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显示了它独有的魅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在教学中存在的不太和谐的因素,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充分发挥其最大优势,以期达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显示了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独特魅力。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板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不仅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增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性地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许多问题。
2 巧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极富动态的文字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屏幕前,教师可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样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教师不累。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泛读,耳闻目睹,就像在“游历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自然兴趣盎然。
3 语文教师在合理使用多媒体时要特别注意的
地方
3.1 取之有“道”,正确处理借鸡下蛋与借蛋孵鸡的关系
目前,真正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即便多,自己制作课件又耗时又耗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在课件的制作上,允许借鸡下蛋,但更提倡借蛋孵鸡,教师不能因多媒体的使用而退化,而应让多媒体成为自己起飞的翅膀,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教师进步的过程。
3.2 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
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有多先进、方便、快捷,它都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绝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现在一些教师从上课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电脑的操作者,而把学生全部让位给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和电脑屏幕进行交互学习,人与人交流变成人机交互,虽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可以变得多样,但这是不可取的。“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培养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尤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位于课件,还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恐怕消失殆尽。
所以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一位可感、可亲的教师,而不要一个永不出错的冷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教师是本堂课导演的话,那学生就是演员,课件只是道具而已。导演要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最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件就是能够帮助导演和演员发挥得最好道具罢了,绝不可能代替导演的位置。
3.3 技术关
1)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有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变传授型为引导型、导演型,将舞台艺术的舞美设计、灯光效果、声像艺术导入课堂,组建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和布景。
2)充分考虑学科性质,给多媒体操作提供准确方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她,而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伊人”风采。
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但语文学科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让人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却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牲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盲目前行。
3.4 权之有“衡”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离不开合理的评价,评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显示了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独特魅力。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板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不仅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增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性地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许多问题。
2 巧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极富动态的文字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屏幕前,教师可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样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教师不累。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泛读,耳闻目睹,就像在“游历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自然兴趣盎然。
3 语文教师在合理使用多媒体时要特别注意的
地方
3.1 取之有“道”,正确处理借鸡下蛋与借蛋孵鸡的关系
目前,真正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即便多,自己制作课件又耗时又耗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在课件的制作上,允许借鸡下蛋,但更提倡借蛋孵鸡,教师不能因多媒体的使用而退化,而应让多媒体成为自己起飞的翅膀,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教师进步的过程。
3.2 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
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有多先进、方便、快捷,它都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绝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现在一些教师从上课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电脑的操作者,而把学生全部让位给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和电脑屏幕进行交互学习,人与人交流变成人机交互,虽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可以变得多样,但这是不可取的。“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培养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尤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位于课件,还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恐怕消失殆尽。
所以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一位可感、可亲的教师,而不要一个永不出错的冷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教师是本堂课导演的话,那学生就是演员,课件只是道具而已。导演要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最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件就是能够帮助导演和演员发挥得最好道具罢了,绝不可能代替导演的位置。
3.3 技术关
1)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有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变传授型为引导型、导演型,将舞台艺术的舞美设计、灯光效果、声像艺术导入课堂,组建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和布景。
2)充分考虑学科性质,给多媒体操作提供准确方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她,而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伊人”风采。
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但语文学科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让人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却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牲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盲目前行。
3.4 权之有“衡”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离不开合理的评价,评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