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14题质疑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hu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年收入,财政收入,高考研究,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0—03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部分选择题比较难,其中第14题的题干和选项都值得进一步推敲。原题如下: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这道题存在的问题试分析如下:
  1 题干及选项中心词不一致
  该题表格中的一项为“总额(千两)”,根据表头“清政府年收入”的提示,考查的应是“清政府年收入总额(千两)”及相关问题,但该题正确选项“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却涉及“财政收入”的问题。
  《清史稿·食货志六》记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财政收入情况:
  “十七年,户部奏更定岁出岁入,以光绪七年一年岁出入详细册底为据。言:‘臣部为钱粮总汇之区,从前出入均有定额。……除去蠲缓未完各数,通计实入共收银八千二百三十四万九千一百九十八两,是为银收。’”
  这段史料表明,189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82349千两,与试题中的“95394千两”,相差13045千两,这个差额说明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申学锋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绘制了“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
  表中,1885年的田赋、厘金、关税所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19%和22%,这与试题所提供的田赋、厘金、关税所占“清政府年收入”的比例38.6%、17.9%、18.8%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田赋、盐课、厘金、关税四项收入相加财政收入总和为67035千两,与试题题干所提供的1885年“清政府年收入“78276千两相差11241千两。这都印证了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同一概念。
  从《剑桥中国晚清史》所提供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年收入主要项目有:田赋、商品厘金税、关税、盐税、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漕粮、地方关卡收入、杂税、捐纳、“贡献”等十种。这同样说明,清政府年收入除财政收入外,还有漕粮、地方关卡收入、杂税、捐纳等项目,这也是试题所提供的清政府“年收入总额”和《清史稿》所提供的“财政收入”不一致的原因。
  既然清政府“年收入”和“财政收入”不是同一个概念,数额也不一样,那田赋、厘金、关税所占“年收入比例”和“财政收入比例”也不会相同,虽然财政收入是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从“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得出“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的结论也有些牵强。如果命题者能够提供“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百分比”的表格,或者将参考答案改为“年收入越来越倚重……”这样则更具有说服力,也可避免误导考生。
  2 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通过与清朝海关监督吴健彰签订的《上海海关征税规则》,攫取了中国上海的海关管理权。根据这一规则,由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议案表决时,中国官员一票按两票计算,但外国代表有三票,处于多数。试题所提供的年代“1885~1892年”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将上海的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并聘请英国人“总司其事”。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政府先后任命英国人李泰国、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其中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人操纵了近一个世纪”。从上述的史实看,选项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可以排除。选项B、C因无法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得出结论,也可以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试题所提供的1885~1892年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二是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三是洋务运动兴起,先后创办了军事和民用近代工业,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四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变化:由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田赋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投资办厂、创办洋行、经营轮船公司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促进中外贸易量逐步增加,清政府关税收入也随之增加。从上述的分析看,经过排除了选项A、B、C后,再结合中国关税逐年上升的史实,选项D似乎无可争议,因为1885年厘金税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合计为36.7%,而1892年厘金税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合计为43.2%,7年内上升了6.5个百分点。
  此外,排除法对选项还应该进行有效验证。从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看,厘金所占年收入的比例除1886年外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一般分行厘和坐厘。行厘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坐厘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可见,厘金是清政府对国内商品流通所征收的主要税收。比较1885年和1892年的数据,虽然商品流通方面的税收7年内上升了6.5个百分点,实际上关税上升了7.8个百分点,厘金税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说“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如果不考虑试题的难度变化,选项D改为“清政府年收入越来越倚重外贸关税”或“外国输华商品逐年增长”则更为合理。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14题也给我们的命题及教学许多反思。
  (1)试题表达要严密。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材料型选择题渐趋“主流”。材料型选择题命题时提供的史料,要让考生能从中分析得出某一选项是正确的,并与之相互印证。
  (2)不要过分迷信排除法。对经过排除法获取的选项要进行“回头望”,进行必要的、有效的验证。
  (3)要重视历史图表的教学,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和各省高考历史试卷中均有图表题。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表主要项目、年代、出处;注意观察图表变化的发展趋势(峰顶和峰谷);注意合并图表中的“同类项”;注意分析图表数据变化发展的原因、影响;注意结合教材和时代特征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是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分析数据后要得出相关的结论。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历史人物,历史评价,历史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51-04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但不是全部的过去,它一定与人有关,甚至以人为中心,是前人的往事及后人的评说。20世纪以来,无论是鲁滨逊的新史学宣言,抑或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观念,以及晚近的新文化史风潮,都不约而同重墨渲染历史中的人:不仅是抽象的人,更是具体的人;不仅是群体
“图像证史”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美术、照片、影视等图像,对所涉及的历史进行梳理、证实的过程。由于图像的直观性、趣味性,图像证史法在新课程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但又由于图像主观性的存在,图像证史法在可行性与价值性方面,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近日笔者阅读了英国学者彼得·伯克写的《图像证史》[1]一书,此书是一本关于图像分析的史学入门书籍,逻辑严谨,举证翔实,有耳目一新之感。在书中,作者给予图像
关键词 艺术史,美育,历史感,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26-04  2014年11月中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教学百花奖评选,该校曲宏和白钢两位教师分别讲授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受可谓是“新人新课”。所谓“新人”,是说两位老师年纪轻轻,初步杏坛
摘 要 清初针对大量入关的辽籍士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在河北、山东、陕西三地施行了一系列的科举寄籍政策。本文剖析寄籍政策产生的原因,勾稽寄籍士人科举具体事例,分析该政策具有专为东北地区汉籍士子设立,考生籍贯主要为辽籍,寄籍三地登科状况并不均衡等特点,进而探讨寄籍政策的消亡原因主要在于寄籍士人的稳定及东北地区教育科举政策的完善,并总结寄籍政策对后世教育考试等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 清初,东北,士人
摘 要唐宋以来的民众在致富过程中,或勤奋节俭,或才智出众,或仁信于人,也有将众多品质兼而备之者,可谓各有其特长。富民要“保富”,往往也需要勤劳经营,节俭持家,施展智慧,广行仁义,而一旦丧失这些品质,就会逐步走向衰败。使富民得以崛起的诸要素与品质中,以契合经济规律之勤、俭、信、智等品质最為重要。富民致富,与其仁义与否即道德水平之高下并无直接之相关性。富民热心于读书应举,以实现其经济目的,成为“保富”
摘 要姚名达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专攻史学史。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的学术方向转变,将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学术探讨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融贯为一,他开始与爱妻黄心勉一起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后又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战问题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论从史理、学理上论述“国难”的由来,研判抗战形势的变化并提出应对之策。1942年6月日寇进攻赣中赣南,他率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遇敌被围,壮烈牺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为探寻这一论断的历史依据,本刊特邀请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深入阐述。张献忠的文章重点探讨了明代“宗藩体制”下的对外关系,从实践层面论证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同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习近平“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是对古代中国外交原则的批判继承;臧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文本解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3-0016-04  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
摘 要 一战期间,美国的战争动员体制初步形成。在强大国力支持下,美国政府在舆论、人力、财力、经济、后勤等重要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充分挖掘了美国的军事潜力。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战争动员本身已经上升为国家制度,它不仅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也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领域的重大变革,产生了长远的历史影响,对美国成为军事强国,获取全球霸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一战,战争动
我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老师还是有情结的,这不仅有一般的中学历史学习的经历,还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接触了历史课标的修订工作。2007年,也就是10年前,我应邀参加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与中学历史教师和教材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并且前后经历了若干年的时间。当时教育部邀请我做历史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我有些踌躇,因为我一直在高校,所从事的工作离中学历史教学比较远,没有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缺乏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