
晚清民初的竹枝词体制短小,文字浅显、通俗易懂,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都市千姿百态的市井风情,展现了中国人面对新生事物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在这些竹枝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时人对新生事物的惊异与赞美。
人们从自来水中品尝到清洁与便利:“城北方塘一鉴开,千万龙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电报里体验到信息传递的快捷:“万里语言同一室,华洋消息往来便”。从报纸中得知天下事:“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在西餐馆享受异国美味:“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在皇城前体会改朝换代后的平等:“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到公园里怡情养性,快乐休闲:“全球生产萃来繁,动物精神植物蕃。饮食舟车无不备,游人争看万生园”。
我们也可从中目睹八旗子弟的败落:“当年紫气指辽东,武帝旌旗在[中。三百年来一刹那,日云暮矣更途穷。”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实业救国的认同:“万户千门百尺楼,搜罗货物萃神州。唯将劝业为宗旨,男女随心任意游。”我们可以看到新旧制度杂糅带来的观念冲突:“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谋差须自行。”
我们还可以体验到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他们只能购买粗劣的饮食:“小饭天桥一带多,苦寒果腹往来梭。此中不乏骆驼肉,可有驼峰吃得么?”他们还要忍受物价上涨带来的困窘:“米珠薪挂甲长安,钱法奇荒财力殚。百物价如潮水长,长潮容易落潮难”。就连电车带给他们的也不仅仅是快捷,还有拥挤:“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资料还有很多,比如报刊杂志。这一时期,上海的《申报》、北京的《京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报刊致力于报道新闻、通达民情,是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渠道。
但是,无论是竹枝词也好,报刊杂志也好,更多反映的还是城市市民的生活,如何体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面对新生事物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变迁呢?
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材料:一个是大家熟悉的义和团运动时流传的揭帖:“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体现了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农民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排外情绪并存的情形。
第二则材料来自于河北省高阳县,这里曾是著名的棉布手织区。在20世纪初铁轮织布机引进后,高阳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部淘汰了旧时木机,有些村庄几乎一户一机或一户数机。到1916年,高阳县城东15里的小王果庄,已经普遍使用小提花机织布了。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民对西方先进技术迅速接纳的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在使用这些先进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宁波一带在鸦片战争前“敦尚质朴,虽殷富之家,皆衣布素,非作客喜事,罕被文绣者”。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则“私居燕服亦绮罗,穷乡僻壤通行舶品。近年虽小家妇女,亦无不佩戴金珠者。往往时式服装,甫流行于沪上不数日,乡里之人即仿效之,有莫之能御矣”。即使偏僻的乡村,也逐渐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润。 从“人”的视角看社会,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晚清民初时期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新的生活因素、新的文化,是怎样剧烈地冲击着当时人们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人们又是怎样从对新生事物的陌生、惊异、抗拒逐渐走向了解、接纳甚至喜爱。
2.“进入历史现场”——呈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多元多样与不均衡]变并存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的]进过程。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甚至同一座城市内部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重视宏观的全国性的社会生活,忽略空间的差异。在讲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时,我力图以点带面,选择不同的“历史现场”,以呈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多元多样与不均衡]变并存的鲜明特点。
我首先用一组照片(组图1)突出晚清民初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新现象:新的服饰、新的饮食、新的建筑、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休闲娱乐,时代的新风带给人们新的享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照片(组图2),同样是在晚清民初时期,却是不同的场景:简陋的房屋、脏乱的街道,破旧的衣衫,愁苦的表情、嘈杂的集市。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新旧并存,社会生活差异显著。社会进步的成果,惠及普通民众的其实很有限。
另外还可展开乡土史教学,即结合地方史整合教材。比如开设《晚清民初北京社会生活的变迁》《晚清民初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晚清民初天津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课。这种设计贴近学生,更能唤起他们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除了那些共同的时代特色外,地方的特色其实是更为有趣的一部分。比如晚清民初的北京,在打破等级走向多元的过程中,帝都的庄严与秩序尚存,西式事物与习俗又逐渐渗透,社会风俗的变化表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迟疑。上海则因为开埠较早,接触西方事物便利,更多地表现出大都市的时尚风采。天津则又有所不同,它的平民色彩更为浓郁,世俗化的特点尤为突出。
总的来说,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使得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多元并存,日益丰富。但从地域和人群的分布看,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缓慢]变的特点。新事物的出现更多地表现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里,更多地体现在有权有钱的阶层中。
二、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探究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本质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社会生活的讲述,主要是平铺直叙现象。例如关于晚清民初的移风易俗,大多罗列剪发易服、放足、废除跪拜等新现象的出现,史实丰富,但太过琐碎。
在讲述《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力图在展示新事物、新现象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突显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特色。
我采用的办法是小组探究。在展示晚清民初时期社会生活的种种变迁后,我布置学生分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围绕的问题是:第一,晚清民国时期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变迁呈现出怎样的共同特点和趋势?第二,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三,综合一下,你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最主要的时代特色有哪些?
为了引导学生论从史出,我又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民国时期北京香厂新市区的改造、市民公园的出现、这一时期华北农村的总体概貌等。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和师生互动,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关于晚清民初的物质生活特点与趋势。这一时期,新生事物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西装、中山装、旗袍使人们的着装有了更时尚的选择,服装别尊卑,等贵贱的功能弱化了,日益成为人们彰显个性,追新求异的窗口。西餐的传入使人们在饮食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饮食方式。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电灯照亮了都市的夜晚;火车、汽车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电报、电话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新式住房带给人们更为舒适的享受。当然,由于当时中国的生产水平有限,所以“新”并没有取代“旧”,长袍马褂还在,煤油灯和蜡烛还在,马车与木船还在。总之,晚清民初时人们物质生活的特点是日益丰富,西化、多元并存,生活水平也随之缓慢提高。
第二,关于精神生活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市民的娱乐生活变得多样化和大众化,人们在工作之余,在传统的娱乐如观看戏剧、民间杂耍表]之外,又有了更多新的选择,如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游览公园、从事体育运动等等。报刊杂志开阔了人们的[界;看电影、游公园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体育运动强健了人们的体魄。人们开始打破生活中的传统观念,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新的观念、新的习俗日益流行:从崇尚节俭到追求时髦享受;从“老爷”“大人”到“先生”“同志”;从“三从四德”到妇女解放;从等级分明的跪拜到倡导平等的握手;从繁琐铺张的中式婚礼到简约文明的西式婚礼;从家庭宗族到社团国家。总之,精神生活呈现出世俗化、多样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第三,关于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的总体时代特色。晚清民初时期,以往单调、古板、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缓慢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生活呈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中西合璧的兼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鲜明特点。其中最关键的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即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旗袍、中山装等新式服装流行的背后是服装功能的变化,从分贵贱、别尊卑到张扬个性、追新求异。新式婚礼、新式礼仪出现的背后是传统礼仪观念的转变——从等级鲜明、压抑个性、繁文缛节到倡导自由平等,强调自尊与尊人、张扬个性、简单实用。
三、“自上而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体会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下而上”看历史,可以见微知著,但不免失之微观。因此,我们还要把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在时代的大舞台上,“自上而下”进行考察。通过“上下关照”,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高中历史必修课专题式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但是也存在缺陷,那就是不够重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三个学习模块缺乏有效的整合。在讲授《晚清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以形成对这一时期较为全面的历史认识。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认为,具体到中国,现代化是指中国在先发现代化国家的侵略影响下,从民族自强自立出发,学习外国先进文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改造本国传统因素,创造现代因素,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是一场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变化相关的。把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放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进行考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把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对时代特色的整体把握。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的。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课后总结的方式赋予学生更为充足的反思时间,也为那些在课堂上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必修Ⅲ的相关内容,我又补充了一份新文化运动的简介。作业的主题是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并谈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征的总体认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成果发到班级的公共邮箱供大家分享。题目确定后,我又觉得这个题目不够有趣,思维活跃的学生们可能会不喜欢,于是加上了“呈现形式不限”。没想到,这点表达的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他们还给我一份大大的惊喜。
惊喜一,结构图中见“乾坤”
第一小组的同学采用了我们平常上课总结知识常用的结构图形式,具体如下(见图1):
在图示中,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外特地用了虚线,以表示还不太熟悉。学生们把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了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经济发达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能联系这个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进行分析。当然,这个图示也有不足,它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没有突出反映这个时期总体的时代风貌,而这实际上对这些高一学生来说是苛求了。
惊喜二,巧用习题,图说历史
第二小组的同学非常聪明。他们巧妙地利用和改造了我们在模块一考试时出的一道考查辛亥革命的习题。具体如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请根据下列材料简要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
改造后的图片与上课学习的内容一一相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跃然纸上,令人赞叹。当然,因为是改造,这一组的设计不足在于没能全面地反应这个时期出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另外,图片下缺少图名作为注解。
惊喜三,信手拈来,厚积薄发
第三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是历史迷,平时酷爱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知识比较丰富。在他的建议下,这个组引用了民国初期上海《申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新陈代谢》作为他们的汇报。内容如下: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坠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在引用的文章后,这一组的同学又模仿其体例做了简短的补充:
大机器生产兴,手工生产灭;新文化运动兴,封建思想灭;汽车火车兴,骡车马车灭;轮船兴,木船灭。
真是奇思妙想!虽然当时的中国社会更多表现的是新旧并存,这篇文章对晚清民初的社会变迁有所夸大,但的确反映了这一时期生动多变,波及广泛的时代特点。因此,这篇文章从名称到内容都特别贴切地回答了作业的问题,这个组同学的补充也使之变得更加全面。这个成果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学生平时博览群书、不断积累的结果。
惊喜四,不拘一格,独立思考
第四小组上交的成果表述比较全面简洁,形式上也中规中矩。具体是:
时代背景: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倡民主平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纺织业对新服装作用大。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使人们的思想开放。总的特点:变化很剧烈,出现很多新东西,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比起其他小组,这一组的亮点是突出了时代特色,尤其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并且注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变化相关的互动关系,非常难得。但他们给我的惊喜还不止这个,更有之后一位同学补充的邮件:
我觉得大家分析背景说得都太大了,反正一分析背景,我们就会马上想起政治、经济发生的大事。也对,可好像缺了点啥。比如西服的流行,剪辫子,我觉得穿西服的不一定就是拥护孙中山的,他可能就认为穿西服时髦、酷,或者大家都穿,他这人没主意,就随大流,也穿。剪辫子也一样,大家都剪了,自己留了长辫子,就会被笑话,那就剪了吧。所以我觉得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追时髦的心态。就像今天,穿什么的都有,总不能说穿旗袍就是要回到民国吧,穿西装的也有好多随地吐痰的,没文明到哪去。
这独到的见解让我肃然起敬。我了不起的学生,没有被我在课堂上程式化的背景分析禁锢了头脑。的确,普通民众的追新求异、从众等心理因素也应该是晚清民初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课后作业的又一好处,创造性强的学生总是会让我这个固守成规的老师不断成长。
通过《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我和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剧烈变动、内涵丰富、多元共存、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新与旧的交替与碰撞中,在新陈代谢中,中国不断走向文明、民主、富强、进步,走向复兴,走向现代。
【作者简介】张文燕,女,1967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相关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