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后备人才的必然要求。关爱未成年人的成长,就要做到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而未成年人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中小学的在校学习期间,中小学的教职员工应该结合目前未成年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去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用针对性的手段、创新的理念去不断提高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时间研究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研究的重要意义
1.实践活动是决定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理论属于课内教育的主要环节,但实践活动也务必得到重视,未成年人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接触到了足够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去结合生活的实际去理解、消化与掌握。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思想认识不会凭空的自动产生、更不会凭空产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一部分认识来源于课内的教育,但这样流于表面的教育形式,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却也需要更为精确的指示与引导,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去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去进行研究。况且书本上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亦来源于实践,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本质上都属于成年人社会实践的经验型总结。因此如果要求未成年人进行掌握,也就必须去亲身经历才能够获得更好的认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理论的学习再到实践再到内化是一个必要的阶段。如果仅仅靠灌输是万万不够的,通过实践的方式让未成年去经历、去体验,引导未成年人将正确的思想理念去内化,才能更好的保证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未成年人在未真正步入社会之间就能够学会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学会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自律加他律,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得到一个质的提高与飞跃。
2.实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人是社会化群居动物,人的行为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高阶的道德关系的反应,无论主动或被动去学习的道德内容,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里说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产或交换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而这其中的伦理观念本质上就是一种人的认知,就是当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可见实践活动需要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但未成年人处在学习阶段,更多的是校内与同学和老师的接触,这样就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为学生创造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环境。只有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才能够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上成年人传递给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但这个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好有坏。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其中发挥缓冲与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去寻找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筛选错误消极的思想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认识以及价值观。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研究的对策
1.制定明确且有针对性的计划
想要更好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明确未成年人当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任务。任务目标的制定,可以从培养学生远大目标、爱国情感的角度入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符合当下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管理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在校期间规范学生行为,可以结合所在学校的特点,制定校内的思想道德培养守则,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熟读甚至背诵。非在校期间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例如: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落实家长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责任制。学校也要定期跟踪反馈、明确校内的责任人,做好年度规划与设计,细化目标到月度、季度,年底进行在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
2.創新理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研究需要较好的执行力,但也需要科学的理念,传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式仍然停留在十几年前,属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错误陈旧理念。因此,必须加快对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与创新,积极拓展新内容、新方法。特别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去进行建设,有突出问题的地方要集合教学资源去研究和教研。针对当地的特点去创新德育课程的体系,校内校外联动,推出更具执行性的考评制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荣辱观,开展各种校内校外的怡情益智的活动。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到社区,既可以丰富课内外生活,也得到了想要的思想道德实践效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各类针对未成年人的活动讲座,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活动宣传主题要新颖且醒目,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假日新视野”。用文明的手段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各种讲座或活动要积极的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青少年的责任教育机制,将责任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研究做到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2016.3.23.
[2]承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EB/OL]. 河北青少年之窗网,http://www.54heb.com.2014-07.
[3]楚雄州团委. 楚雄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EB/OL]. http://www.yisou.com
[4]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 陶行知:创造的教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第十八中学校)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时间研究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研究的重要意义
1.实践活动是决定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理论属于课内教育的主要环节,但实践活动也务必得到重视,未成年人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接触到了足够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去结合生活的实际去理解、消化与掌握。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思想认识不会凭空的自动产生、更不会凭空产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一部分认识来源于课内的教育,但这样流于表面的教育形式,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却也需要更为精确的指示与引导,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去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去进行研究。况且书本上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亦来源于实践,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本质上都属于成年人社会实践的经验型总结。因此如果要求未成年人进行掌握,也就必须去亲身经历才能够获得更好的认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理论的学习再到实践再到内化是一个必要的阶段。如果仅仅靠灌输是万万不够的,通过实践的方式让未成年去经历、去体验,引导未成年人将正确的思想理念去内化,才能更好的保证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未成年人在未真正步入社会之间就能够学会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学会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自律加他律,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得到一个质的提高与飞跃。
2.实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人是社会化群居动物,人的行为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高阶的道德关系的反应,无论主动或被动去学习的道德内容,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里说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产或交换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而这其中的伦理观念本质上就是一种人的认知,就是当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可见实践活动需要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但未成年人处在学习阶段,更多的是校内与同学和老师的接触,这样就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为学生创造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环境。只有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才能够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上成年人传递给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但这个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好有坏。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其中发挥缓冲与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去寻找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筛选错误消极的思想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认识以及价值观。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研究的对策
1.制定明确且有针对性的计划
想要更好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明确未成年人当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任务。任务目标的制定,可以从培养学生远大目标、爱国情感的角度入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符合当下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管理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在校期间规范学生行为,可以结合所在学校的特点,制定校内的思想道德培养守则,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熟读甚至背诵。非在校期间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例如: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落实家长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责任制。学校也要定期跟踪反馈、明确校内的责任人,做好年度规划与设计,细化目标到月度、季度,年底进行在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
2.創新理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研究需要较好的执行力,但也需要科学的理念,传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式仍然停留在十几年前,属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错误陈旧理念。因此,必须加快对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与创新,积极拓展新内容、新方法。特别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去进行建设,有突出问题的地方要集合教学资源去研究和教研。针对当地的特点去创新德育课程的体系,校内校外联动,推出更具执行性的考评制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荣辱观,开展各种校内校外的怡情益智的活动。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到社区,既可以丰富课内外生活,也得到了想要的思想道德实践效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各类针对未成年人的活动讲座,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活动宣传主题要新颖且醒目,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假日新视野”。用文明的手段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各种讲座或活动要积极的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青少年的责任教育机制,将责任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研究做到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2016.3.23.
[2]承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EB/OL]. 河北青少年之窗网,http://www.54heb.com.2014-07.
[3]楚雄州团委. 楚雄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EB/OL]. http://www.yisou.com
[4]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 陶行知:创造的教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第十八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