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年收入,财政收入,高考研究,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0—03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部分选择题比较难,其中第14题的题干和选项都值得进一步推敲。原题如下: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这道题存在的问题试分析如下:
1 题干及选项中心词不一致
该题表格中的一项为“总额(千两)”,根据表头“清政府年收入”的提示,考查的应是“清政府年收入总额(千两)”及相关问题,但该题正确选项“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却涉及“财政收入”的问题。
《清史稿·食货志六》记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财政收入情况:
“十七年,户部奏更定岁出岁入,以光绪七年一年岁出入详细册底为据。言:‘臣部为钱粮总汇之区,从前出入均有定额。……除去蠲缓未完各数,通计实入共收银八千二百三十四万九千一百九十八两,是为银收。’”
这段史料表明,189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82349千两,与试题中的“95394千两”,相差13045千两,这个差额说明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申学锋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绘制了“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
表中,1885年的田赋、厘金、关税所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19%和22%,这与试题所提供的田赋、厘金、关税所占“清政府年收入”的比例38.6%、17.9%、18.8%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田赋、盐课、厘金、关税四项收入相加财政收入总和为67035千两,与试题题干所提供的1885年“清政府年收入“78276千两相差11241千两。这都印证了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同一概念。
从《剑桥中国晚清史》所提供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年收入主要项目有:田赋、商品厘金税、关税、盐税、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漕粮、地方关卡收入、杂税、捐纳、“贡献”等十种。这同样说明,清政府年收入除财政收入外,还有漕粮、地方关卡收入、杂税、捐纳等项目,这也是试题所提供的清政府“年收入总额”和《清史稿》所提供的“财政收入”不一致的原因。
既然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同一个概念,数额也不一样,那田赋、厘金、关税所占“年收入比例”和“财政收入比例”也不会相同,虽然财政收入是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从“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得出“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的结论也有些牵强。如果命题者能够提供“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百分比”的表格,或者将参考答案改为“年收入越来越倚重……”这样则更具有说服力,也可避免误导考生。
2 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通过与清朝海关监督吴健彰签订的《上海海关征税规则》,攫取了中国上海的海关管理权。根据这一规则,由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议案表决时,中国官员一票按两票计算,但外国代表有三票,处于多数。试题所提供的年代“1885~1892年”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将上海的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并聘请英国人“总司其事”。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政府先后任命英国人李泰国、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其中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人操纵了近一个世纪”。从上述的史实看,选项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可以排除。选项B、C因无法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得出结论,也可以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试题所提供的1885~1892年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二是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三是洋务运动兴起,先后创办了军事和民用近代工业,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四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变化:由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田赋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投资办厂、创办洋行、经营轮船公司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促进中外贸易量逐步增加,清政府关税收入也随之增加。从上述的分析看,经过排除了选项A、B、C后,再结合中国关税逐年上升的史实,选项D似乎无可争议,因为1885年厘金税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合计为36.7%,而1892年厘金税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合计为43.2%,7年内上升了6.5个百分点。
此外,排除法对选项还应该进行有效验证。从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看,厘金所占年收入的比例除1886年外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一般分行厘和坐厘。行厘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坐厘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可见,厘金是清政府对国内商品流通所征收的主要税收。比较1885年和1892年的数据,虽然商品流通方面的税收7年内上升了6.5个百分点,实际上关税上升了7.8个百分点,厘金税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说“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如果不考虑试题的难度变化,选项D改为“清政府年收入越来越倚重外贸关税”或“外国输华商品逐年增长”则更为合理。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14题也给我们的命题及教学许多反思。
(1)试题表达要严密。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材料型选择题渐趋“主流”。材料型选择题命题时提供的史料,要让考生能从中分析得出某一选项是正确的,并与之相互印证。
(2)不要过分迷信排除法。对经过排除法获取的选项要进行“回头望”,进行必要的、有效的验证。
(3)要重视历史图表的教学,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和各省高考历史试卷中均有图表题。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表主要项目、年代、出处;注意观察图表变化的发展趋势(峰顶和峰谷);注意合并图表中的“同类项”;注意分析图表数据变化发展的原因、影响;注意结合教材和时代特征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是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分析数据后要得出相关的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0—03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部分选择题比较难,其中第14题的题干和选项都值得进一步推敲。原题如下: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这道题存在的问题试分析如下:
1 题干及选项中心词不一致
该题表格中的一项为“总额(千两)”,根据表头“清政府年收入”的提示,考查的应是“清政府年收入总额(千两)”及相关问题,但该题正确选项“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却涉及“财政收入”的问题。
《清史稿·食货志六》记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财政收入情况:
“十七年,户部奏更定岁出岁入,以光绪七年一年岁出入详细册底为据。言:‘臣部为钱粮总汇之区,从前出入均有定额。……除去蠲缓未完各数,通计实入共收银八千二百三十四万九千一百九十八两,是为银收。’”
这段史料表明,189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82349千两,与试题中的“95394千两”,相差13045千两,这个差额说明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申学锋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绘制了“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
表中,1885年的田赋、厘金、关税所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19%和22%,这与试题所提供的田赋、厘金、关税所占“清政府年收入”的比例38.6%、17.9%、18.8%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田赋、盐课、厘金、关税四项收入相加财政收入总和为67035千两,与试题题干所提供的1885年“清政府年收入“78276千两相差11241千两。这都印证了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同一概念。
从《剑桥中国晚清史》所提供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年收入主要项目有:田赋、商品厘金税、关税、盐税、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漕粮、地方关卡收入、杂税、捐纳、“贡献”等十种。这同样说明,清政府年收入除财政收入外,还有漕粮、地方关卡收入、杂税、捐纳等项目,这也是试题所提供的清政府“年收入总额”和《清史稿》所提供的“财政收入”不一致的原因。
既然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同一个概念,数额也不一样,那田赋、厘金、关税所占“年收入比例”和“财政收入比例”也不会相同,虽然财政收入是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从“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得出“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的结论也有些牵强。如果命题者能够提供“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百分比”的表格,或者将参考答案改为“年收入越来越倚重……”这样则更具有说服力,也可避免误导考生。
2 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通过与清朝海关监督吴健彰签订的《上海海关征税规则》,攫取了中国上海的海关管理权。根据这一规则,由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议案表决时,中国官员一票按两票计算,但外国代表有三票,处于多数。试题所提供的年代“1885~1892年”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将上海的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并聘请英国人“总司其事”。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政府先后任命英国人李泰国、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其中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人操纵了近一个世纪”。从上述的史实看,选项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可以排除。选项B、C因无法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得出结论,也可以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试题所提供的1885~1892年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二是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三是洋务运动兴起,先后创办了军事和民用近代工业,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四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变化:由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田赋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投资办厂、创办洋行、经营轮船公司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促进中外贸易量逐步增加,清政府关税收入也随之增加。从上述的分析看,经过排除了选项A、B、C后,再结合中国关税逐年上升的史实,选项D似乎无可争议,因为1885年厘金税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合计为36.7%,而1892年厘金税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合计为43.2%,7年内上升了6.5个百分点。
此外,排除法对选项还应该进行有效验证。从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看,厘金所占年收入的比例除1886年外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一般分行厘和坐厘。行厘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坐厘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可见,厘金是清政府对国内商品流通所征收的主要税收。比较1885年和1892年的数据,虽然商品流通方面的税收7年内上升了6.5个百分点,实际上关税上升了7.8个百分点,厘金税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说“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如果不考虑试题的难度变化,选项D改为“清政府年收入越来越倚重外贸关税”或“外国输华商品逐年增长”则更为合理。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14题也给我们的命题及教学许多反思。
(1)试题表达要严密。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材料型选择题渐趋“主流”。材料型选择题命题时提供的史料,要让考生能从中分析得出某一选项是正确的,并与之相互印证。
(2)不要过分迷信排除法。对经过排除法获取的选项要进行“回头望”,进行必要的、有效的验证。
(3)要重视历史图表的教学,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和各省高考历史试卷中均有图表题。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表主要项目、年代、出处;注意观察图表变化的发展趋势(峰顶和峰谷);注意合并图表中的“同类项”;注意分析图表数据变化发展的原因、影响;注意结合教材和时代特征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是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分析数据后要得出相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