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遭“空袭”,你该如何谋生存

来源 :家庭百事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资深员工,经验丰富、能力强,也很有可能是下一任主管的候选人。可是某一天,办公室忽然来了一位公司重金挖来的同行“高手”,也可能是进了一位伶俐的后起之秀……总之,他(她)的到来让你明里暗里地感到了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
  
  听说实习生要留下来
  
  刘强,男,36岁,广告公司职员
  我突然听闻跟了自己五个月的实习生林伟,打动了上层决策人物,将要留下来转为正式员工。随后,我发现他一下子从乖巧勤劳的“小弟”变成了嚣张跋扈的“大哥”。以前的谦虚不见了,一副与我平起平坐的样子。每天下班前,林伟都要打一个神秘电话,听得出他是在向领导汇报他一天的业绩和收获。邻座的同事不免语含讥讽:“林伟呀,赵总对你印象深刻,原来是这么来的啊!”更有同事提醒我:“这小子忘恩倒挺快,你可要小心啊,手上的那批客户,可不能让他抢了去!”心念一动,我留意观察才发现有许多从前的重要客户都神秘地蒸发了。后来,还是一位关系很好的客户道出了实情:“你那个实习生比你放得开啊!……”放下电话,我百感交集。我怎么从没想到对这个高傲自私、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新人留一手呢?!这个昔日的实习生,弄得我空前地不自信起来,连正常的合同上的竞争压力我都归结为是林伟从中作梗,我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要退出江湖……
  
  过来人说:
  重塑自信、消除忧虑
  
  其实,作为“职场老人”的刘强有很多优势,例如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坚忍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把业务做深做强的关键。刘强要从林伟带来的挫败感中挣脱出来,必须做到两个方面:
  1.“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观念也该改改了
  竞争激烈的职场虽谈不上瞬息万变,但也绝不是凭着现有的一切便能一劳永逸的。刘强“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清高与林伟的“好酒也要穷吆喝”,试问究竟哪个才是职业生涯中应有的风范?至少,在一个团队中,争取靠前坐、居中坐,才更能吸引决策者的关注。
  2.重打自己的江山
  一些重要客户被抢去不假,可刘强不能再动用一切手段把客户从林伟那里抢回来,这样会使刘强一方在以后的合作中处于劣势,也会助长与林伟的对立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原先的客户网放在刘强手里几年不变也会有一个自然老化的问题。人都有惰性,过分依赖过去的关系网而不发展新的客户,久而久之,会使事业处于停滞期。为何不趁此机会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客户网呢?
  指南提示: 沉着应战,扬长避短
  1.首先要冷静,千万不能因为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心慌意乱。冷静的好处不单能让你调整状态和思考对策,还能显出你的理智和成熟。
  2.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同时,也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毕竟自己在公司的时间长,这其中的优势不是某一个人仅用一两次出色的表现就能掩盖得了的。而且,你能在公司里待这么长时间,也足以说明公司对你的认可程度。
  3.万一遇到对手恶意进攻或带有挑衅的言行,要尽量以委婉又不卑不亢的态度化解,尽量避免与对手正面冲突,这样可以显示出你的大家风范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身为“职场老人”的心态。在与新人的竞争中,既要有赢的信心,也要有输的准备,就算竞争失利也不必气馁。能够承受别人比你强,才是一个成熟的职业人。
  
  “舶来”的部门经理
  
  曼清,女,27岁,外企职员
  年初的时候,原来的部门经理跳槽了。我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却非常期待,以我在公司的威望,升职应该是指日可待的。谁知,那天人事经理突然带着一位俊秀的女子走进了办公室,介绍说这是公司重金挖来的“高手”。“高手”笑容可掬地跟大家打招呼。高手?有多高?靠着自己的老关系,我打听到了她的资料:31岁、名牌大学毕业、原某公司驻华南总部资深职员、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资源。就这些吗?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啊。我非常郁闷,老板竟然对我的成绩熟视无睹,却“舶来”了一个所谓的“高手”接任部门经理的位置!在策划会上,我总是忍不住跟“高手”对着干。有一次“高手”发言,观点新颖、条理清晰,听得在场的每位职员都频频点头,可我硬是鸡蛋里挑骨头,存心找碴儿,后来我们俩甚至还在会议室里吵了起来。我心里的不快越积越多,非常苦闷。后来老板找我谈话,说对我最近的工作态度很不满意,我心里十分委屈,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
  
  过来人说:
  强化核心竞争力
  
  作为“职场老人”,最重要的就是扬长避短,尽早对职场生涯进行再规划,强化自己的竞争力。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甩掉劣势,常存危机感
  “职场老人”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知识老化,对此,应积极更新知识,适当充电。越是有危机感、压力感,就越是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面和职业技能“保鲜”,这样才能立于职场不败之地。
  2.放大优势,让“亮点”更亮
  “职场老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工作的理解力、办事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都比较成熟,工作状态相对踏实,也更有责任感。如果要充分体现出这些优势的价值,就必须对其进行梳理和盘活。所以,进入“职场老年期”时,更要抓住“职场老人”的优势,并在日常工作中将其放大。
  指南提示:“倚老卖老”要不得
  很多35岁以上的职场人都算得上单位的元老级人物了,正是由于早期他们的奋斗,单位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和辉煌。所以有许多的“职场老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在单位的作用至关重要,理应得到单位的优待及同事的尊重,特别是那些新来的同事更应该对自己礼让三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倚老卖老”心态,在职场中其实是行不通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生厌,给别人留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不良印象。相反,谦和的待人处事作风不仅能给你带来良好的口碑,更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你的威望。
  总之,路就在脚下。“职场老人”们,赶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冲破年龄的枷锁,追求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编辑/曹雯)
其他文献
■    尚在待字闺中的时候,我兜里有钱就睡不着觉,躺在被窝里都在思量第二天该怎么花。  有一天晚上,我无意中偷听到爸爸妈妈的长吁短叹。妈妈说:“这姑娘不好嫁呀,嘴馋又懒还败家,得找个什么样的人呢?”爸爸说:“女孩嫁谁家随谁家,给她找个会过日子的人,就嫁过去,我们也就省心了。”  我听了有点别扭,我至于没人要吗?本姑娘才貌出众,追求我的人早排着队呢。很快,我嫁给了一个疯狂追我的好男人。  结婚之后
敦厚丈夫不放弃外遇,婚姻如何挽救?  首席嘉宾:李玲(北京慧源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艾佳:  我真没有想到,我信赖的丈夫会背叛我,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他是有责任感的敦厚男人啊!想当初,我的父母极力反对我们的结合,而我就是因为觉得他人好,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嫁给了他。结婚之后,他温柔体贴,也很顾家。我以为很了解他,实际上根本不是。两个月前,我无意中发现他有外遇!他说会离开那个女人,让我原谅他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圣马特奥河畔,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圣马特奥的河水不仅滋润了他们的心灵,也让他们的爱情得到了神圣的沐浴,升华为永恒,与清清的河水一起连绵不断……    爱情:天长地久的感动    所有见过戴维斯和珍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多么般配的一对,简直就是上帝的杰作!是的,人们的感叹是有道理的。戴维斯是非常阳光的小伙子,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沉稳的儒雅风度;珍妮则
离异善邻胜远亲    我家在单位家属院,面积不大,只有110平方米,可因为是一楼,多了30平方米的小院,种菜养花,晒被放车的,十分方便。楼上王科长搬走后,把房子卖给了水利局的一个小伙子大伟。大伟不到30岁,和母亲、孩子一起生活。  后来我听说,大伟4年前和妻子离婚了,那时孩子才半岁,一直由母亲帮着照顾。如今孩子快5岁了,大伟还是孑然一身。据说,是大伟的前妻感情出轨,然而最终也未能让情人为她改弦易辙
我妈妈八年前去世,平越则在十二岁那年就失去了爸爸,我们结婚之初就说好,将来一定要和老人住在一起,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可因为钱不够,结婚后我们只能租房住,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一年前,平越的妈妈遭遇了一场车祸,幸好没造成什么大碍,可这次有惊无险的车祸让我们感到,亲情其实随时可能失去,我们不能再等了,于是咬牙按揭买下了一套一百八十平米的复式房。为了支援我们,两位老人不但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婆婆更是卖掉了
专家指导/明腾(江西省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撰文/沈君(南昌大学医学院 主治医师)    识别器——早熟也要分真假     父母请记住这个定义: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即可认定为性早熟。近几年儿童性早熟病例逐渐增多,性发育年龄有提前趋势。不过性早熟也分为几种类型,父母需要仔细分辨。   真性性早熟是指内外生殖器都提前成熟,也叫完全性性早熟,这样的孩子性征出现早并具有生
新婚不久,妻子就南下广州找到一份高薪而神秘的职业。为了这份工作,在生下孩子后,她凭着与丈夫签订的协议拒绝哺乳,从而引发了这场离奇官司。    乳房为媒缔姻缘    2002年1月,湖南省怀化市建材商秦德华刚满2岁的女儿小倩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向夫妇俩询问:“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感染及免疫降低等因素所致,你们在孩子出生后给她吃了些什么东西呢?”当得知孩子自出生后一直未进行母乳喂养时
一名6岁的小女孩,被家长送到班主任女老师家寄宿。本以为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然而,令家长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孩竟被老师的丈夫多次奸污。案件发生后,人们深感震惊。这个沉重的案例带给人们的教训是什么?    师生投缘,孩子“住读”老师家    2006年3月1日,黑龙江省某县63岁的退休教师李艳英,将6岁的孙女霏霏送到学前班。为了多赚钱,霏霏的爸爸妈妈早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去上海打工了,一直将
外甥女喜欢骑自行车,常在乡村的羊肠小径上兜风。有时候提醒她注意安全,我多说几句,她还会顶嘴。我听了挺生气,但也会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们都希望孩子们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大人眼里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听大人们话的模式。讲不听说不听的,那便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  曾经听一位讲师说过,他带着两个孩子去爬山,一个未入学,另一个已经读初一。未入学的孩子和他很快就爬
幻想每一个孩子都如李想、戴志康、高燃那么出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希望,作为父母,我们能够通过本文多多发现并赏识“八十年代”生子女的“好”,少些忧虑,多些信任;即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之后所生孩子的父母,也可以从文中三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关于“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啦”的开悟和“父母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和观念”的借鉴。    他们是谁?——在一些社会学家笔下,他们被归纳为“抱大的一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