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健教授脸上常常洋溢着微笑,让人感到和蔼可亲。我发现,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经常在办公室里笔耕或者读书,这不,我又在办公室里找到了他。说明来意之后,周教授很热情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我们从李敖在北京接受访谈这一话题说起,得知李敖也是北京四中的校友后,周教授甚感惊讶,更由此钩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在北京四中的日子里——不甘平庸,奋发向上
周健教授从小就喜欢文科,但他的数学成绩同样突出。小学毕业,他以语文、算术双百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四中,在那里度过了八年时光(高中毕业适逢文革,延期两年)。那时父母远在湖南,因此少年周健一直住在学校。四中是一所人才荟萃的名校,该校历年考上清华北大的都在百人以上,学生中还有刘少奇、薄一波、贺龙等领导同志的子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少年周健并不自卑,更不甘平庸,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常常是名列前茅,作文更是几乎都取得满分。
周教授说,读书时,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有个性,并且很喜欢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有一次,一个全国的电子仪器仪表新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当他得知展览会将展出当时中国最新自行研制的电子管计算机时,很感兴趣,觉得去看这个展览比坐在教室里听报告收获要大,于是就写了一份报告,还附上展览会的资料,希望学校组织同学们去观看展览。没想到学校没有批准,于是他又召集班上所有同学签名再次提出请求。此事之后,周健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四中更响了。
在文革与下乡的日子里——坚持自学,磨砺意志
上世纪的6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作为中学生的周健,与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与同学们一道到处串联,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慢慢地,他感到这样的生活是会让生命虚耗掉的,因此,他和几位同学自发办起了学习小组,自修大学的课程。他们分工合作,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先自学,爱物理的、爱数学的、爱文学的……然后给大家作辅导,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发愤读书,共同进步。
不久之后,他就到了湖南下乡插队。说起上山下乡这段生活经历,周健教授说:“从大城市到农村生活,作为青年学生尤为艰难。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时经历过的挫折、苦难和绝望,才让如今的我变得不再怕困难。”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那年的高考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在这一年,周健教授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悲喜人生。喜的是,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衡阳地区的状元,数学还考了满分。悲的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名落孙山。随后,他给当时的教育部长写了一封信,也许是这封信的作用,最终他才被衡阳师范学院英语系录取。
大学二年级,通过自学,年轻的周健又考取了湘潭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姜书阁教授。
与周健教授访谈,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青少年的经历对于人的一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其中的经历,包括困境,就像是一笔财富,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小档案
周健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师”等称号。多次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论著,著作有《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攻克汉字难关》《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游戏》等。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旧金山市立大学。
责任编辑 韦 梅
在北京四中的日子里——不甘平庸,奋发向上
周健教授从小就喜欢文科,但他的数学成绩同样突出。小学毕业,他以语文、算术双百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四中,在那里度过了八年时光(高中毕业适逢文革,延期两年)。那时父母远在湖南,因此少年周健一直住在学校。四中是一所人才荟萃的名校,该校历年考上清华北大的都在百人以上,学生中还有刘少奇、薄一波、贺龙等领导同志的子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少年周健并不自卑,更不甘平庸,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常常是名列前茅,作文更是几乎都取得满分。
周教授说,读书时,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有个性,并且很喜欢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有一次,一个全国的电子仪器仪表新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当他得知展览会将展出当时中国最新自行研制的电子管计算机时,很感兴趣,觉得去看这个展览比坐在教室里听报告收获要大,于是就写了一份报告,还附上展览会的资料,希望学校组织同学们去观看展览。没想到学校没有批准,于是他又召集班上所有同学签名再次提出请求。此事之后,周健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四中更响了。
在文革与下乡的日子里——坚持自学,磨砺意志
上世纪的6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作为中学生的周健,与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与同学们一道到处串联,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慢慢地,他感到这样的生活是会让生命虚耗掉的,因此,他和几位同学自发办起了学习小组,自修大学的课程。他们分工合作,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先自学,爱物理的、爱数学的、爱文学的……然后给大家作辅导,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发愤读书,共同进步。
不久之后,他就到了湖南下乡插队。说起上山下乡这段生活经历,周健教授说:“从大城市到农村生活,作为青年学生尤为艰难。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时经历过的挫折、苦难和绝望,才让如今的我变得不再怕困难。”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那年的高考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在这一年,周健教授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悲喜人生。喜的是,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衡阳地区的状元,数学还考了满分。悲的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名落孙山。随后,他给当时的教育部长写了一封信,也许是这封信的作用,最终他才被衡阳师范学院英语系录取。
大学二年级,通过自学,年轻的周健又考取了湘潭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姜书阁教授。
与周健教授访谈,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青少年的经历对于人的一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其中的经历,包括困境,就像是一笔财富,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小档案
周健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师”等称号。多次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论著,著作有《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攻克汉字难关》《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游戏》等。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旧金山市立大学。
责任编辑 韦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