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历来被认为是一件非常辛苦、非常枯燥的事情,特别是在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大的情况下,我们的识字教学更是困难重重。作为一线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使识字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呢?我认为单靠老师指导和教科书识字,已不能满足学生提早进入阅读的需求,所以在抓好课内识字的同时,切莫忽视课外识字的补充。
一、开发资源,培养识字意识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
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利用自然空间资源,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记得一年级第一次发作业本时,我就趁机提出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了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学生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于是一下课就对着座位表上的姓名认真识记。没几天功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多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2.在环境接触中识字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招手;看电视时,屏幕上的字句不断闪烁……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这样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刺激记忆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强化和巩固。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学生学过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能自己阅读书报了。此时,可提供与学生识字量相当的阅读物,利用每周开设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进行“我会读”展示性阅读活動。这样既巩固了熟字,又学到了生字,达到多识字、早阅读的目的。而在阅读时体会到的识字成就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更能激发他们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的愿望,使识字和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1.“猜字谜”识字
“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引导小朋友自编、互猜字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如:“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还有学生编了“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金”字,学生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另外,身体语言也能帮助记忆字形,我常通过动作演示让小朋友猜字。如,“看”可以演示为把一只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经过编字谜、编儿歌、做动作,学生容易把字记住,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主动识字的过程。
2.穿插游戏,拓展学习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比如开展“我与生字交朋友”活动:
(1)叫朋友“名字”
学生用两种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画出会学、会认的生字,通读课文时强调别叫错朋友的“名字”(读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们读起书,认起字来特别用心。
(2)记朋友“相貌”
认错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既然与生字交朋友了,当然要记住这些朋友的“相貌”(字形),于是学生就想方设法记住生字字形。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一一进入学生的知识仓库,学生对这些生字产生了感情,像老朋友一样待他们,不仅记得住,而且写得准。
(3)看朋友“做事”
一个个生字孤立地看,只不过是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而融入课文这个“大家庭”,就充满生命和活力,其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看朋友“做事”,就是看看生字在“家”中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意思。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地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去挖掘生字的含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将枯燥的复习寓于快乐而又紧张的比赛中,再次让学生将所学词语与相应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识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孤立地教学生识字是不可取的,采用单调机械的方式亦不可取,我们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开发资源,培养识字意识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
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利用自然空间资源,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记得一年级第一次发作业本时,我就趁机提出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了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学生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于是一下课就对着座位表上的姓名认真识记。没几天功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多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2.在环境接触中识字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招手;看电视时,屏幕上的字句不断闪烁……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这样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刺激记忆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强化和巩固。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学生学过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能自己阅读书报了。此时,可提供与学生识字量相当的阅读物,利用每周开设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进行“我会读”展示性阅读活動。这样既巩固了熟字,又学到了生字,达到多识字、早阅读的目的。而在阅读时体会到的识字成就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更能激发他们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的愿望,使识字和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1.“猜字谜”识字
“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引导小朋友自编、互猜字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如:“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还有学生编了“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金”字,学生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另外,身体语言也能帮助记忆字形,我常通过动作演示让小朋友猜字。如,“看”可以演示为把一只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经过编字谜、编儿歌、做动作,学生容易把字记住,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主动识字的过程。
2.穿插游戏,拓展学习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比如开展“我与生字交朋友”活动:
(1)叫朋友“名字”
学生用两种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画出会学、会认的生字,通读课文时强调别叫错朋友的“名字”(读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们读起书,认起字来特别用心。
(2)记朋友“相貌”
认错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既然与生字交朋友了,当然要记住这些朋友的“相貌”(字形),于是学生就想方设法记住生字字形。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一一进入学生的知识仓库,学生对这些生字产生了感情,像老朋友一样待他们,不仅记得住,而且写得准。
(3)看朋友“做事”
一个个生字孤立地看,只不过是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而融入课文这个“大家庭”,就充满生命和活力,其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看朋友“做事”,就是看看生字在“家”中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意思。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地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去挖掘生字的含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将枯燥的复习寓于快乐而又紧张的比赛中,再次让学生将所学词语与相应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识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孤立地教学生识字是不可取的,采用单调机械的方式亦不可取,我们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