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者:中国银行业人士
答者:标准普尔金融评级董事曾如兴、曾怡景,《中国金融服务业2004年展望》的主要作者
问:为什么标普无视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把中国和印尼、越南一起被列为亚太地区风险之首?
答:中国10年的银行改革及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需要继续巩固,并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而且,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并不快,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将受这一因素的拖累。
问:标普何时调整对中国的主权评级?对中国的主权评级10年不改是否过于保守?穆迪最近已经把中国的主权评级由A3级升至A2级。
答:中国政府财政开支增长很快,隐性债务也比较高。虽然出口非常强劲,但要看到美国已经对中国的出口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金融业的状况还相当令人担心,国有银行如何防范商业化进程中的道德风险,政府能否及时地给予支持都是关键因素。按照标普的估计,即使不包括已经剥离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2002年底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贷款也可能几乎占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不良贷款回收率20%的水平计算,中国政府用于金融体系资本重整所需的支出将使政府一般债务超过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80%。
问:众所周知,四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为什么其评级不能向主权评级看齐,而是低了两级?
答:我们评级的标准是对所有的债务都要及时偿还、还本付息要准时。四大行虽然有国家信用作保障,但发生危机时,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能像居民个人那样获得国家的还款支持。
问:我是工商银行的代表。工商银行去年底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上年的25%降低到22%。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工商银行九个分行作了审计,所得出的不良贷款率与工商银行自己的统计仅相差1个百分点左右。请问标准普尔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的估计以何为依据?
答:不良资产不等于不良贷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公布的不良贷款数字并未包括待清理的抵贷资产、通过债转股而得的股权及其它无生产效益的资产。而且,各家银行对以物抵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银行直接以放贷余额入账,有的银行则是把抵押品的现值按照市场价格入账。我们认为,通常这些抵贷资产的流动性较低,如无法以市价入账应归为不良资产。
问:你们是否认为贷款增长很快,呆坏账的水平就一定会上升?
答:我们对大多数亚洲银行都有同样的担心。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跳跃式的发展,是在赛跑。虽然多年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持续的改进,比如说商业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提高很多,但是,是不是省一级分行也能达到同样水平?当然风险控制是双向的,银行能否获得有效有质量的信息也是重要的,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的结果都要由银行承担,这正是我们担心的地方。
问:我是民生银行的代表。我的感想是,保守的标准普尔用保守的方法作出了保守的评级。民生银行2002年度的盈利比2001年增加60%,不良贷款率更是控制在2%左右。为什么你们会认为民生银行盈利能力不强呢?很显然,你们的评级对民生银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有负面影响。能否在评级前和我们有沟通,你们的数据来源和评级的模型是怎样的?
答:我们的数据来源是民生银行每年公开发布的年报、各类媒体包括网站上关于民生银行的动向。虽然民生银行的不良率最低,但在其他因素方面如市场占有率、国家支持等相对不利。另外,盈利增长不等于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看的是每一块钱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有多少。股份制银行面临的普遍问题是,银行在迅速成长的同时,寻找利润率较高的业务越来越困难。
问:为什么同为股份制银行的中信实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没有获得评级?
答:我们此次对八家股份制银行作出评级,第一是基于投资者的要求,第二要看能否拿到足够的公开资料及获得银行的配合,中信实业银行和兴业银行因此并未获得评级。(注:标普对中信实业银行的控股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评级,为BB/稳定/B)
问:你们在新兴市场使用传统评级办法是否已经落后?能否有更灵活更现实的评级办法?你们是否考虑过文化因素,比如说,中国人欠债要还的观念是非常重的。
答:我们的评级已经综合了定性定量的不同层面,考虑到了公司治理、风险、市场、监管、政策、经济增长等多个方面。评级最终还是依赖人们的判断,已经结合了对新兴市场的认识。但是,违约与否不是文化问题,它决定于偿还能力而不仅仅是偿还意愿。标普在全球的评级标准都是一样的。
问: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何时能从BB+有所提高,至少提高到BBB-级(投资级)?
答:有两个驱动因素影响我们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一是其本身的财务状况是否在改进,是否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发展良好的信贷文化,是否在降低不良资产的绝对额和比率、提高拨备水平方面真正提升资产质量;二是取决于四大商业银行的改革速度有多快,何时能有质的影响,如资本重整、清理坏账,使得资本率回复稳健的水平。
标普对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银行在今年提升了评级。马来西亚的银行坏账率也很高,但其拨备达到公布不良资产的50%。但中国银行业呆坏账的拨备只相当于公布不良贷款的10%。
问:你们认为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有何变化?
答:我们感觉中国的银行监管者正在致力成为世界级的监管部门,在内部培训等方面提升能力。我们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受到鼓舞,他们不是在粉饰太平。
答者:标准普尔金融评级董事曾如兴、曾怡景,《中国金融服务业2004年展望》的主要作者
问:为什么标普无视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把中国和印尼、越南一起被列为亚太地区风险之首?
答:中国10年的银行改革及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需要继续巩固,并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而且,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并不快,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将受这一因素的拖累。
问:标普何时调整对中国的主权评级?对中国的主权评级10年不改是否过于保守?穆迪最近已经把中国的主权评级由A3级升至A2级。
答:中国政府财政开支增长很快,隐性债务也比较高。虽然出口非常强劲,但要看到美国已经对中国的出口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金融业的状况还相当令人担心,国有银行如何防范商业化进程中的道德风险,政府能否及时地给予支持都是关键因素。按照标普的估计,即使不包括已经剥离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2002年底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贷款也可能几乎占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不良贷款回收率20%的水平计算,中国政府用于金融体系资本重整所需的支出将使政府一般债务超过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80%。
问:众所周知,四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为什么其评级不能向主权评级看齐,而是低了两级?
答:我们评级的标准是对所有的债务都要及时偿还、还本付息要准时。四大行虽然有国家信用作保障,但发生危机时,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能像居民个人那样获得国家的还款支持。
问:我是工商银行的代表。工商银行去年底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上年的25%降低到22%。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工商银行九个分行作了审计,所得出的不良贷款率与工商银行自己的统计仅相差1个百分点左右。请问标准普尔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的估计以何为依据?
答:不良资产不等于不良贷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公布的不良贷款数字并未包括待清理的抵贷资产、通过债转股而得的股权及其它无生产效益的资产。而且,各家银行对以物抵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银行直接以放贷余额入账,有的银行则是把抵押品的现值按照市场价格入账。我们认为,通常这些抵贷资产的流动性较低,如无法以市价入账应归为不良资产。
问:你们是否认为贷款增长很快,呆坏账的水平就一定会上升?
答:我们对大多数亚洲银行都有同样的担心。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跳跃式的发展,是在赛跑。虽然多年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持续的改进,比如说商业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提高很多,但是,是不是省一级分行也能达到同样水平?当然风险控制是双向的,银行能否获得有效有质量的信息也是重要的,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的结果都要由银行承担,这正是我们担心的地方。
问:我是民生银行的代表。我的感想是,保守的标准普尔用保守的方法作出了保守的评级。民生银行2002年度的盈利比2001年增加60%,不良贷款率更是控制在2%左右。为什么你们会认为民生银行盈利能力不强呢?很显然,你们的评级对民生银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有负面影响。能否在评级前和我们有沟通,你们的数据来源和评级的模型是怎样的?
答:我们的数据来源是民生银行每年公开发布的年报、各类媒体包括网站上关于民生银行的动向。虽然民生银行的不良率最低,但在其他因素方面如市场占有率、国家支持等相对不利。另外,盈利增长不等于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看的是每一块钱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有多少。股份制银行面临的普遍问题是,银行在迅速成长的同时,寻找利润率较高的业务越来越困难。
问:为什么同为股份制银行的中信实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没有获得评级?
答:我们此次对八家股份制银行作出评级,第一是基于投资者的要求,第二要看能否拿到足够的公开资料及获得银行的配合,中信实业银行和兴业银行因此并未获得评级。(注:标普对中信实业银行的控股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评级,为BB/稳定/B)
问:你们在新兴市场使用传统评级办法是否已经落后?能否有更灵活更现实的评级办法?你们是否考虑过文化因素,比如说,中国人欠债要还的观念是非常重的。
答:我们的评级已经综合了定性定量的不同层面,考虑到了公司治理、风险、市场、监管、政策、经济增长等多个方面。评级最终还是依赖人们的判断,已经结合了对新兴市场的认识。但是,违约与否不是文化问题,它决定于偿还能力而不仅仅是偿还意愿。标普在全球的评级标准都是一样的。
问: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何时能从BB+有所提高,至少提高到BBB-级(投资级)?
答:有两个驱动因素影响我们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一是其本身的财务状况是否在改进,是否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发展良好的信贷文化,是否在降低不良资产的绝对额和比率、提高拨备水平方面真正提升资产质量;二是取决于四大商业银行的改革速度有多快,何时能有质的影响,如资本重整、清理坏账,使得资本率回复稳健的水平。
标普对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银行在今年提升了评级。马来西亚的银行坏账率也很高,但其拨备达到公布不良资产的50%。但中国银行业呆坏账的拨备只相当于公布不良贷款的10%。
问:你们认为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有何变化?
答:我们感觉中国的银行监管者正在致力成为世界级的监管部门,在内部培训等方面提升能力。我们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受到鼓舞,他们不是在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