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反腐”成为中国微博事实上的主旋律之一,当红十字会、中石化、故宫等机构或企业在微博时代黯然失色,我们发现,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已经悄悄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作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微博正全面参与并影响着现实世界,其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已不仅局限于简单的个体事件。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微博或将直接改变中国社会生态和政治语境。
微博改变中国社会生态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有冤无处诉的人要找媒体曝光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都是央视的“焦点访谈”。如今,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建议:去发条微博吧!
没错,不管你是否认同,2011年上半年以来,诞生不足两年的门户网站微博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舆论监督。当人人都有了便捷平等的发言渠道,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混乱中渐渐浮出水面,它不仅是个别网民呼唤公平正义的平台,更包括对地方官场或行业乱象毫不留情的曝光和集体鞭挞。
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就这样悄悄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而作为其中的第一波“被试水者”,中石化、故宫、中国红十字会等央企和有关机构不幸撞上了“枪口”,成为被网民集体调侃挖苦嘲笑并层层剥光衣服的“弄潮儿”。
舆论监督新阵地
郭美美,这个最先在新浪微博上疯狂炫富的女孩,仅仅一周之内自己就将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天略集团在内的机构、企业和个人牵扯进巨大的舆论漩涡。直到此时,这场源于微博、跟进于微博并得到传统媒体呼应的网络事件,仍在进一步发酵。
这是微博监督的典型流程:先是有网友发微博披露某个事实(或某个网友微博引起质疑),然后众网友跟进评论和转发,相关网络衍生品(如漫画、恶搞歌曲)也开始出现,接着在网络或传统媒体上出现深度评论和调查,并同时伴随着微博上不间断的“爆料”,一场微博事件就此达到舆论监督的高潮。
数亿用户集体围观并发声,微博的强大影响力自不待言。这个一年前还更多地以单纯的交流平台或“展示自我”为目的的新媒体,一跃站到舆论监督的潮头,过去各种曾经被认为司空见惯的“潜规则”现象,如今都被一并展示在众人面前。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五光十色的新闻——四川会理县政府网站发布官员视察的“悬浮照”后不得不公开道歉;浙江宁波机场一句“让领导先飞”引发网民对官僚主义无所不在的不满和集体讨伐;中石化广东公司天价购茅台的发票直接将其一把手拉下马,网友填词创作的《我为祖国喝茅台》MV广为流传;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因天价餐发票遭遇通报批评;江苏溧阳“蠢局长”微博直播开房后被停职;广州白云区街道办主任网络裸聊被曝光后被免职……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一种针对地方腐败的新工具:微博。知名地产商潘石屹也在微博上感叹:微博正从打假向反腐深入。任志强则认为:“从广告到骂人,从花花草草到谈情说爱,从国家大事到阿猫阿狗,天下之大,(微博)无所不能。”
没错,微博上不仅有“被精神病者”飞越了疯人院,还有社科院教授倡议发动起波及全国的“打拐行动”;有知名企业在这里遭遇实名举报,同时,被认为是“非正常交通事故”的民间调查也可能随时发端于此。当权威不再服众,当信任消逝良久,自发的、同时也是温和的围观就在这个新平台上闪亮登场。
质疑一切可以质疑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此看来,微博上扑面而来的质疑之风,有时候可能比最终问题如何解决更重要,或者至少二者同等重要。
有趣的是,很多时候,微博上的质疑声只是缘于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
6月26日,作家郑渊洁随便往楼下的大望桥看了一下,就有了一个新发现:“桥上原本标示此处是京通快速路0公里起点的里程牌上,0变成4。就是说京通快速路的起点西延了4公里……好奇心驱使我驾车到京通快速路通州出口察看里程牌,果然原先的12公里变成了16公里。”
郑渊洁的发现引起了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联想:“这几天正查(高速公路)多收费的时候突然改,让人浮想联翩啊!”张泉灵按照每公里0.6元收费标准计算了一下,修改成16公里后收费应是9.6元,“收十元就合理多了”。
为何多出4公里?面对媒体的追访有关方面语焉不详,而微博、论坛上指责公路管理公司为使收费合理化“弄虚作假”的声音已是山雨欲来。
同样偶然的微博爆料发生在山东青岛。6月30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随后有网友在桥上走了100米后发现,跨海大桥上匝道附近多处螺丝松动。这个被称为“有图有真相”的微博发布后,投资方山东高速集团立即做出了回应和解释。
遭遇质疑的不仅是桥和路。6月23日北京的一场大雨令微博上热闹了好几天,对市政部门、城市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的各种嘲讽和揶揄铺天盖地;在内蒙古,一段三年前的视频则将蒙牛推到风口浪尖,“供香港牛奶比内地产品更安全”的说法不过是该企业今年在微博上遭遇的众多质疑之一;而南京为修建地铁欲砍掉有着百年历史的梧桐,甚至引来中国台湾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关注。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有言曰: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所以,尽管发端于微博的质疑声可能有些只是误解,但接受公众的监督是一个现代企业或政府机构管理者的天职,回应公众的疑问更是它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强势一方做事时不得不考虑民众的反应,微博所推动的,其实正是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
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面临考验
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宽容和平等的时代,微博碰巧承担了这样的平台和工具角色,监督名人,监督社会管理者,也监督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映衬着当今社会的光怪陆离,同时也对管理者如何尊重民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实上,中国官员早就意识到了微博的重要性。在香港大学中国传媒项目研究员班志远看来,中国开始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其实也正在成为“互动式执政”长期趋势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截至今年3月,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有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
对于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说明官员和政府机构开微博已“蔚然成风”,也有批评认为还“远远不够”。但不管怎样,面对微博上愈加热闹且威力巨大的舆论监督,任何忽视推诿的态度都将在现实面前碰壁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华社表示,微博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正在将“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运用于虚拟世界。
那么,虚拟世界的群众路线如何保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得直接,“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网络上“凶猛”的微博也引来了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机构的关注,并成为其公关中国民众的舞台。出使中国之前,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与华盛顿华人侨领会面时表示,对中国日益流行的微博很感兴趣,坦言自己需要进一步熟悉情况。而随着大陆客台湾自由行的启动,台北市观光传播局的微博“趣台北”也在新浪开通,旨在提供台北旅游资讯,并很快吸引超过3万粉丝关注。
专家视角:微博更像人民战争
【作者】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一段时间以来,微博参与和引导的公共事件使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去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中国媒体在经历了五个舆论监督历程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这一方面是社会的更加开放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拜新技术借力舆论监督之赐。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在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公开的同时,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的舆论监督。
对于中国媒体与政治的关系来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从去年9月份起,以9月10日宜黄拆迁事件为标志,以河北大学撞车事件、重庆一区委书记训斥开发商之“作恶门”为代表的微博革命兴起,“围观”政治开始出现。而2011年以来,从官员局长“开房门”到郭美美“炫富门”,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都在彰显着微博在舆论监督中的新力量,考验着我国官员对于新媒体形势下舆论监督的应对能力。
在西方也有媒体监督这个词,大概表述就是“看门狗”,和我们国内说的舆论监督概念是相通的。
传统媒体在监督权力方面受到技术和机制的制约,经常有死角和盲区;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加上公民报道者包括微博发布者,就是努力消灭这种死角和盲区的新型社会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比较像“人民战争”。
首先,任何人只要是微博用户都可以发布信息和意见,打破了原来的传播样式,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体制下的层层审批和限制,对舆论监督非常有利。再者,微博可以跨界传播,使原本不认识的人可以互相联系,对同一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总的来说,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使得中国的媒体去中心化,参与其中的公民越来越多,再加上意见领袖的引领,提高了信息曝光的效率。但是,它还不能取代传统媒体的作用,毕竟传统媒体更专业、更深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传统时代的政治相比较,信息社会的政治发生了诸多的蜕变。这不但改变了我们目前的政治生活状态,更改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政治生活。面对微博这个新兴舆论场,如何真正有效地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和管理渠道,消除政府与公众在沟通渠道上的障碍,值得关注。
微博监督:国外也疯狂
微博源自西方,而在“不吝于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一切”的中国它成为最大的新闻现场。事实上,当中国网民对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疯狂“人肉”、言语围攻时,国外微博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监督,毕竟,“负责呈现一切”这一原生属性注定了微博在提供家长里短的同时,又难免成为“负责批评一切”的公共平台。
“这就是数字社会媒体的危险,他‘犯了一个淘气的网络小错误’,经过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一个不可饶恕的伪善政治人物。”美国纽约州众议院议员安东尼·韦纳6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辞职,《纽约时报》对这一延续了三周的政治风波如此评论。
5月底,韦纳因为在即时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不雅照被曝光,一夕之间变得声名狼藉,终为此付出政治生命暂时中止的代价。
微博,这一曾经最受追捧的社交工具,短短时间便吸引了49个国家六十多个领导人。伴随着“微博外交”一词的诞生,它也在工业国家日渐沦为竞选工具和政令转贴板。然而,当政治家们纷纷利用微博树立国家和自身形象的同时,他们发现这里也是一个在瞬间可以毁掉声誉并断送前程的世界。
美加官员频陷不雅照丑闻
韦纳的政治丑闻始于一张发布在推特上的照片。5月28日,他通过推特账号把一张自己只穿内裤的特写照片传到21岁的西雅图女大学生科尔多瓦的推特网页上,同时,他的4.5万名网上粉丝也都看到了这张照片。此事遭共和党网站曝光后,韦纳的“艳照门”一发不可收拾,多名女子相继公开韦纳向她们发送的暖昧照片、邮件、短信等,包括他赤裸上半身、展示肌肉的照片。
“为什么有权势的男人行为像猪?”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的提问用在韦纳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事实上,安东尼·韦纳并不是唯一需要上微博礼仪课的政客。
乔治·利普被称为加拿大版“韦纳”,他是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市进步保守党候选议员。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晚上,一张男性生殖器特写照片出现在利普的推特上,时间长达20分钟,直到被管理推特的儿子发现并将其删掉。尽管随后利普和他的政党给出“参加竞选演讲时手机被偷”的解释,但还是影响了自己的竞选活动。
越来越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微博推特、脸谱,且越来越呈跨国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趋势。它有可能使政客们在竞选中成为“战斗到最后的人”,也有可能把任何一个推上被告席。
政客们的新课程
按照惯例,作为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前资深成员,彼得·胡克拉斯特本应该对许多敏感信息保密。但是2009年2月份,他在推特上连续发布与共和党党首约翰·博纳率领的代表团抵达巴格达的消息,每隔几个小时发布一条,不断泄漏美国访伊代表团的行踪。比如,“乘坐插有伊拉克国旗的直升机进入绿区,现在正飞过宫殿,前往新的美国大使馆。这里似乎比想像的更为平静。”幸运的是,胡克拉斯特的微博“粉丝”中没有恐怖袭击分子,并未造成重大影响。
很多人都发现,不加防备地在网上发表评论可能导致尴尬的后果。去年《经济学人》5月刊《政治与微博》一文中曾指出,“微博使得政治家距离我们更近了。想要变得有价值,就需要改变他们的行为”,政治家们纷纷占领这一政界新时尚的领地,一度让微博成为内政外交的扬声器。然而,在社交媒体上,什么内容适合发表,什么不适合,什么是温和的批判,什么是玩笑,人们似乎仍没有规则和定论,大多数人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伦敦经济学院媒体智库POLIS的负责人贝克特说:“人们不习惯一直被‘传播’,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对所有人都有一条学习曲线(即仍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以及在运用过程中不免要走弯路)。”而对于政治家们来说,在微博中寻找言论边界的学习显然更加迫切。
摘自《和讯网》
微博改变中国社会生态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有冤无处诉的人要找媒体曝光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都是央视的“焦点访谈”。如今,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建议:去发条微博吧!
没错,不管你是否认同,2011年上半年以来,诞生不足两年的门户网站微博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舆论监督。当人人都有了便捷平等的发言渠道,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混乱中渐渐浮出水面,它不仅是个别网民呼唤公平正义的平台,更包括对地方官场或行业乱象毫不留情的曝光和集体鞭挞。
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就这样悄悄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而作为其中的第一波“被试水者”,中石化、故宫、中国红十字会等央企和有关机构不幸撞上了“枪口”,成为被网民集体调侃挖苦嘲笑并层层剥光衣服的“弄潮儿”。
舆论监督新阵地
郭美美,这个最先在新浪微博上疯狂炫富的女孩,仅仅一周之内自己就将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天略集团在内的机构、企业和个人牵扯进巨大的舆论漩涡。直到此时,这场源于微博、跟进于微博并得到传统媒体呼应的网络事件,仍在进一步发酵。
这是微博监督的典型流程:先是有网友发微博披露某个事实(或某个网友微博引起质疑),然后众网友跟进评论和转发,相关网络衍生品(如漫画、恶搞歌曲)也开始出现,接着在网络或传统媒体上出现深度评论和调查,并同时伴随着微博上不间断的“爆料”,一场微博事件就此达到舆论监督的高潮。
数亿用户集体围观并发声,微博的强大影响力自不待言。这个一年前还更多地以单纯的交流平台或“展示自我”为目的的新媒体,一跃站到舆论监督的潮头,过去各种曾经被认为司空见惯的“潜规则”现象,如今都被一并展示在众人面前。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五光十色的新闻——四川会理县政府网站发布官员视察的“悬浮照”后不得不公开道歉;浙江宁波机场一句“让领导先飞”引发网民对官僚主义无所不在的不满和集体讨伐;中石化广东公司天价购茅台的发票直接将其一把手拉下马,网友填词创作的《我为祖国喝茅台》MV广为流传;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因天价餐发票遭遇通报批评;江苏溧阳“蠢局长”微博直播开房后被停职;广州白云区街道办主任网络裸聊被曝光后被免职……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一种针对地方腐败的新工具:微博。知名地产商潘石屹也在微博上感叹:微博正从打假向反腐深入。任志强则认为:“从广告到骂人,从花花草草到谈情说爱,从国家大事到阿猫阿狗,天下之大,(微博)无所不能。”
没错,微博上不仅有“被精神病者”飞越了疯人院,还有社科院教授倡议发动起波及全国的“打拐行动”;有知名企业在这里遭遇实名举报,同时,被认为是“非正常交通事故”的民间调查也可能随时发端于此。当权威不再服众,当信任消逝良久,自发的、同时也是温和的围观就在这个新平台上闪亮登场。
质疑一切可以质疑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此看来,微博上扑面而来的质疑之风,有时候可能比最终问题如何解决更重要,或者至少二者同等重要。
有趣的是,很多时候,微博上的质疑声只是缘于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
6月26日,作家郑渊洁随便往楼下的大望桥看了一下,就有了一个新发现:“桥上原本标示此处是京通快速路0公里起点的里程牌上,0变成4。就是说京通快速路的起点西延了4公里……好奇心驱使我驾车到京通快速路通州出口察看里程牌,果然原先的12公里变成了16公里。”
郑渊洁的发现引起了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联想:“这几天正查(高速公路)多收费的时候突然改,让人浮想联翩啊!”张泉灵按照每公里0.6元收费标准计算了一下,修改成16公里后收费应是9.6元,“收十元就合理多了”。
为何多出4公里?面对媒体的追访有关方面语焉不详,而微博、论坛上指责公路管理公司为使收费合理化“弄虚作假”的声音已是山雨欲来。
同样偶然的微博爆料发生在山东青岛。6月30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随后有网友在桥上走了100米后发现,跨海大桥上匝道附近多处螺丝松动。这个被称为“有图有真相”的微博发布后,投资方山东高速集团立即做出了回应和解释。
遭遇质疑的不仅是桥和路。6月23日北京的一场大雨令微博上热闹了好几天,对市政部门、城市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的各种嘲讽和揶揄铺天盖地;在内蒙古,一段三年前的视频则将蒙牛推到风口浪尖,“供香港牛奶比内地产品更安全”的说法不过是该企业今年在微博上遭遇的众多质疑之一;而南京为修建地铁欲砍掉有着百年历史的梧桐,甚至引来中国台湾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关注。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有言曰: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所以,尽管发端于微博的质疑声可能有些只是误解,但接受公众的监督是一个现代企业或政府机构管理者的天职,回应公众的疑问更是它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强势一方做事时不得不考虑民众的反应,微博所推动的,其实正是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
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面临考验
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宽容和平等的时代,微博碰巧承担了这样的平台和工具角色,监督名人,监督社会管理者,也监督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映衬着当今社会的光怪陆离,同时也对管理者如何尊重民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实上,中国官员早就意识到了微博的重要性。在香港大学中国传媒项目研究员班志远看来,中国开始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其实也正在成为“互动式执政”长期趋势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截至今年3月,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有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
对于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说明官员和政府机构开微博已“蔚然成风”,也有批评认为还“远远不够”。但不管怎样,面对微博上愈加热闹且威力巨大的舆论监督,任何忽视推诿的态度都将在现实面前碰壁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华社表示,微博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正在将“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运用于虚拟世界。
那么,虚拟世界的群众路线如何保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得直接,“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网络上“凶猛”的微博也引来了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机构的关注,并成为其公关中国民众的舞台。出使中国之前,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与华盛顿华人侨领会面时表示,对中国日益流行的微博很感兴趣,坦言自己需要进一步熟悉情况。而随着大陆客台湾自由行的启动,台北市观光传播局的微博“趣台北”也在新浪开通,旨在提供台北旅游资讯,并很快吸引超过3万粉丝关注。
专家视角:微博更像人民战争
【作者】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一段时间以来,微博参与和引导的公共事件使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去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中国媒体在经历了五个舆论监督历程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这一方面是社会的更加开放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拜新技术借力舆论监督之赐。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在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公开的同时,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的舆论监督。
对于中国媒体与政治的关系来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从去年9月份起,以9月10日宜黄拆迁事件为标志,以河北大学撞车事件、重庆一区委书记训斥开发商之“作恶门”为代表的微博革命兴起,“围观”政治开始出现。而2011年以来,从官员局长“开房门”到郭美美“炫富门”,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都在彰显着微博在舆论监督中的新力量,考验着我国官员对于新媒体形势下舆论监督的应对能力。
在西方也有媒体监督这个词,大概表述就是“看门狗”,和我们国内说的舆论监督概念是相通的。
传统媒体在监督权力方面受到技术和机制的制约,经常有死角和盲区;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加上公民报道者包括微博发布者,就是努力消灭这种死角和盲区的新型社会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比较像“人民战争”。
首先,任何人只要是微博用户都可以发布信息和意见,打破了原来的传播样式,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体制下的层层审批和限制,对舆论监督非常有利。再者,微博可以跨界传播,使原本不认识的人可以互相联系,对同一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总的来说,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使得中国的媒体去中心化,参与其中的公民越来越多,再加上意见领袖的引领,提高了信息曝光的效率。但是,它还不能取代传统媒体的作用,毕竟传统媒体更专业、更深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传统时代的政治相比较,信息社会的政治发生了诸多的蜕变。这不但改变了我们目前的政治生活状态,更改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政治生活。面对微博这个新兴舆论场,如何真正有效地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和管理渠道,消除政府与公众在沟通渠道上的障碍,值得关注。
微博监督:国外也疯狂
微博源自西方,而在“不吝于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一切”的中国它成为最大的新闻现场。事实上,当中国网民对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疯狂“人肉”、言语围攻时,国外微博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监督,毕竟,“负责呈现一切”这一原生属性注定了微博在提供家长里短的同时,又难免成为“负责批评一切”的公共平台。
“这就是数字社会媒体的危险,他‘犯了一个淘气的网络小错误’,经过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一个不可饶恕的伪善政治人物。”美国纽约州众议院议员安东尼·韦纳6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辞职,《纽约时报》对这一延续了三周的政治风波如此评论。
5月底,韦纳因为在即时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不雅照被曝光,一夕之间变得声名狼藉,终为此付出政治生命暂时中止的代价。
微博,这一曾经最受追捧的社交工具,短短时间便吸引了49个国家六十多个领导人。伴随着“微博外交”一词的诞生,它也在工业国家日渐沦为竞选工具和政令转贴板。然而,当政治家们纷纷利用微博树立国家和自身形象的同时,他们发现这里也是一个在瞬间可以毁掉声誉并断送前程的世界。
美加官员频陷不雅照丑闻
韦纳的政治丑闻始于一张发布在推特上的照片。5月28日,他通过推特账号把一张自己只穿内裤的特写照片传到21岁的西雅图女大学生科尔多瓦的推特网页上,同时,他的4.5万名网上粉丝也都看到了这张照片。此事遭共和党网站曝光后,韦纳的“艳照门”一发不可收拾,多名女子相继公开韦纳向她们发送的暖昧照片、邮件、短信等,包括他赤裸上半身、展示肌肉的照片。
“为什么有权势的男人行为像猪?”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的提问用在韦纳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事实上,安东尼·韦纳并不是唯一需要上微博礼仪课的政客。
乔治·利普被称为加拿大版“韦纳”,他是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市进步保守党候选议员。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晚上,一张男性生殖器特写照片出现在利普的推特上,时间长达20分钟,直到被管理推特的儿子发现并将其删掉。尽管随后利普和他的政党给出“参加竞选演讲时手机被偷”的解释,但还是影响了自己的竞选活动。
越来越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微博推特、脸谱,且越来越呈跨国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趋势。它有可能使政客们在竞选中成为“战斗到最后的人”,也有可能把任何一个推上被告席。
政客们的新课程
按照惯例,作为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前资深成员,彼得·胡克拉斯特本应该对许多敏感信息保密。但是2009年2月份,他在推特上连续发布与共和党党首约翰·博纳率领的代表团抵达巴格达的消息,每隔几个小时发布一条,不断泄漏美国访伊代表团的行踪。比如,“乘坐插有伊拉克国旗的直升机进入绿区,现在正飞过宫殿,前往新的美国大使馆。这里似乎比想像的更为平静。”幸运的是,胡克拉斯特的微博“粉丝”中没有恐怖袭击分子,并未造成重大影响。
很多人都发现,不加防备地在网上发表评论可能导致尴尬的后果。去年《经济学人》5月刊《政治与微博》一文中曾指出,“微博使得政治家距离我们更近了。想要变得有价值,就需要改变他们的行为”,政治家们纷纷占领这一政界新时尚的领地,一度让微博成为内政外交的扬声器。然而,在社交媒体上,什么内容适合发表,什么不适合,什么是温和的批判,什么是玩笑,人们似乎仍没有规则和定论,大多数人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伦敦经济学院媒体智库POLIS的负责人贝克特说:“人们不习惯一直被‘传播’,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对所有人都有一条学习曲线(即仍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以及在运用过程中不免要走弯路)。”而对于政治家们来说,在微博中寻找言论边界的学习显然更加迫切。
摘自《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