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病患者F波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fa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分析肯尼迪病患者F波的变化特点。

方法

对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32例肯尼迪病患者和3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的神经传导检测和F波检测。使用100次刺激获得F波。比较肯尼迪病患者和健康受试者所检神经F波参数的差异。分析的F波参数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波出现率、平均和最大F波波幅﹑巨大F波出现率和出现巨大F波受试者比例。

结果

肯尼迪病患者所检神经的平均F波波幅[正中神经:375.0(298.3)μV与297.0(145.0)μV,Z=-3.378,P<0.01;尺神经:397.5(295.0)μV与293.0(101.8)μV,Z=-3.968,P<0.01;胫神经:374.5(227.3)μV与294.0(160.5)μV,Z=-3.144,P=0.002;腓神经:346.5(292.8)μV与146.5(69.3)μV,Z=-6.864,P<0.01]和最大F波波幅[正中神经:1 291.0(952.0)μV与846.5(523.0)μV,Z=-4.823,P<0.01;尺神经:1 663.5(1 374.0) μV与760.5(341.8) μV,Z=-6.813,P<0.01;胫神经:(1 054.1±451.6) μV与(652.5±172.5) μV,t=5.380,P<0.01;腓神经:(840.4±494.1) μV与(370.2±202.0) μV,t=6.475,P<0.01]及巨大F波出现率[正中神经:0.0%(7.2%)与0.0%(0.0%),Z=-5.149,P<0.01;尺神经:3.1%(10.5%)与0.0%(0.0%),Z=-7.026,P<0.01;胫神经:0.0%(3.3%)与0.0%(0.0%),Z=-4.651,P<0.01;腓神经:3.3%(28.2%)与0.0%(0.0%),Z=-5.532,P<0.01]和出现巨大F波受试者比例[正中神经:78.1%(25/32)与10.0%(3/30),χ2=29.016,P<0.01;尺神经:87.5%(28/32)与10.0%(3/30),χ2=37.200,P<0.01;胫神经:62.5%(20/32)与6.7%(2/30),χ2=21.085,P<0.01;腓神经:68.8%(22/32)与10.0%(3/30),χ2=22.209,P<0.01]均高于健康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肯尼迪病患者所检神经的F波出现率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正中神经:52.5%(36.3%)与98.0%(7.0%),Z=9.010,P<0.01;尺神经:71.0%(28.3%)与100.0%(1.0%),Z=9.455,P<0.01;胫神经:100.0%(2.0%)与100.0%(0.0%),Z=4.255,P<0.01;腓神经:33.1%±23.9%与46.9%±27.2%,t=-2.848,P=0.007]。肯尼迪病患者的巨大F波可出现于多条神经并倾向于对称分布。肯尼迪病患者巨大F波的出现率与疾病的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162,P=0.418)。

结论

肯尼迪病患者的F波特点为F波出现率降低、F波波幅增高和巨大F波增多,且巨大F波可出现于多条神经并倾向对称分布于左、右侧相同神经,符合肯尼迪病患者慢性无选择性前角运动神经元丢失的病理改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检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例NMOSD患者、13例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患者、13例视神经炎患者(发病早期)及16名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ICOS及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的90例未接受正规治疗的HLD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型组(31例)、脑型组(42例)、脑-内脏型组(17例);同时依据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Child A级组(71例)、Child B级组(10例)和Child C级组(9例)。对90例HLD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