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董洁、何润东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再一次将梁祝生死恋情搬上屏幕,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惊喜。剧作一方面把恋情始终置于自然唯美画面之中,渲染和彰显梁祝二人爱的至纯至高境界,另一方面又增设几组男女情感纠葛和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与梁祝坚不可摧的真情对比中诠释了现代人对爱的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唯美 迷失 真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梁祝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甚至不同民族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化装求学——草亭结拜——三载同窗——十八里别——楼台相会——忧郁而亡——哭灵殉情。二人同窗三载,情深似海。梁山伯求婚未果悒郁而终,祝英台翩然入坟,结束自己貌美如花的青春。二人共同弹奏了一曲惊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生死恋曲。经典的传说在20世纪台湾、香港、大陆都曾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深受观众的亲睐。2007年董洁、何润东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再一次将梁祝生死恋情搬上屏幕,爱情的花朵并不因穿越时空而黯然褪色,依然如约盛放,多了几分别致的美丽。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文背景影响下,由单一趋向复合,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审美观念进行整理、改造,使这个故事情节不断繁富、思想内容也不断复杂化,表现形式亦不断丰富多采,极为充分地体现了民间故事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和内涵的多重性的典型特征。”作在保持基本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又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创新,给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国古典传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代人的价值指向。
一、唯美画面凸现浪漫恋曲
梁祝故事是在魏晋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对当时变幻莫测的政治形势和无法主宰的生命个体,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没有名利世俗纷争的山川自然,从而暂时摆脱心理的困境。在这特定历史下崇尚自然成为一时风气。董洁、何润东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紧扣历史背景将梁祝二人的生死恋情置于纯净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给观众展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唯美画面。青山绿水间充盈着他们诚挚的爱恋:花红柳绿旁飘荡着他们决绝的誓言。梁祝相识在一艘荡漾江中的木船上,碧波如镜,青山如黛,轻风拂面,二人伫立船头自由畅谈。相知在风景如画的尼山书院:三面环山,树木葱郁,山泉潺潺流淌,亭台楼榭错落有致矗立其中。二人在这清雅之所白天同处一桌,晚则同处一榻。爱慕的情丝在祝英台心中潜滋默长;而梁山伯也对“祝贤弟”情深义重。清幽自然的风景更能显示二人情感的纯净,就如同这山清水秀的景致一样。
剧作把梁祝生死恋情置于画面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为了追求一种与纯净自然的完美融合,细微到演员的服饰都精心营构。比如董洁扮演祝英台时着装色彩主要是白、淡蓝、粉红、浅黄等。通过这清新淡雅的色调,祝英台贤淑温宛、超凡脱俗的大家闺秀的形象鲜明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比如:一个雨雾蒙蒙的早晨,祝英台着一袭淡蓝色的纱裙,长而飘逸的头发在微风中被轻轻吹拂,撑着一把绘有一枝花的纸伞,伫立在江边,等待飘来的红色纸船,那是梁山伯娶她的信号。娴静而婉约的江南女子所独有的神韵在这诗意化的画面中完全呈现,祝英台的相思如无声的细雨融注其中。
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淡雅着装达到完美的和谐,给观众带来视觉上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同时为了更能淋漓尽致地凸现梁祝浪漫挚情,剧中巧妙地安排一些对其身份、性格、命运起映带、点缀、隐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丰富的内涵像是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某种程度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用这种含蓄的意象、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人物命运的遭际和深沉的情感指向,向观众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添梁祝爱恋的浪漫情调。桃花的镜头在屏幕上多次出现,成为贯穿他们情感发展的一条红线。在特意营构了一幅副唯美清新画面同时,也赋予诗化意象深刻的内涵,引人无限遐思。
桃花,《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娇羞容颜,留给作者偶然一次邂逅永恒且瞬间的美丽。桃花不仅是容貌美的象征,而且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给我们所构建落英缤纷、花落流水的世外仙境,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在与世隔绝的仙境里,人们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新版梁祝中桃花意象也成了不同时期理想情感的象喻。在尼山书院的亭子旁他们二人亲自栽种的桃花来自陶渊明所居之所一“桃花源”。二人曾多次在粉色桃花盛放的时节,背靠背相依坐在桃花丛中享受温和的阳光。如果说此刻书院桃林对于梁山伯来说是“兄弟”俩情意深厚的一个见证。而在当梁山伯已经知道英台是女儿身,河堤桃林则显示出二人共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梁山伯计划在筑好的河堤上全部种满桃花,那时他们或许已经终身相守了。但最终祝英台却要嫁给马文才,梁山伯在爱恨交加中病情加重,血溅桃花。直到梁山伯断气之时仍然是靠在一株河堤桃花树旁。桃花美丽依旧而人却已亡的结局令人黯然神伤!
剧尾梁祝双双化蝶经典情节依然保存,而桃花增添了结局的唯美与浪漫:祝英台飘然跃入了裂开的梁山伯坟茔,而后裂口合上之时,坟墓周围桃花突然朵朵盛放,他们“生不同衾,死同穴”的誓言以殉情的方式得以实现。把坟茔衬托异常美丽的粉色桃花与梁祝幸福的爱情在这一刻得以重合。所以,剧作在遵循原有故事情节基础之上,巧妙地选取诗意化的优美意象不仅让观众在唯美且浪漫的情景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同时也渲染了梁祝爱情悲剧的一丝凄美。
此剧从自然环境选择到演员的服饰搭配,到诗化意象于情节之中的巧妙融注,力求把梁祝恋情置于和谐统一洗脱纤尘纯净自然唯美画面之中,“随着全景性整体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连观赏的时间和愉悦也更持久。”
二、痴男怨女比衬诠释婚恋内涵
由于梁祝二人之间故事本身已经引人入胜、魅力无穷,所以说侧重焦聚男女主角的唯美画面和诗化意象的执着追求是剧作在把握真爱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从外在形式上渲染并升华梁祝二人至真至纯的爱,让观众获得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且能感受到自然天地之间的优美景致与他们生死恋情都高度契合而到达一种情与景的唯美状态。这可谓新版《梁祝》新颖之处之一。另外,新剧在保持经典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又在内容的层面增设几组男女情感纠葛,从而与梁祝至死不渝的挚情对比中让人们深味爱的真谛。黄良玉、谷心莲、马文才、苏安等在爱恨情愁的漩涡中迷失自我,以致危害他人,通过塑造这些反面人物从而多角度地诠释了现代人对真爱的理解与思考。所 以,剧作对内容深度的纵向挖掘无疑又给观众带来别样的精彩。
纵观古代爱情戏曲小说便会发现作品中主要矛盾由于婚恋自由选择的个人与社会世俗的禁锢之墙进行强烈碰撞。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至《红楼梦》中痴情的男女必须面对封建礼教所构筑的牢固堡垒,或成功或失败,而个体本身对情感是绝对的忠诚而执着。但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可以充分享受情感自主选择的快乐,谈情说爱主要成了个人的事,情感的焦点主要成了男女内部之间的矛盾,与世俗礼教的直接冲突随之淡化。自择佳偶权利也会给人带来新的麻烦,因为有人在恋爱中迷失了是非自我判断能力。而新版《梁祝》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塑造了一个身着古装而颇有点有现代自由恋爱味道的女子——黄良玉的形象,她是祝英台的哥哥祝英齐一生所痴爱的女性。她本是千金小姐,在与祝英齐成婚之夜而逃婚,与另一个自己中意的男子秦京生私奔了。如果说这一举动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法则最直接的背叛与挑衅,这份勇气的确令人惊叹!但剧情并没有强加在她身上过多的社会阻力,她私奔成功了。剧中没有被抓回而有可能受到族规的严厉惩罚以至于沉塘而亡的情节。但是,令人震撼的是剧作再次展现黄良玉美丽的倩影时,她已经是妓院的花魁娘子。是什么使得大家闺秀心甘情愿成为一名烟花女子?原来是她自己的“精明”抉择:为了穷困的意中人秦京生能读书,选择一条惊世骇俗的赚钱捷径——坠入风尘,出卖自己唯一的诱人资本——肉体。祝英台与黄良玉一样都有超常的付出:一个是如花的生命,一个是纯净的身体。梁山伯因她忧郁病亡,祝英台面对如此痴情且自己深爱的男子又怎能不愿舍弃生命呢。二人的爱已经越过生死考验,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契合。但黄良玉用饱受屈辱之身换来的只有秦京生寒心的讥讽和虚伪的情意。黄良玉因爱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理智的判断。灵与肉的巨大落差只能换来黄良玉悔恨的眼泪,或者这就是冲动的惩罚。她的经历是否给我们现代女性提供了一个惨痛教训,从而引入遐思呢?爱情抉择需要多一份理智与清醒,爱情之花需要双方精心呵护。
如果说黄良玉是因错误的选择而悔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但她并没有想过多伤害痴念自己的男人——祝英齐,也没有想报复对自己薄情寡义秦京生,因为她心是善良的。但谷心莲是在情爱主动追求中由爱而生恨,最后成为迷失本性、心理变态而杀人型的人物。她因爱而丧失理智,从而给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害。谷心莲本是打鱼女,与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她喜欢知书达理的梁山伯,喜欢家境贫困但仍属于士族的梁山伯,而不喜欢目不识丁但却深爱她的书院厨子——苏安。她不顾一切的追求梁山伯,但梁山伯心中始终唯有知己祝英台。于是谷心莲开始憎恨祝英台及与之有亲密关系的人。她利用苏安准备洗劫祝家庄;又利用武艺超群的祝英齐对她的信任把他引到巷道而中埋伏。最终,祝英齐因伤事过重而死。她又疯狂到把装入袋里的祝英台扔到滚滚的江水中,尽管祝英台曾经还是她的救命恩人。仇恨吞噬了原本善良的心,她迷失了本性,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恶毒的女人。而祝英台面对因自己幸福抉择而危及家族利益和亲人的生命时,她却宁愿委屈自己。最后以在出嫁之路殉情的方式来保全亲人,同时也可实现与梁山伯生死相随的誓言。谷心莲偏执的恨以变态的方式来戕害他人得以发泄:而祝英台却为了保全家人和梁山伯的爱而牺牲自己。
黄良玉因秦京生而牺牲洁白之躯是令人遗憾的,一个至高爱情的追求者与一个庸俗卑微世利小人是不合拍的;谷心莲因梁山伯而杀了人是令人可悲的,一厢情愿的爱情最终是以眼泪收场的,“情感的共鸣是爱情必不可少的。没有共鸣也就不会有亲切的感受,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结束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无论唯美景致淋漓尽致地彰显,还是爱恨情仇泥沼中迷失理智而疯狂,怎一个“情”字了得!或许在浮华的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爱情婚姻城墙感觉有些许的脆弱,新版《梁祝》上演再次宣告:真爱永恒。伴随小提琴协奏《梁祝》那美妙动听的旋律,我仿佛看见梁祝化为彩蝶成双在缤纷花丛翩翩起舞。花开花谢,馨香永存:余音绕梁,永不消歇。
[关键词]唯美 迷失 真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梁祝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甚至不同民族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化装求学——草亭结拜——三载同窗——十八里别——楼台相会——忧郁而亡——哭灵殉情。二人同窗三载,情深似海。梁山伯求婚未果悒郁而终,祝英台翩然入坟,结束自己貌美如花的青春。二人共同弹奏了一曲惊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生死恋曲。经典的传说在20世纪台湾、香港、大陆都曾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深受观众的亲睐。2007年董洁、何润东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再一次将梁祝生死恋情搬上屏幕,爱情的花朵并不因穿越时空而黯然褪色,依然如约盛放,多了几分别致的美丽。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文背景影响下,由单一趋向复合,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审美观念进行整理、改造,使这个故事情节不断繁富、思想内容也不断复杂化,表现形式亦不断丰富多采,极为充分地体现了民间故事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和内涵的多重性的典型特征。”作在保持基本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又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创新,给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国古典传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代人的价值指向。
一、唯美画面凸现浪漫恋曲
梁祝故事是在魏晋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对当时变幻莫测的政治形势和无法主宰的生命个体,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没有名利世俗纷争的山川自然,从而暂时摆脱心理的困境。在这特定历史下崇尚自然成为一时风气。董洁、何润东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紧扣历史背景将梁祝二人的生死恋情置于纯净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给观众展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唯美画面。青山绿水间充盈着他们诚挚的爱恋:花红柳绿旁飘荡着他们决绝的誓言。梁祝相识在一艘荡漾江中的木船上,碧波如镜,青山如黛,轻风拂面,二人伫立船头自由畅谈。相知在风景如画的尼山书院:三面环山,树木葱郁,山泉潺潺流淌,亭台楼榭错落有致矗立其中。二人在这清雅之所白天同处一桌,晚则同处一榻。爱慕的情丝在祝英台心中潜滋默长;而梁山伯也对“祝贤弟”情深义重。清幽自然的风景更能显示二人情感的纯净,就如同这山清水秀的景致一样。
剧作把梁祝生死恋情置于画面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为了追求一种与纯净自然的完美融合,细微到演员的服饰都精心营构。比如董洁扮演祝英台时着装色彩主要是白、淡蓝、粉红、浅黄等。通过这清新淡雅的色调,祝英台贤淑温宛、超凡脱俗的大家闺秀的形象鲜明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比如:一个雨雾蒙蒙的早晨,祝英台着一袭淡蓝色的纱裙,长而飘逸的头发在微风中被轻轻吹拂,撑着一把绘有一枝花的纸伞,伫立在江边,等待飘来的红色纸船,那是梁山伯娶她的信号。娴静而婉约的江南女子所独有的神韵在这诗意化的画面中完全呈现,祝英台的相思如无声的细雨融注其中。
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淡雅着装达到完美的和谐,给观众带来视觉上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同时为了更能淋漓尽致地凸现梁祝浪漫挚情,剧中巧妙地安排一些对其身份、性格、命运起映带、点缀、隐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丰富的内涵像是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某种程度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用这种含蓄的意象、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人物命运的遭际和深沉的情感指向,向观众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添梁祝爱恋的浪漫情调。桃花的镜头在屏幕上多次出现,成为贯穿他们情感发展的一条红线。在特意营构了一幅副唯美清新画面同时,也赋予诗化意象深刻的内涵,引人无限遐思。
桃花,《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娇羞容颜,留给作者偶然一次邂逅永恒且瞬间的美丽。桃花不仅是容貌美的象征,而且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给我们所构建落英缤纷、花落流水的世外仙境,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在与世隔绝的仙境里,人们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新版梁祝中桃花意象也成了不同时期理想情感的象喻。在尼山书院的亭子旁他们二人亲自栽种的桃花来自陶渊明所居之所一“桃花源”。二人曾多次在粉色桃花盛放的时节,背靠背相依坐在桃花丛中享受温和的阳光。如果说此刻书院桃林对于梁山伯来说是“兄弟”俩情意深厚的一个见证。而在当梁山伯已经知道英台是女儿身,河堤桃林则显示出二人共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梁山伯计划在筑好的河堤上全部种满桃花,那时他们或许已经终身相守了。但最终祝英台却要嫁给马文才,梁山伯在爱恨交加中病情加重,血溅桃花。直到梁山伯断气之时仍然是靠在一株河堤桃花树旁。桃花美丽依旧而人却已亡的结局令人黯然神伤!
剧尾梁祝双双化蝶经典情节依然保存,而桃花增添了结局的唯美与浪漫:祝英台飘然跃入了裂开的梁山伯坟茔,而后裂口合上之时,坟墓周围桃花突然朵朵盛放,他们“生不同衾,死同穴”的誓言以殉情的方式得以实现。把坟茔衬托异常美丽的粉色桃花与梁祝幸福的爱情在这一刻得以重合。所以,剧作在遵循原有故事情节基础之上,巧妙地选取诗意化的优美意象不仅让观众在唯美且浪漫的情景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同时也渲染了梁祝爱情悲剧的一丝凄美。
此剧从自然环境选择到演员的服饰搭配,到诗化意象于情节之中的巧妙融注,力求把梁祝恋情置于和谐统一洗脱纤尘纯净自然唯美画面之中,“随着全景性整体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连观赏的时间和愉悦也更持久。”
二、痴男怨女比衬诠释婚恋内涵
由于梁祝二人之间故事本身已经引人入胜、魅力无穷,所以说侧重焦聚男女主角的唯美画面和诗化意象的执着追求是剧作在把握真爱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从外在形式上渲染并升华梁祝二人至真至纯的爱,让观众获得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且能感受到自然天地之间的优美景致与他们生死恋情都高度契合而到达一种情与景的唯美状态。这可谓新版《梁祝》新颖之处之一。另外,新剧在保持经典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又在内容的层面增设几组男女情感纠葛,从而与梁祝至死不渝的挚情对比中让人们深味爱的真谛。黄良玉、谷心莲、马文才、苏安等在爱恨情愁的漩涡中迷失自我,以致危害他人,通过塑造这些反面人物从而多角度地诠释了现代人对真爱的理解与思考。所 以,剧作对内容深度的纵向挖掘无疑又给观众带来别样的精彩。
纵观古代爱情戏曲小说便会发现作品中主要矛盾由于婚恋自由选择的个人与社会世俗的禁锢之墙进行强烈碰撞。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至《红楼梦》中痴情的男女必须面对封建礼教所构筑的牢固堡垒,或成功或失败,而个体本身对情感是绝对的忠诚而执着。但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可以充分享受情感自主选择的快乐,谈情说爱主要成了个人的事,情感的焦点主要成了男女内部之间的矛盾,与世俗礼教的直接冲突随之淡化。自择佳偶权利也会给人带来新的麻烦,因为有人在恋爱中迷失了是非自我判断能力。而新版《梁祝》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塑造了一个身着古装而颇有点有现代自由恋爱味道的女子——黄良玉的形象,她是祝英台的哥哥祝英齐一生所痴爱的女性。她本是千金小姐,在与祝英齐成婚之夜而逃婚,与另一个自己中意的男子秦京生私奔了。如果说这一举动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法则最直接的背叛与挑衅,这份勇气的确令人惊叹!但剧情并没有强加在她身上过多的社会阻力,她私奔成功了。剧中没有被抓回而有可能受到族规的严厉惩罚以至于沉塘而亡的情节。但是,令人震撼的是剧作再次展现黄良玉美丽的倩影时,她已经是妓院的花魁娘子。是什么使得大家闺秀心甘情愿成为一名烟花女子?原来是她自己的“精明”抉择:为了穷困的意中人秦京生能读书,选择一条惊世骇俗的赚钱捷径——坠入风尘,出卖自己唯一的诱人资本——肉体。祝英台与黄良玉一样都有超常的付出:一个是如花的生命,一个是纯净的身体。梁山伯因她忧郁病亡,祝英台面对如此痴情且自己深爱的男子又怎能不愿舍弃生命呢。二人的爱已经越过生死考验,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契合。但黄良玉用饱受屈辱之身换来的只有秦京生寒心的讥讽和虚伪的情意。黄良玉因爱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理智的判断。灵与肉的巨大落差只能换来黄良玉悔恨的眼泪,或者这就是冲动的惩罚。她的经历是否给我们现代女性提供了一个惨痛教训,从而引入遐思呢?爱情抉择需要多一份理智与清醒,爱情之花需要双方精心呵护。
如果说黄良玉是因错误的选择而悔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但她并没有想过多伤害痴念自己的男人——祝英齐,也没有想报复对自己薄情寡义秦京生,因为她心是善良的。但谷心莲是在情爱主动追求中由爱而生恨,最后成为迷失本性、心理变态而杀人型的人物。她因爱而丧失理智,从而给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害。谷心莲本是打鱼女,与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她喜欢知书达理的梁山伯,喜欢家境贫困但仍属于士族的梁山伯,而不喜欢目不识丁但却深爱她的书院厨子——苏安。她不顾一切的追求梁山伯,但梁山伯心中始终唯有知己祝英台。于是谷心莲开始憎恨祝英台及与之有亲密关系的人。她利用苏安准备洗劫祝家庄;又利用武艺超群的祝英齐对她的信任把他引到巷道而中埋伏。最终,祝英齐因伤事过重而死。她又疯狂到把装入袋里的祝英台扔到滚滚的江水中,尽管祝英台曾经还是她的救命恩人。仇恨吞噬了原本善良的心,她迷失了本性,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恶毒的女人。而祝英台面对因自己幸福抉择而危及家族利益和亲人的生命时,她却宁愿委屈自己。最后以在出嫁之路殉情的方式来保全亲人,同时也可实现与梁山伯生死相随的誓言。谷心莲偏执的恨以变态的方式来戕害他人得以发泄:而祝英台却为了保全家人和梁山伯的爱而牺牲自己。
黄良玉因秦京生而牺牲洁白之躯是令人遗憾的,一个至高爱情的追求者与一个庸俗卑微世利小人是不合拍的;谷心莲因梁山伯而杀了人是令人可悲的,一厢情愿的爱情最终是以眼泪收场的,“情感的共鸣是爱情必不可少的。没有共鸣也就不会有亲切的感受,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结束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无论唯美景致淋漓尽致地彰显,还是爱恨情仇泥沼中迷失理智而疯狂,怎一个“情”字了得!或许在浮华的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爱情婚姻城墙感觉有些许的脆弱,新版《梁祝》上演再次宣告:真爱永恒。伴随小提琴协奏《梁祝》那美妙动听的旋律,我仿佛看见梁祝化为彩蝶成双在缤纷花丛翩翩起舞。花开花谢,馨香永存:余音绕梁,永不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