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掌握西洞庭湖越冬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生活习性及影响因子,给洞庭湖黑鹳监测及保护提供依据。对湖南西洞庭湖2015—2019年越冬黑鹳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在48只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结构以成鸟为主。越冬期黑鹳全部栖息在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浅滩生境,成群聚集;半边湖是黑鹳的主要栖息地点。觅食地最适水深为10—30 cm。夜栖在觅食地附近的芦苇丛中。2019年越冬期黑鹳主要行为活动以休息和觅食为主。食物以鱼类和螺类为主。气温影响黑鹳的活动频
【机 构】
: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XLK2019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掌握西洞庭湖越冬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生活习性及影响因子,给洞庭湖黑鹳监测及保护提供依据。对湖南西洞庭湖2015—2019年越冬黑鹳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在48只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结构以成鸟为主。越冬期黑鹳全部栖息在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浅滩生境,成群聚集;半边湖是黑鹳的主要栖息地点。觅食地最适水深为10—30 cm。夜栖在觅食地附近的芦苇丛中。2019年越冬期黑鹳主要行为活动以休息和觅食为主。食物以鱼类和螺类为主。气温影响黑鹳的活动频
其他文献
2017年3—5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内长度约8 km的水域分布的水獭(Lutra lutra)活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水獭活动节律、温度活动强度指数分析水獭活动对环境温度的选择,并探讨月相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獭以晨昏活动为主,峰值分别出现在04:00—05:00和18:00—19:00,白天亦有活动。在春季,水獭夜间岸上以活动和领域行为为主,夜间岸上的行为分配比例依次为:活动46%、领域33%、繁殖10%、觅食9%和警戒2%。各月相间水獭出
【目的】研究不同制干工艺对新疆主要制干葡萄品种无核白和无核白鸡葡萄干燥特性的影响,为新疆葡萄干燥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晾干和晒干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进行数学分析,研究葡萄的干燥特性。【结果】晒干工艺葡萄的失水速率高于夜间,葡萄干燥过程中白昼失水速率是夜间的2.00~6.14倍。干燥初期晒干工艺条件下无核白鸡心葡萄失水速率是晾干的1.21~3.12倍。葡萄果实干燥模型宜选用Page模型,晒干工艺条件下葡萄果实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是晾干工艺的3.14和3.18倍;无核白鸡心葡萄果实的有效水分
【目的】比较分析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和含量,研究新疆酿酒葡萄糖类物质积累特性,为资源特性评价及糖品质调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赤霞珠、赤霞珠5、赤霞珠6、赤霞珠9、梅鹿辄、梅鹿辄4、品丽珠、霞多丽、威代尔和雷司令等10个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其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分析各糖类物质组分所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及各品种(系)的可溶性糖含量特性。【结果】10个品种(系)成熟时以葡萄糖和果糖积累为主,蔗糖积累为辅,且果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47科88属148种。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39科61属90种。在雨季,海南长臂猿可采食成熟果实的植物种类较多,相对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旱季能够取食果实的植物种类减少,结果量较低、且分布不集中,因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能
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采集到的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地栖动物群落种间空间关联性、结构、维持机制,以及雪豹(Panthera uncia)在群落维持中的生态学作用,从而判断雪豹的生态价值。结果显示:①从有效红外照片中共鉴定出6目15科35种地栖动物。②通过phi系数检验,发现13种地栖动物与雪豹存在直接或间接空间关联,它们分别是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香鼬(Mustela altaica)、石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