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鹅散记》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提取并整理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2.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大声朗读课文;提2——3个思考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了解有关鹅的知识与特征
  1.点学生朗读第1段,找中心句。——(板书)
  2.带着问题默看课文,圈点主要信息。
  问:接下来作者对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默看课文,顺着自然段顺序往下找,作者在观察鹅的时候都有哪些发现呢?
  3.整理、归纳信息
  问: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想不到鹅身上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对于一个不怎么了解鹅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关于鹅的知识啊!一般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科学小品文可能会介绍分类啊、形状啊、颜色啊、生活习性啊、性格特征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对鹅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介绍呢?——(板书)
  生活习性:(喜水;合群;准时作息;守规矩)
  孵卵的情况:
  感情生活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了解鹅的特征。
  问:作者介绍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
  (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板书)
  问:你从哪里找到这句话的?读一下好吗?
  问: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了吗?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先总谈“鹅似乎不笨”,中间部分分别从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方面来说明“鹅不笨”,结尾再总谈“鹅不笨,可以说还相当灵巧”。)
  问:看来在介绍鹅的知识的文字中处处隐藏着“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呢!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吗?
  (作者通过牧鹅过程中对鹅的观察,运用准确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鹅的生活习性、孵卵情况、感情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一一作了介绍,说明鹅“不笨”,“还相当灵巧”的特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充分钻研并思考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整理、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
  作者对鹅那份特殊的感情,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让鹅群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让我们不知不觉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鹅的身上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地方,同时也关注一下你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语段,细细的品味、批注,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准备在全班交流交流。
  重点品:2、3、4、15
  次重点品:11
  预设与生成:2、3段适合穿插朗读。学生可能将11中鹅的行为与人类的道德、责任挂钩,设计一段鹅的心理活动,以“毒”攻“毒”。如:鹅为了鹅群的“出壳率”而偷蛋,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之类。
  小结:准确性体现在科学术语,表示程度、范围、先后等关系的副词,时间名词,数字等。生动性体现在拟人修辞,动词,情态副词,与其语调等。生动之处也本着用文学性的语言轻轻松松介绍知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紧扣了学习的重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设计与操作均注重具体考察学生在修辞、词语运用、句意把握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圈点批注与朗读的方法学会品析语言,学习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问: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两年半的鹅观察得多么细致啊,正是基于自己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勇敢的对家乡土话提出了质疑,得出了“鹅不笨 ”,“还相当灵巧”的结论,这就是体现在作者身上的十分可贵的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我们是否被作者完全说服了呢?你是否想就文中的某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质疑呢?
  问:松江土话称鹅为“鹅呆头”就没有道理吗?作者的看法是不是也值得怀疑?问:对鹅的习性的说明,有没有遗漏?如有,为什么不作介绍?(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交代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这样会不会削弱关于鹅的灵巧性的描述?(作者这样说,正是体现了科学小品文尊重科学事实以及语言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鹅虽然表现出灵巧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是必要的交代。)
  问:作为科普作家的作品,作者写的事情真实吗?科学吗?有代表性吗?
  问: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发现别人习以为常的说法不对,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作者类似的发现吗?
  (结束语:的确,对一件事物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像作者那样,在独到的观察与探索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判断的可信度与科学性,让作者身上的那份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逐渐延伸吧!)
  (设计意图: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体悟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藉以生发学生善于观察、勇敢质疑与探究的科学精神,促使养成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质疑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家庭作业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写在周记本上,300字左右。
  
  严容,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时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新的质性评价方式逐渐被倡导和运用。新的评价模式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此,我浅谈教育教学中运用评价新模式的点滴领悟。     一、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总结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一般在学期末进行。形成性评价是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及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同样适用于高三学生的语文复习。研究性复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对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话动。具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积极查阅资料,精心选择设立专题,大胆设计复习方案,策划整个复习,即使教师偶尔参与,也必须围绕主题展开。  2.问题性。在研究性复习话动
鼎湖山,风光秀丽,繁花似锦,绿阴如盖,生意盎然,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可是谢大光却偏偏在一个细雨初歇、雾气弥漫的黄昏来到鼎湖山探奇揽胜。也许在世人眼中,他的这次鼎湖山之旅收获的只能是遗憾。可是阅读了《鼎湖山听泉》这篇散文后,我分明感受到了作者在这一次旅程中愉悦了身心,净化了情感,而且提升了品位,而这收获都来自于鼎湖山的那一泓泓清泉。  眼不见,而则愈灵。作者在听泉中认识到泉水就是鼎湖山的
自1987年8月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似乎每年制定教学计划时必说的一句话都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或者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也曾经幻想过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也曾热血沸腾地参加过自主学习的研究  这些教育教学的改革确实有过短期的效应,但只可惜都是昙花一现,教育似乎仍是一潭死水,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去年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杜郎口学金盛初中的括动。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杜郎口“旋
《母亲情怀》一文选自《十年精品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现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入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语文》课本中(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文后配有一道练习题:“本文结尾,当我们读到作者‘泪水模糊’地走在通往柜台那‘很长很长’的路的字样时,仿佛也跟着泪水模糊了,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为什么仿佛也跟着泪水模糊了?  生:作者很善于煽情,到了一定程度,她“泪水模糊”,我仿佛
中专语文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触:老师激情昂扬,学生往往不为所动,甚至可能“不知所云”,课堂上看不见渴求知识的双眼,看不见跃跃欲试的双手,看不见彼此激烈的争辩,看不见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案”在课堂上精彩的展现。我们无形中将彼此陷于可悲的境地,这就是传统教案教学的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的,
苏月峰,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法律双本科学历,教育管理研究生,市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首届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四川省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级知名校长,全国创新型校长,原国家级重点中学绵竹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现为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    国庆前夕,受国家级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委托,笔者冒着绵绵细雨,迎着凛冽寒风来到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找到了百忙
2008年是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前的最后一年,高考语文试卷既体现出了四年来浙江省卷的相同一面,保持了一脉相承的沿袭性,又具有今年的创新亮点。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试题的知识覆盖面与前四年基本近似,但试卷结构与07年相比略有微调,命制方面,坚持注重基础、能力为先的原则,延续了浙江卷自主命题的风格。  第一大题和第六大题属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范畴,共设置了9题30分,前面的6个纯客观题体现了基
写作语言的创新,就是要用自已特有的语言阐述自己独到的思想。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就可以做到“文如其人”,就可以做到语言创新。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得体、生动、有个性。    一、得体 得体就是要求遣词造句准确,要说对话、说好话。    表意准确,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要合乎分寸,不能说错话,说反话,要合乎语境。在一次话题为“父母恩重如山”的作文中,有同学这样写“
关于作文教学的目的,我查阅过许多资料,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目的一为倾诉,二为交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一种能力,就是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这么简单的目的,要达到却是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现行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以外,从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