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间隔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间隔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住院成功行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间隔支术的HOCM患者1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2~64岁。术前及术后48 h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尖五腔心切面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术后3 d、6个月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有无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前及术后6、24和48 h完善心电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术前及术后24、48 h和6 d完善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查。术后1、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促、晕厥等)和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结果

手术时心导管测定显示入选患者术前的LVOTG为103.6 (92.0,115.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即刻为44.3 (41.6, 47.2) mmHg,明显降低(P<0.01)。入选患者术后48 h和6个月室间隔平均厚度分别为(19.2±3.1)和(17.8±2.8)mm均较术前[(20.4±3.5)mm]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术后48 h和6个月LVOTG分别为42.9 (41.1,45.5)和39.1 (37.5,41.0) mmHg,均较术前94.3 (88.5,101.8) mmHg明显降低(P均<0.01),而术后6个月LVOTG则进一步低于术后48 h(P<0.01)。入选患者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中及术后无患者发生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动过速,无扩张到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仅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6个月患者无死亡,未发生晕厥,一般活动无胸闷、胸痛、心悸、气促,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或)双下肢水肿,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均未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

结论

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间隔支治疗HOCM有效、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Ⅱ型和Ⅲ型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AACE-Ⅱ型和AACE-Ⅲ型连续性病例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12例;年龄(22.1±15.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眼科常规检查和斜视专科检查,并排除了因其他原因发生的内斜视以及与颅内及全身疾病相关的AACE
目的探讨单纯Knapp手术与联合Foster缝线技术的改良Knapp手术在双上转肌麻痹(DEP)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DEP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3~25岁。患者行Knapp斜视矫正手术或联合Foster缝线技术改良Knapp手术治疗,分析术前术后眼位、斜视度数、患眼上转和下转功能及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非正
期刊
目的评估术后3个月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眼位对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及其家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共招募180例行斜视手术的IXT患者(2~17岁)。对每位患者的一位家长分别于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采用2种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CIXTQ)进行调查,即家长代理量表[用于家长评估儿童的生活质量(HRQoL)]和家长量表(用于家长评估自身的生活质量HRQoL)。根据手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活化NMDA受体1(NMDAR1)/ERK1/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对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54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MD)组、低剂量左旋多巴治疗组、高剂量左旋多巴治疗(H-左旋多巴+MD)组、高剂量左旋多巴+MK801组、高剂量左旋多巴+PD98059组、MK801组、PD98059组、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
期刊
上斜肌麻痹往往存在多种解剖性变异,随着病程进展常可伴有麻痹泛化,刺激其他眼外肌发生继发性改变,导致上斜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及手术设计方案呈多样化,因此重视并正确认识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发展进程及分型,并综合考量上斜肌发育特征和多种临床因素,合理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本文针对上斜肌麻痹的表现类型、影像学特征、临床检查注意点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开展上斜肌麻痹手术提
弱视为斜视与小儿眼科常见疾病,患病率高。目前弱视的基本治疗策略为精确的配镜和对优势眼的遮盖。遮盖治疗的使用已有200余年历史,迄今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单眼弱视的方法。与常规遮盖治疗的原理类似,阿托品压抑疗法已被证明是具有相同效果的弱视初始治疗方法之一。但是近10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弱视的双眼治疗理念,并陆续设计和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双眼弱视训练方法。通过总结和回顾近年来设计者报道的以及单中心或多中心临床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可以对眼底进行快速、无创的横断面成像,被喻为活体的组织切片,发明至今已成为眼科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en face OCT基于最新的OCT技术,可以从与视网膜平行的层面逐层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的组织结构,可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为更加准确诊断疾病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眼底疾病,如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以及青光眼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