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家庭长大的孩子
这一天是摄影师马良的生日,在广州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里,他背着一对白色翅膀,在来宾中间来来回回地走:签名、讲解,或者和朋友打招呼,他成了最忙的人。这一天也是他的十年艺术个人展的开幕日,浮图网策划的展览,援引了马良艺术作品里最常见的意象“鸟人”,名字就叫《这个鸟人》。
他是上海男人马良,而不是在神话里那个画什么就能变出什么的马良。按照他父亲的说法,原本原计划生7个小孩,按照音符123音阶的发音叫“哆瑞咪”,2即为“两”,故谐音为马良,适巧有本儿童画册名为《神笔马良》,于是马良上学后觉得自己就是神笔马良,果然爱好起画画来。不过,马父不愿意丢掉以音阶为儿女起名的初衷,于是仍旧按照音阶休止符“0”(零蛋)的谐音,给马良取小名叫“丹丹”。
这个颇有创意的父亲马科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的主创人员,他的作品是老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马良的母亲童正维,则因《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一角而为观众所熟知。这层关系也就决定了为什么马良的作品里有那么多浓厚的喜剧色彩。在他小的时候,每次都在舞台的幕后等父母时睡着,而父母则在前台为戏剧事业忙碌。
后来,他去了上海电视台的少年儿童演播组,每一年,全上海只有30个幸运儿能够进入这个团体,马伊琍、陆毅还有黄圣依都曾在这接受过当演艺人员的启蒙。而因为所有考官都是从小就认识的叔叔阿姨,马良不费吹灰之力张开口就来平时所见所听,顺顺当当进入其中。
父母眼中爱画画的马良,并没有神笔。他12岁被校长推荐到上海华山美校,成为这里最后一届初中美术生。到1995年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他接受了11年专业美术教育。
毕业后,有人找到马良,邀请他进入广告界,当时广告专业还比较小众化,为了说服马良,对方告诉他,拍广告和拍电影差不多。
从创意总监到摄影师
那一段时间,马良是上海广告界著名的创意总监,据说不仅因为作品的出彩,也因为最能发脾气,直到现在,在魁梧的外表之外,他依然保留着凌厉的眼神,尽管彬彬有礼,却不乏不怒自威的气场。
那年他32岁,富足的生活并没有填补心里的一些空白,他突然觉得创意代表不了天马行空的创作欲望。马良决定退出广告公司,给自己3年的时间,租一间小工作室开始试着当个艺术家。
和本刊记者谈起创作往事时,他说那时自己的画室只有12平方米,他常常在里面一待就是三四个月不出门。有次买了个大画框,要放进画室时才发现,怎么也进不了门。
2004年,他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当时就有人认为,说马良的创作风格也许更适合商业摄影。马良没觉得自己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圈子也没有收留他的意思:于是马良开始用Maleonn的ID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舞台上的成长经历和对电影的热爱让艺术家马良总能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场景中幻化出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如实回馈到了他的作品里。Maleonn一举成名,但现实世界里却是没有一家画廊找上门来,就在积蓄殆尽,马良准备重回广告业时,一次成功的个展扭转了局面:到2007年的时候,马良已经把画展开到了多伦多。换而言之,只用了3年,他就成功拓展了自己的艺术王国的版图。
2012年马良在路上,完成了至今为止他最大的一个项目:移动照相馆。这一年,马良一行7个人,开着一辆6米长的大货车,一辆面包车,带着150多套衣服,道具、灯具,许多假花,一个用红布包起来的大框子上路了。9个月后,他带着超过1500张照片和故事回到上海。
他在广州拍摄时选择的地点是花都区偏远的郊外,记者的一位朋友也有幸在古老的巴士里,在她上传到网络的照片里,透过马良的镜头,那些旧的、老的事物呈现出温情、朴素的感觉。——尽管在开拍的第一天,马良货车的柴油就被偷光了。
2013年8月,当马良重回广州,向人们说起他如何为被拍摄者完成一个个故事般的场景时,他似乎忘记了,这一段路上的风景,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鸟人”的寓意
沪上的青年评论家刘化童曾经按照惯用的断代分类法来解析马良,说他生于文革末期显得颇为尴尬,较之文革一代则太年轻,较之改革一代则嫌老。1979年前的样板文艺、80年代的文化精英主义、90年代的商业文化和零年代的果冻时代,诸多元素他似乎又都沾边。他出于两个时代难以无缝对接的裂缝之处,让他不必专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罕见的个例。
这个生于文革末期的艺术家习惯自嘲自讽,尽管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观念摄影艺术家之一。马良有一句著名语录:“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与这句话相似,他经常在作品中置入许多自讽自喻的形象,比如按自己的脸倒模的硅胶面具,被困的小丑、受伤的男孩……而最多出现的则是带翅膀的人,通常被戏称为“鸟人”。
对于飞翔的热爱,马良有些像宫崎骏:譬如《禁忌之书》中立在跷跷板一端顶着华丽的锦雉羽毛却无法起飞的飞行员,《乡愁》中坠落在荒原上的身着海魂衫的受伤的鸟人,《邮差》中企图张开降落伞从楼顶跃出的邮递员,甚至是《时光旅行与情书》中被激光线条万箭穿心的鸽子,马良一直在刻画着一个意欲高飞却屡战屡败的飞行者……
不得不提的是,他在这次个展上创作出了一个“走钢丝的胖鸟人”的雕塑:这个顶着长嘴鸟头的“鸟人”,突着啤酒肚的虚胖身躯,背上长着一对失衡的小翅膀,穿着条纹小丑裤,手握平衡棒,颤颤巍巍地走在一根钢索上,而钢索的另一头则延伸自云朵之中。
马良说,这个胖鸟人就是他,甚至是这一整代人的真实写照:生于文革后期或者后文革时期,长于物质和精神从贫乏到日渐丰盛的改革开放初期,成熟于乱象丛生压力山大的当下中国,仅存的一点点理想主义就像那对小翅膀,却被一身因长期受垃圾食物催肥的赘肉拖累,想飞又飞不起来,还到处碰撞得头破血流,随时像小丑在云端走钢丝一样命若悬丝。
回顾马良近十年来的各种摄影、绘画、装置设计甚至文字创作,“鸟人”的寓意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母题。它让人想起艾伦·帕克的《鸟人》或者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那些电影里面,都有追求自由却被残酷的现实所羁绊的“鸟人”和“无脚鸟”,因看似不成立的理想而遭受嘲笑、孤立、边缘化。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说:“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成为记忆。”
也许,在马良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游戏和惊艳,更是福柯所指这种“疯癫”,一如马良那句被广为传诵的名言:“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是的,闪闪发光也是马良喜欢的一个词。
附录:
马良艺术创作历年获得的奖项:
2009 在奥地利获得第八届Trierenberg超级摄影巡回赛(奥赛)杰出作品金奖/中国题材金奖 2个奖项。
2008 英国伦敦第四届Spider国际黑白摄影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以及艺术摄影大奖2个最高奖项。
2007 上海艺术博览会,评论家提名青年艺术家金奖
2006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获得IDAA(国际数码艺术奖)
2006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提名
这一天是摄影师马良的生日,在广州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里,他背着一对白色翅膀,在来宾中间来来回回地走:签名、讲解,或者和朋友打招呼,他成了最忙的人。这一天也是他的十年艺术个人展的开幕日,浮图网策划的展览,援引了马良艺术作品里最常见的意象“鸟人”,名字就叫《这个鸟人》。
他是上海男人马良,而不是在神话里那个画什么就能变出什么的马良。按照他父亲的说法,原本原计划生7个小孩,按照音符123音阶的发音叫“哆瑞咪”,2即为“两”,故谐音为马良,适巧有本儿童画册名为《神笔马良》,于是马良上学后觉得自己就是神笔马良,果然爱好起画画来。不过,马父不愿意丢掉以音阶为儿女起名的初衷,于是仍旧按照音阶休止符“0”(零蛋)的谐音,给马良取小名叫“丹丹”。
这个颇有创意的父亲马科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的主创人员,他的作品是老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马良的母亲童正维,则因《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一角而为观众所熟知。这层关系也就决定了为什么马良的作品里有那么多浓厚的喜剧色彩。在他小的时候,每次都在舞台的幕后等父母时睡着,而父母则在前台为戏剧事业忙碌。
后来,他去了上海电视台的少年儿童演播组,每一年,全上海只有30个幸运儿能够进入这个团体,马伊琍、陆毅还有黄圣依都曾在这接受过当演艺人员的启蒙。而因为所有考官都是从小就认识的叔叔阿姨,马良不费吹灰之力张开口就来平时所见所听,顺顺当当进入其中。
父母眼中爱画画的马良,并没有神笔。他12岁被校长推荐到上海华山美校,成为这里最后一届初中美术生。到1995年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他接受了11年专业美术教育。
毕业后,有人找到马良,邀请他进入广告界,当时广告专业还比较小众化,为了说服马良,对方告诉他,拍广告和拍电影差不多。
从创意总监到摄影师
那一段时间,马良是上海广告界著名的创意总监,据说不仅因为作品的出彩,也因为最能发脾气,直到现在,在魁梧的外表之外,他依然保留着凌厉的眼神,尽管彬彬有礼,却不乏不怒自威的气场。
那年他32岁,富足的生活并没有填补心里的一些空白,他突然觉得创意代表不了天马行空的创作欲望。马良决定退出广告公司,给自己3年的时间,租一间小工作室开始试着当个艺术家。
和本刊记者谈起创作往事时,他说那时自己的画室只有12平方米,他常常在里面一待就是三四个月不出门。有次买了个大画框,要放进画室时才发现,怎么也进不了门。
2004年,他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当时就有人认为,说马良的创作风格也许更适合商业摄影。马良没觉得自己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圈子也没有收留他的意思:于是马良开始用Maleonn的ID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舞台上的成长经历和对电影的热爱让艺术家马良总能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场景中幻化出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如实回馈到了他的作品里。Maleonn一举成名,但现实世界里却是没有一家画廊找上门来,就在积蓄殆尽,马良准备重回广告业时,一次成功的个展扭转了局面:到2007年的时候,马良已经把画展开到了多伦多。换而言之,只用了3年,他就成功拓展了自己的艺术王国的版图。
2012年马良在路上,完成了至今为止他最大的一个项目:移动照相馆。这一年,马良一行7个人,开着一辆6米长的大货车,一辆面包车,带着150多套衣服,道具、灯具,许多假花,一个用红布包起来的大框子上路了。9个月后,他带着超过1500张照片和故事回到上海。
他在广州拍摄时选择的地点是花都区偏远的郊外,记者的一位朋友也有幸在古老的巴士里,在她上传到网络的照片里,透过马良的镜头,那些旧的、老的事物呈现出温情、朴素的感觉。——尽管在开拍的第一天,马良货车的柴油就被偷光了。
2013年8月,当马良重回广州,向人们说起他如何为被拍摄者完成一个个故事般的场景时,他似乎忘记了,这一段路上的风景,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鸟人”的寓意
沪上的青年评论家刘化童曾经按照惯用的断代分类法来解析马良,说他生于文革末期显得颇为尴尬,较之文革一代则太年轻,较之改革一代则嫌老。1979年前的样板文艺、80年代的文化精英主义、90年代的商业文化和零年代的果冻时代,诸多元素他似乎又都沾边。他出于两个时代难以无缝对接的裂缝之处,让他不必专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罕见的个例。
这个生于文革末期的艺术家习惯自嘲自讽,尽管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观念摄影艺术家之一。马良有一句著名语录:“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与这句话相似,他经常在作品中置入许多自讽自喻的形象,比如按自己的脸倒模的硅胶面具,被困的小丑、受伤的男孩……而最多出现的则是带翅膀的人,通常被戏称为“鸟人”。
对于飞翔的热爱,马良有些像宫崎骏:譬如《禁忌之书》中立在跷跷板一端顶着华丽的锦雉羽毛却无法起飞的飞行员,《乡愁》中坠落在荒原上的身着海魂衫的受伤的鸟人,《邮差》中企图张开降落伞从楼顶跃出的邮递员,甚至是《时光旅行与情书》中被激光线条万箭穿心的鸽子,马良一直在刻画着一个意欲高飞却屡战屡败的飞行者……
不得不提的是,他在这次个展上创作出了一个“走钢丝的胖鸟人”的雕塑:这个顶着长嘴鸟头的“鸟人”,突着啤酒肚的虚胖身躯,背上长着一对失衡的小翅膀,穿着条纹小丑裤,手握平衡棒,颤颤巍巍地走在一根钢索上,而钢索的另一头则延伸自云朵之中。
马良说,这个胖鸟人就是他,甚至是这一整代人的真实写照:生于文革后期或者后文革时期,长于物质和精神从贫乏到日渐丰盛的改革开放初期,成熟于乱象丛生压力山大的当下中国,仅存的一点点理想主义就像那对小翅膀,却被一身因长期受垃圾食物催肥的赘肉拖累,想飞又飞不起来,还到处碰撞得头破血流,随时像小丑在云端走钢丝一样命若悬丝。
回顾马良近十年来的各种摄影、绘画、装置设计甚至文字创作,“鸟人”的寓意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母题。它让人想起艾伦·帕克的《鸟人》或者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那些电影里面,都有追求自由却被残酷的现实所羁绊的“鸟人”和“无脚鸟”,因看似不成立的理想而遭受嘲笑、孤立、边缘化。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说:“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成为记忆。”
也许,在马良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游戏和惊艳,更是福柯所指这种“疯癫”,一如马良那句被广为传诵的名言:“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是的,闪闪发光也是马良喜欢的一个词。
附录:
马良艺术创作历年获得的奖项:
2009 在奥地利获得第八届Trierenberg超级摄影巡回赛(奥赛)杰出作品金奖/中国题材金奖 2个奖项。
2008 英国伦敦第四届Spider国际黑白摄影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以及艺术摄影大奖2个最高奖项。
2007 上海艺术博览会,评论家提名青年艺术家金奖
2006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获得IDAA(国际数码艺术奖)
2006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