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0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展开、启迪学生思维的核心要素。现从有效利用新教材栏目创设问题情境、教材图片中捕捉信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为探究性教学打下基础。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疑”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一种转化,“疑”也是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所以,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学科的金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1]。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托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来实施的,强调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探究、合作、分析、解释等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展开、启迪学生思维的核心要素,而探究的过程则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即呈现型问题;二是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启发之下所发现的,即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 [2]。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类问题缺一不可,但重点放在第二类问题上的探究。采用探究性学习,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有效利用新教材栏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现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材在设计栏目上为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讨论”“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可以借助它导入新课。如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讨论”板块中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二、从教材图片中捕捉信息,创设问题情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精美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生物现象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中,可通过观察图片,图片中往往隐含了未显内容,不易被学生发现,教师通过引导看图片使学生发现问题,从图片上捕捉新的信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建构起新知识体系。如教师在讲“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图片时,提问:“从这几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往往会各抒己见,讲述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污染现象。通过这些思维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探究学习主张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趣、激疑、激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敏捷性、兴奋性。适当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去,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从而起到自主探究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变成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把问题情境活动化,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活动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中,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通过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运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的动态情境。通过教学媒体把学生带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亲自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较多内容,发展思维能力。这种情况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
  总而言之,问题要问在有“疑”之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空间,才能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起到拓宽思维空间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音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2]梁晓敏.激疑导思,促进智能发展:在新授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初步探讨[J].中国生物教学,2002(1/2):15-16.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逻辑关系  现在分词作状语与过去分词作状语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两者与所修饰的主句的主语的逻辑关系。  1. 现在分词作状语时,现在分词所表示的动作与句子主语之间构成逻辑上的主动关系。  He went out, shutting the door behind him.  他出去后将门随手关上。(伴随状语)  Not knowing what to do, he went to his parent
摘 要:随着体育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情境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在此着重从情境教学可行性、应用技巧、注意事项三方面论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体育课堂;应用    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是每一位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与工作人员的常新话题。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业已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