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数学创新教育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中数学教育正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思想,本文就以曲线方程为例,浅谈一下在高中的教学当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一、创新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如果能够恰当的利用一些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就在“曲线方程”这个课堂当中,引入了一个和学生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绕着太阳做一个周期性的运动,那么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呢?又应当怎么描述这一运动轨迹呢?”将这个问题作为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笔者利用模板,演示了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迹,学生在具体的演示当中,目睹了地球绕着太阳所运行的曲线轨迹,让学生第一次产生了认知冲突,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示学生一个点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运行就可以获得一个曲线轨迹,而点在轨迹当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的本质就是x,y两个坐标之间的约束关系.在学生对于所学问题感兴趣之时,继续创设认知冲突:“我们从刚才的例子当中已经知道,点的变化可以形成曲线轨迹,那么坐标的变化过程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借此提出了我们所需要进行研究“曲线和方程”这个课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创设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又提出了所需要的课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要学会使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如何利用定义或者待定系数法来求解曲线方程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面,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在解答出这个问题之后,要学会进行反思,解决这个题的创新之处就是要先找到动点M所满足的条件,对于两个圆相切的问题,要考虑的就是圆心距和半径的关系,当判断出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的哪一支,并且求出了a,b,之后,就可以直接写出了标准方程.
  然后进行举一反三,笔者又随即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已知线段AB=4,动圆O,和线段AB相切与C,并且AC-BC=22,过点A,B,分别作出圆O的切线,两个切线相交于P,并且P,O都在AB的同侧,作出适当的坐标系,当O点的位置变化时,求动点P的轨迹E的方程.
  三、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除了学会举一反三之外,还要学会总结,在学习曲线方程的时候,求解曲线轨迹方程是一个最常见的解题类型,笔者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首先为学生引入的方法就是:直接法,如果动点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如果直接表示出x,y的等式,就可以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就是直接法.
  总之,要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意识.要让学生自己整理,归纳,总结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且要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于曲线方程的知识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要以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目的,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报告,张老师,陈恩宇又把熊丽萍打哭了!”下了中自习,班长戴艺文和不停哭泣的副班长熊丽萍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汇报陈思宇又一次欺负熊丽萍的事情。我安慰了熊丽萍几句,拿餐巾纸为熊丽萍擦去眼泪,告诉她待会我问明情况后一定会及时处理的,让她们先回教室。  看着熊丽萍和戴艺文的背影,我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陈思宇找来,问明情况后,批评他,但想起前几天看了一位名师的文章,写到班主任的工作要有艺术性,不可以简单粗
《嘉祐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的经典之一,立于太学,是用来正定经典、为学子树立典范的石质教科书,共刊刻儒家经典九部。《嘉祐石经》首开《孟子》超子入经先例,其对中国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因此,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主体感受、体验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实现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合作探究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老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