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教育与管理的缺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部分缺陷,如待人冷漠、少礼仪、焦虑、急躁、妒忌等。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均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重庆市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垫江县教委申请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期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其子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周末服务站”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背景是留守儿童在周末或假期,学校对其教育管理力不从心,社会关爱鞭长莫及,家庭教育监护放任自流,留守儿童无所事事,学习无人辅导、生活无人照顾、心理无人疏导、安全无人监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出现了空档,家校社失去了有效的干预,出现了“木桶效应”,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出现了“2>5”现象。怎样避免2>5现象的出现呢?在周末或节假日如何有效地对他们加强教育管理呢?
一、“周末服务站”的作用
“周末服务站”的建立,搭建了留守儿童活动的平台。在周末或节假日采取就近原则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爱、生活照顾、安全监管,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素质和智力水平。“周末留守儿童服务站”的建立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周末或节假日教育空档的难题。
二、“周末服务站”的建立模式
“一总、二分、三流动”的建站模式,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空间上的全覆盖。即依托乡镇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或学校设备设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周末服务总站’”,依托村小学校舍建起了“周末服务分站”,在不具备条件的村建起了“流动站”,确保每个村留守儿童都能就近集中开展活动,做到了不放弃任何一位留守儿童。
三、“周末服务站”必须作到“六有”
1、有辅导员:动员发动,按照自愿原则,吸纳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退休干部、学校教师、志愿者等组建留守儿童周末服务站人力资源库,按需要配置服务站的辅导人员,根据个人特长安排针对性的服务。
2、有场地:充分利用学校、村办公室、空闲农舍等作为服务场地,让留守儿童就近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活动场所。
3、有设施:整合共享托管家园、村小学的设施设备,包括图书、体育器材、信息技术设备等,对依托村小学开展服务活动的“周末服务站”由镇政府、中心校根据服务人数、活动内容,配备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活动用品等,如篮球、图书、电话等,近两年来,为3个村级“周末服务站”共配备了桌凳127套、图书710本、篮球13个、安装亲情电话6部,为镇“周末服务总站”安装亲情电话25部、亲情电脑4台,设置了亲情沟通区。
4、有制度:制订了《站长职责》、《辅导教师职责》、《活动须知》、《活动场地管理制度》、《“周末服务站”安全管理条例》等8项制度,制度上墙,切合实际,保证了各项服务活动有序、有效实施。
5、有活动: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分组开展安全教育、亲情体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救助、劳动教育等活动。
6、有经费:多渠道筹措“周末服务站”活动经费,确保了各项活动正常运行。
四、“周末服务站”的活动
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了增强周末服务站的吸引力,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教育性,根据心理疏导、生活关爱、学习辅导等服务原则开展了外出参观学习、周末兴趣活动、心理疏导等形式的关爱活动。
各周末服务站根据留守儿童自身实际特点,按照同质(兴趣、爱好、年龄、心理)组建的原则设置了乒乓、绘画、科技、书法等小组,吸引了全镇182名留守儿童的参加,乒乓组儿童球技精湛,训练认真,科技组儿童制作认真、耐心,制作精益求精,书法组儿童挥毫泼墨,彰显书法国粹,绘画组儿童笔下一幅幅画生灵活现,彰显了童真,这些常规的兴趣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周末服务站教师仔细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现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补救,增强学习信心。在特殊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学习参观,如暑假组织了28名留守儿童到重庆科技展览馆参观,感受科技带来的时代变化,组织乒乓组的留守儿童到重庆市乒乓球队观摩学习,现场感受训练氛围,并接受重庆市乒乓球队主教练的培训,乒乓球竞技水平得到提高。每个服务站设置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爱心电话、设立了亲情电脑,有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定期疏导,留守儿童不受限制的使用爱心电话、亲情电脑与远方的父母交流心理、学习、生活,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
“流动站”方式灵活,利用院落、村社办公室组织就近几个院子的留守儿童流动开展书法、绘画、阅读、心理交流等活动,辅导教师与留守儿童亲密接触,在活动中感化、关爱、教育孩子,流动的“站”,“多彩”的内容,让孩子的心更“温暖”。
周末服务站“一总、二分、三流动”的建站模式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周末或节假日关爱的空间全覆盖,服务涉及心理、学习、生活、安全等,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教育有效。留守儿童转变明显,一是学习兴趣更浓了,逃课、厌学现象少了;二是学习习惯好转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三是生活自信心增强了,孤独、自卑等心理消除了;四是学生自理能力增强了。五年级的杨华,父母均在外打工,参加了“周末服务站”活动后,心情更加开朗,回家后主动照顾弟弟和生病的婆婆,帮他们洗衣、煮饭,得到周围群众的好评。留守儿童曾海说:“自从在周末参加了活动,生活充实多了,进游戏室现在也戒了”。家长更加支持和理解学校工作,留守儿童监护人刘勇说:“孩子自从周末到服务站参加活动后,成绩上升了,作业中的‘√’也多了,现在回家也爱和我这当爷爷的摆龙门阵,自信心足了,性格变得乐观开朗了”。
“周末服务站”搭建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平台,充实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构建了“家的温馨”,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实践证明,这是加强留守儿童周末教育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周末服务站”的作用
“周末服务站”的建立,搭建了留守儿童活动的平台。在周末或节假日采取就近原则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爱、生活照顾、安全监管,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素质和智力水平。“周末留守儿童服务站”的建立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周末或节假日教育空档的难题。
二、“周末服务站”的建立模式
“一总、二分、三流动”的建站模式,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空间上的全覆盖。即依托乡镇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或学校设备设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周末服务总站’”,依托村小学校舍建起了“周末服务分站”,在不具备条件的村建起了“流动站”,确保每个村留守儿童都能就近集中开展活动,做到了不放弃任何一位留守儿童。
三、“周末服务站”必须作到“六有”
1、有辅导员:动员发动,按照自愿原则,吸纳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退休干部、学校教师、志愿者等组建留守儿童周末服务站人力资源库,按需要配置服务站的辅导人员,根据个人特长安排针对性的服务。
2、有场地:充分利用学校、村办公室、空闲农舍等作为服务场地,让留守儿童就近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活动场所。
3、有设施:整合共享托管家园、村小学的设施设备,包括图书、体育器材、信息技术设备等,对依托村小学开展服务活动的“周末服务站”由镇政府、中心校根据服务人数、活动内容,配备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活动用品等,如篮球、图书、电话等,近两年来,为3个村级“周末服务站”共配备了桌凳127套、图书710本、篮球13个、安装亲情电话6部,为镇“周末服务总站”安装亲情电话25部、亲情电脑4台,设置了亲情沟通区。
4、有制度:制订了《站长职责》、《辅导教师职责》、《活动须知》、《活动场地管理制度》、《“周末服务站”安全管理条例》等8项制度,制度上墙,切合实际,保证了各项服务活动有序、有效实施。
5、有活动: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分组开展安全教育、亲情体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救助、劳动教育等活动。
6、有经费:多渠道筹措“周末服务站”活动经费,确保了各项活动正常运行。
四、“周末服务站”的活动
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了增强周末服务站的吸引力,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教育性,根据心理疏导、生活关爱、学习辅导等服务原则开展了外出参观学习、周末兴趣活动、心理疏导等形式的关爱活动。
各周末服务站根据留守儿童自身实际特点,按照同质(兴趣、爱好、年龄、心理)组建的原则设置了乒乓、绘画、科技、书法等小组,吸引了全镇182名留守儿童的参加,乒乓组儿童球技精湛,训练认真,科技组儿童制作认真、耐心,制作精益求精,书法组儿童挥毫泼墨,彰显书法国粹,绘画组儿童笔下一幅幅画生灵活现,彰显了童真,这些常规的兴趣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周末服务站教师仔细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现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补救,增强学习信心。在特殊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学习参观,如暑假组织了28名留守儿童到重庆科技展览馆参观,感受科技带来的时代变化,组织乒乓组的留守儿童到重庆市乒乓球队观摩学习,现场感受训练氛围,并接受重庆市乒乓球队主教练的培训,乒乓球竞技水平得到提高。每个服务站设置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爱心电话、设立了亲情电脑,有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定期疏导,留守儿童不受限制的使用爱心电话、亲情电脑与远方的父母交流心理、学习、生活,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
“流动站”方式灵活,利用院落、村社办公室组织就近几个院子的留守儿童流动开展书法、绘画、阅读、心理交流等活动,辅导教师与留守儿童亲密接触,在活动中感化、关爱、教育孩子,流动的“站”,“多彩”的内容,让孩子的心更“温暖”。
周末服务站“一总、二分、三流动”的建站模式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周末或节假日关爱的空间全覆盖,服务涉及心理、学习、生活、安全等,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教育有效。留守儿童转变明显,一是学习兴趣更浓了,逃课、厌学现象少了;二是学习习惯好转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三是生活自信心增强了,孤独、自卑等心理消除了;四是学生自理能力增强了。五年级的杨华,父母均在外打工,参加了“周末服务站”活动后,心情更加开朗,回家后主动照顾弟弟和生病的婆婆,帮他们洗衣、煮饭,得到周围群众的好评。留守儿童曾海说:“自从在周末参加了活动,生活充实多了,进游戏室现在也戒了”。家长更加支持和理解学校工作,留守儿童监护人刘勇说:“孩子自从周末到服务站参加活动后,成绩上升了,作业中的‘√’也多了,现在回家也爱和我这当爷爷的摆龙门阵,自信心足了,性格变得乐观开朗了”。
“周末服务站”搭建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平台,充实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构建了“家的温馨”,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实践证明,这是加强留守儿童周末教育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