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海省作为西部省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影响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青海省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首先从青海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入手,采用统计资料,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回归分析
一、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从1995-2007年,青海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3779.8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76.06元,13年间累计增长6496.21元,增长了1.72倍。同期,乡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029.77元提高到2007年的2683.78元,13年间累计增加1654.01元,增长1.61倍。
根据相关数据,我们计算了1995-2007年青海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和收入比,做出图1。
根据图1可知,青海省城乡居民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二者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1995年,青海省最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为2750.08元。从1995年到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由2750.08元上升到7592.28元,收入比由3.67:1上升到3.83:1,有逐年扩大之势。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态势明显,乡村农牧民的收入曲线要平缓很多,表明农牧民收入相对于城镇收入来讲要缓慢很多。1999年以前,城镇收入曲线和农牧民收入曲线大致是平行状态,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还不是很明显。但是1999-2007年,城乡收入曲线之间的"喇叭口"逐渐趋于明显,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由此扩大的速度加快。
二、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指标的选取
(一)影响城乡收入的因素
1.制度因素。Bourguignon(2003)认为,经济增长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导致或推迟制度变化,从而影响收入分配。通过政府政策改变则可能既减少绝对贫困,又减少收入分配差距。2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没有充分发挥有效的功能,有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的"政策惯性"有密切的关系,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的改变尚有不小距离。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普遍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尽管经济增长在减少收入差距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其本身也未必能改变收入分配,但对于消除贫困和减少过大的收入差距来说,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严重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会阻碍经济增长。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减少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不确定,有待于模型的验证。
(二)变量指标的选取
由于制度因素无法取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只能进行理论的探讨,在此不作详述。经济因素方面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以下2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
1.人均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有关,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著名的倒 U型理论,验证两者之间呈一定的关系,即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随着人均 GDP的增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 GDP的进一步增长,就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常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的增长,意味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三、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经济因素与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关性分析
1.检验指标是否线性相关
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查找计算出1995-2007年青海省人均GDP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并通过做散点图来分析我们所选取的各指标之间是否有线性相关关系,做出图2、图3
图31995-2007年青海省人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散点图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①图2中青海省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趋势;图3中青海省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两个变量之间也存在相关趋势。② 图2和图3中的这两种相关趋势均呈现线性趋势,可以运用线性相关描述其相关性;③ 散点图上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值或强影响点。因此,本文选取的变量可以直接进行相关分析。
2.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所选取的变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上表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894,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值≦0.01(显示的实际统计检验值是0.000),表明"城乡收入差"与"人均GDP"之间不显著相关的可能性≦0.01;城乡收入差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61,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值同样≦0.01,表明"城乡收入差"和"城市化水平"之间不显著相关的可能性≦0.01。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城乡收入差和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经济因素对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来分析经济因素中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影响程度。回归模型如下:
Y=€%Z0+€%Z1X1+€%Z2X2
其中:Y代表因变量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X1代表青海省城市化水平,X2代表青海省人均GDP,€%Z0代表常数项,€%Z1、€%Z2代表自变量系数。
2.回归结果及分析
a. 因变量: 城乡收入差
由回归统计量表可以看出:
⑴ 表2是对回归方程拟合情况的描述。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993,判定系数为0.986,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83,这几个系数值与数值1非常接近,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优秀。
⑵ 表3是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其中回归平方和=3.128E7,其自由度是2;回归误差=450233.947,其自由度是10;回归总平方和=3.173E7,其自由度是12。回归方程的线性特性检验统计量F=347.398,相伴概率值P=0.000<0.001,所以肯定该方程的线性特征。
⑶ 表4是回归系数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出两种信息:
① 常数项€%Z0=-6104.389,回归系数€%Z1、=222.233,€%Z2=0.338则回归方程为:Y=-6104.389+222.233X1+0.338X2。 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增加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就扩大222.233个单位,人均GDP每增长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就扩大0.338个单位。
② t统计量是在假设检验中用来检验某个系数是否为零的统计量,它等于系数与其标准误差之比。如果t的绝对值大于1,则该系数的真值至少有2/3的可能性不为零;如果t的绝对值大于2,则该系数的真值至少有95%的可能性不为零。该模型中t=3.567,p﹤0.05,所以该模型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有统计意义的。
3.总结
(1)由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我们选取的一个因变量城市化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与假设相反。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只有达到大概58.9%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2007年青海省的城市化水平40.07%,很显然在现阶段青海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会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二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转移的劳动力都是高素质劳动力,因此造成农村劳动力水平的降低,减少了农民收入。对于青海省来说,地处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生活条件不佳,因此有能力的劳动力都会向城市里迁移,这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的生产力进一步低下,最终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在所选取的第2个经济变量当中,人均GDP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假设是一致的,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会扩大。根据"倒U"曲线,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减小。
四、缩小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确在逐年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个是制度因素,即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城乡政策差别,也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个是经济因素,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由于青海省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青海省的特殊地理环境,因此青海省还有它不同于别处的特殊原因,即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
综上所述,要缩小青海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乡村农牧民的收入,当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推进青海省城市化进程需要首先加快青海省的小城镇建设。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体系,引导农牧民逐步向小城镇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繁荣城镇经济,使青海省小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青海省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用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努力扩大农牧民群众的增收空间。一是要加速推进现代高效畜牧业、冷凉高效种植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步伐;二是要突出特色农牧商品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技术、信息、投资进入农牧区。
(三)改革户籍制度,有序组织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业生产率的低下是青海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二是有序组织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劳动力个体的盲目流动。
(四)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国家的投资重点和投资取向,大力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围绕"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静.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4-55.
[2]夏斌,刘玲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8:96.
[3]杨景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东经济与科技,2007.
[4]潘爱芹.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
[5]王健,马春梅.基于青海民族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下的主观评价[J].经济师,2006:277.
[6]刘晓平.青海省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回归预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08-111.
[7]严维青.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比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52-53.
作者简介:周艳春(1985-),女,汉族,河北省昌黎县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行政管理研究。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回归分析
一、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从1995-2007年,青海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3779.8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76.06元,13年间累计增长6496.21元,增长了1.72倍。同期,乡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029.77元提高到2007年的2683.78元,13年间累计增加1654.01元,增长1.61倍。
根据相关数据,我们计算了1995-2007年青海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和收入比,做出图1。
根据图1可知,青海省城乡居民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二者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1995年,青海省最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为2750.08元。从1995年到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由2750.08元上升到7592.28元,收入比由3.67:1上升到3.83:1,有逐年扩大之势。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态势明显,乡村农牧民的收入曲线要平缓很多,表明农牧民收入相对于城镇收入来讲要缓慢很多。1999年以前,城镇收入曲线和农牧民收入曲线大致是平行状态,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还不是很明显。但是1999-2007年,城乡收入曲线之间的"喇叭口"逐渐趋于明显,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由此扩大的速度加快。
二、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指标的选取
(一)影响城乡收入的因素
1.制度因素。Bourguignon(2003)认为,经济增长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导致或推迟制度变化,从而影响收入分配。通过政府政策改变则可能既减少绝对贫困,又减少收入分配差距。2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没有充分发挥有效的功能,有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的"政策惯性"有密切的关系,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的改变尚有不小距离。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普遍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尽管经济增长在减少收入差距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其本身也未必能改变收入分配,但对于消除贫困和减少过大的收入差距来说,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严重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会阻碍经济增长。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减少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不确定,有待于模型的验证。
(二)变量指标的选取
由于制度因素无法取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只能进行理论的探讨,在此不作详述。经济因素方面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以下2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
1.人均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有关,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著名的倒 U型理论,验证两者之间呈一定的关系,即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随着人均 GDP的增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 GDP的进一步增长,就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常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的增长,意味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三、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经济因素与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关性分析
1.检验指标是否线性相关
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查找计算出1995-2007年青海省人均GDP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并通过做散点图来分析我们所选取的各指标之间是否有线性相关关系,做出图2、图3
图31995-2007年青海省人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散点图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①图2中青海省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趋势;图3中青海省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两个变量之间也存在相关趋势。② 图2和图3中的这两种相关趋势均呈现线性趋势,可以运用线性相关描述其相关性;③ 散点图上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值或强影响点。因此,本文选取的变量可以直接进行相关分析。
2.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所选取的变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上表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894,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值≦0.01(显示的实际统计检验值是0.000),表明"城乡收入差"与"人均GDP"之间不显著相关的可能性≦0.01;城乡收入差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61,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值同样≦0.01,表明"城乡收入差"和"城市化水平"之间不显著相关的可能性≦0.01。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城乡收入差和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经济因素对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来分析经济因素中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影响程度。回归模型如下:
Y=€%Z0+€%Z1X1+€%Z2X2
其中:Y代表因变量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X1代表青海省城市化水平,X2代表青海省人均GDP,€%Z0代表常数项,€%Z1、€%Z2代表自变量系数。
2.回归结果及分析
a. 因变量: 城乡收入差
由回归统计量表可以看出:
⑴ 表2是对回归方程拟合情况的描述。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993,判定系数为0.986,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983,这几个系数值与数值1非常接近,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优秀。
⑵ 表3是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其中回归平方和=3.128E7,其自由度是2;回归误差=450233.947,其自由度是10;回归总平方和=3.173E7,其自由度是12。回归方程的线性特性检验统计量F=347.398,相伴概率值P=0.000<0.001,所以肯定该方程的线性特征。
⑶ 表4是回归系数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出两种信息:
① 常数项€%Z0=-6104.389,回归系数€%Z1、=222.233,€%Z2=0.338则回归方程为:Y=-6104.389+222.233X1+0.338X2。 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增加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就扩大222.233个单位,人均GDP每增长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就扩大0.338个单位。
② t统计量是在假设检验中用来检验某个系数是否为零的统计量,它等于系数与其标准误差之比。如果t的绝对值大于1,则该系数的真值至少有2/3的可能性不为零;如果t的绝对值大于2,则该系数的真值至少有95%的可能性不为零。该模型中t=3.567,p﹤0.05,所以该模型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有统计意义的。
3.总结
(1)由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我们选取的一个因变量城市化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与假设相反。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只有达到大概58.9%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2007年青海省的城市化水平40.07%,很显然在现阶段青海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会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二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转移的劳动力都是高素质劳动力,因此造成农村劳动力水平的降低,减少了农民收入。对于青海省来说,地处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生活条件不佳,因此有能力的劳动力都会向城市里迁移,这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的生产力进一步低下,最终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在所选取的第2个经济变量当中,人均GDP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假设是一致的,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会扩大。根据"倒U"曲线,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减小。
四、缩小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确在逐年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个是制度因素,即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城乡政策差别,也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个是经济因素,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由于青海省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青海省的特殊地理环境,因此青海省还有它不同于别处的特殊原因,即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
综上所述,要缩小青海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乡村农牧民的收入,当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推进青海省城市化进程需要首先加快青海省的小城镇建设。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体系,引导农牧民逐步向小城镇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繁荣城镇经济,使青海省小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青海省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用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努力扩大农牧民群众的增收空间。一是要加速推进现代高效畜牧业、冷凉高效种植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步伐;二是要突出特色农牧商品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技术、信息、投资进入农牧区。
(三)改革户籍制度,有序组织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业生产率的低下是青海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二是有序组织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劳动力个体的盲目流动。
(四)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国家的投资重点和投资取向,大力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围绕"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静.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4-55.
[2]夏斌,刘玲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8:96.
[3]杨景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东经济与科技,2007.
[4]潘爱芹.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
[5]王健,马春梅.基于青海民族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下的主观评价[J].经济师,2006:277.
[6]刘晓平.青海省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回归预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08-111.
[7]严维青.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比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52-53.
作者简介:周艳春(1985-),女,汉族,河北省昌黎县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