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寻找丢去的浪漫为线索,借用精神分析等理论、解释《太阳照常升起》影片中出现的诸多象征和隐喻。
关键词 浪漫 丢失 找寻 时代 悲剧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而丢失去浪漫的人,就只能在破碎斑驳的阳光中为自己构建出一个梦幻的世界,在铺满绚烂鲜花的铁轨上,在围拥静穆连山的腹地中,在陌生浇铸的城市里,寻找破碎散落在时空缝隙中那尘封许久天鹅绒的碎片。
由姜文导演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故事纵横于50、70年代,这正是旧社会被埋葬,坚信良久的价值观念被现实的铁锤击碎崩塌的时代。社会主义巨人开足马力狂舞着将农业社会推向转型,大机器的喧嚣轰鸣搅拌着激昂的理想打碎东篱采菊的牧歌。当雄伟的大坝推开亘古的山峦伫立起来的时候,千百年“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壮美神话在亿万红旗的翻滚中破碎散去,当赶英超美建设的热情化为钢水与烈火燃涌在漫山遍野的时候,水墨画般安详的村庄中就再升不起轻舞罗裟的炊烟。而当革命的鸡血发酵在千百万人的神经中独领十年的风骚,疯妈、梁婉、林大夫、唐老师等等那一整代人的梦从此凋零了色彩。而在所有的浪漫的梦想、神秘的“光晕”在可技术复制的艺术品中不复存在的时代里,在跳动的数字与指数拉扯住全部神经的数代人心中,一样丢失去天鹅绒的“温柔”。于是这部电影中我们看似熟悉而又无从寻找的某种精神,便引起了回应的波澜。
《太阳》绝不是一部炫耀昆汀式叙事结构的工业制品那样机械,也绝不是大多数眼中一部恢宏精巧的伦理巨著这样庸俗,亦不只是一部绚丽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力作而缺乏精神内涵。更不是编剧与观众进行解密暗喻、象征游戏的另一部《达芬奇密码》。尽管,《太阳》的的确确包含了上述所有的符号与元素。《太阳》是一种无声的呐喊,是西西弗式的悲剧——在注定的命运面前绽放生命的抗争。
疯妈追逐、喊叫追寻的只是一双象征着性的压抑的鱼鞋么?鹅卵石筑成的屋室里藏匿的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天鹅绒激起的一声枪响仅仅是被触怒的男性尊严的颤栗?那铁路两边盛开的也仅仅只是朝阳下的鲜花么?太多的隐喻被设计或意外地于影片中同观众邂逅,而近期流行于大众其中的诸种解释,如将《太阳》类比为一部俄迪普斯式的伦理巨著,或者运用精神分析去揣度片中的意象,甚至是进行电影叙述学方面的分析。但是这样的解释是曲解了、低看了这部影片,也正中了姜文的圈套——影评人和大众自己都成为了组成这部恢宏悲剧的场外构建元素。
在原著小说《天鹅绒》中,疯妈是位彻底的衣衫褴褛破落可怜的农村女性,她光脚亮相只是因为她是村里唯一无钱穿尼龙袜的人,她精神分裂的引发是因为挂在树上的二斤猪肉在“尿一泡尿”后不知去向。而在电影中这一形象被淋漓尽致的艺术化了,脱胎为神奇。有着俏人双脚的疯妈陷入斑斓幻境的原因是被一只有着绚丽色彩的锦鸡童话般叼走了刚刚拥有的鱼鞋,而这精致的鱼鞋是质朴而缺乏色彩的疯妈身边最眨眼的色彩,就是象征了疯妈对年轻时爱情与生活浪漫的回忆和态度。年仅 几岁的疯妈生活在被抛弃的苦闷现实之中,经历了人生感情的破灭,从浪漫的青春年华直接步入惨淡而孤寂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即使这样,疯妈也要用艺术的手法来为自己过度,她爬上代表着内心深层潜意识的大树树冠上向远方呼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这不仅是叙述上的衔接,内容上的预示,更是疯妈抵抗失去爱人、缺乏关怀疾苦人生的自我保护机制的浪漫外化。疯妈行为看似疯癫,在其他人忙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时候,她却看似荒诞的从歪斜的心灵之树下挖出象征内心伤害的鹅卵石,浸泡在象征心灵中深深埋藏的挥之不去的感情温泉之中,又用鹅卵石为自己建筑起一个小屋,一个堡垒,一个守护仅有的自我建构的浪漫来抵挡现实的秘所。而疯妈同样也以一种当时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房祖名饰),比如让其休学、干扰其上工挣工分、让房一次又一次去脱离他坚持建设的而在如今看来毫无意义的“真实”。真实与梦幻、疯癫与理智形成了对时代曼妙的反讽。而当沉浸在虚幻浪漫堡垒中的疯妈终于有一天“清醒”起来,发现浪漫与现实无论如何再也无法调和之时,她毅然而平淡地选择不苟且于惨淡的现实,在自己最清醒的时候逝于流水漂向远方。这是疯妈一生对浪漫追求的终结,是疯妈对时代中命运的最后一次抗争,却仍然以富有诗意的方式淡出了镜头。
而《太阳》在有关唐老师的三个部分的故事更是将这种在大时代背景下人性丧失浪漫、丧失“存在”而异化的悲剧表述的畅快淋漓,将丰富的意象引流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之中,呼唤来观众感慨万分却又无从言表的回应。“摸屁股”事件后,躺在病榻上的梁老师(黄秋生饰)惊愕地面对了林大夫、丑女人炙热、神经质而饱含性意味的告白。从女人们病态的渴望中我们可以读出深沉厚重长期发酵的精神压抑,但这仅仅是肉欲的压抑么?(包括唐老师与林大夫的偷情)这是时代对人性的压抑,是大主流、大机械、大红旗对人心中炫烂浪漫火焰的湮灭。是在现实的铁锤压抑下无从寻找浪漫的人们被压抑的冲动无处释放,只得将其排压入自己的肉欲加以宣泄的表现。这是多姿多彩的人性、万物之尺度的人的价值被冷酷模式雕塑后流出的鲜血,是生活模式与追求被现实流水线化塑造的人性的自我欺骗。
黄秋生之所以会在平反后第二日就神秘的自杀,就是因为活在诗情写意中的他目睹了上述人性的扭曲,发觉自己和林大夫的暧昧关系只不过是扭曲心理映射的幻影(因此重新认识世界的他走在校园里产生了陌生感)。而当庆祝他平反那天的聚会中黄发现唐老师和林大夫偷情的密语——小号之后,黄更是对原来沉浸其中自以为的浪漫情感大失所望,悲哀于他眼中的情感只是沦为了人排解压抑欲望的冰冷工具。最后一只稻草压在背上,最后一丝浪漫破碎迷失,于是黄也毅然而平淡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同样在浪漫精神与生活经验的斗争中失败的唐老师,下放后就通过打猎、喝酒来充实自己。而亦是同样丧失浪漫的唐婶则和疯妈的儿子跑到保卫浪漫精神的堡垒里偷情来解脱,而他们戏剧性而刺激的行为能为自己找到久违的浪漫么?疯妈极力保护的儿子虽然在影片前期,乘浮草、睡深林、赤裸着向树林撒尿表现出他未被现实污浊,还有一些天真的浪漫(虽然疯妈每每乘浮草、爬树寻找浪漫的举动儿子并不理解),但当疯妈死后,成为生产队长的儿子仍然无法理解“天鹅绒”的意义。天鹅绒便是小说、影片中最精致的象征符号,代指着人性中的浪漫精神与情怀。而此时此刻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何谓天鹅绒的老唐,寻便祖国各地也无从寻找的当然也就绝不仅仅“只是他妈的一块布料”。当房向唐老师摇动手中的破锦旗说“但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的时候,从前浪漫的象征在这一点上堕化为一面破烂的(象征无意义的功、浮空的荣誉)的锦旗,浸透了悲剧的色彩。无论是房还是唐都绝对找不回从前拥有的浪漫,这样巨大的失落与冲击,才是唐爆发着开枪的原因。
而特别要指出的,还有在故宫台阶上崔健客串的那一幕戏。崔在纸上随意而凌乱的画着图形来解说唐老师被唐嫂背叛的原因,他的语言听似混乱,与解说所画的图像更是看不出什么关联,但听过两遍之后,无论是唐还是观众,都从中理出了脉络,发现他话语中大智若愚的精辟。要注意的是故事当时的年代正是70年代——崔健出世的年代,正是人们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剧变、价值体系轰然崩塌后的迷惘年代,正是人们缺失了坚守的信念后看不清周遭的时代,而恰恰是崔健若干人等,开始用上文那样看似癫狂无逻辑、玩世不恭的混乱语言——摇滚,来为世人揭开眼障,道破历史的时代。这个情节应该是导演无意为之,但却铸就了一个伟大的隐喻,激起了广泛的集体回忆。
到这一声枪响,本该万籁复于寂静,寻找浪漫的故事在一片鲜血中落下帷幕,但故事的叙述却仍在继续,峰回路转至发生之前的最初,在观众们已经接受梦想、浪漫注定破碎的定数之后,再去酸涩的面对年轻时的疯妈、唐老师、唐嫂。而观众此时早已知道,无论是在克拉玛依跳动的篝火旁狂欢狂喜的唐老师,还是跑过童话般绚丽鲜花抱起婴儿在瑰丽的远景中向太阳狂呼的疯妈,还是群山一点驼背上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的唐嫂,还是任何一个狂舞在酒神式庆典中癫狂的人,他们此时短暂的浪漫由此开始,也由此而注定幻灭,同样注定幻灭的,还有那一个癫狂时代的浪漫和浪漫的时代(五几年实现五年计划一切兴旺发展情绪高涨的时代)。
之所以有人只把《太阳》看作是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伦理片,或者是写出支离破碎的叙述学方面的分析,或者是更为广大的观众的为之触动却又无法言表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是您们、你们)——生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灵魂中共同缺失了“浪漫”,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在数字跳动的经济指标前,丢失去了浪漫。《太阳照常升起》,我们每个人都是之中的演员,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融化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 浪漫 丢失 找寻 时代 悲剧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而丢失去浪漫的人,就只能在破碎斑驳的阳光中为自己构建出一个梦幻的世界,在铺满绚烂鲜花的铁轨上,在围拥静穆连山的腹地中,在陌生浇铸的城市里,寻找破碎散落在时空缝隙中那尘封许久天鹅绒的碎片。
由姜文导演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故事纵横于50、70年代,这正是旧社会被埋葬,坚信良久的价值观念被现实的铁锤击碎崩塌的时代。社会主义巨人开足马力狂舞着将农业社会推向转型,大机器的喧嚣轰鸣搅拌着激昂的理想打碎东篱采菊的牧歌。当雄伟的大坝推开亘古的山峦伫立起来的时候,千百年“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壮美神话在亿万红旗的翻滚中破碎散去,当赶英超美建设的热情化为钢水与烈火燃涌在漫山遍野的时候,水墨画般安详的村庄中就再升不起轻舞罗裟的炊烟。而当革命的鸡血发酵在千百万人的神经中独领十年的风骚,疯妈、梁婉、林大夫、唐老师等等那一整代人的梦从此凋零了色彩。而在所有的浪漫的梦想、神秘的“光晕”在可技术复制的艺术品中不复存在的时代里,在跳动的数字与指数拉扯住全部神经的数代人心中,一样丢失去天鹅绒的“温柔”。于是这部电影中我们看似熟悉而又无从寻找的某种精神,便引起了回应的波澜。
《太阳》绝不是一部炫耀昆汀式叙事结构的工业制品那样机械,也绝不是大多数眼中一部恢宏精巧的伦理巨著这样庸俗,亦不只是一部绚丽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力作而缺乏精神内涵。更不是编剧与观众进行解密暗喻、象征游戏的另一部《达芬奇密码》。尽管,《太阳》的的确确包含了上述所有的符号与元素。《太阳》是一种无声的呐喊,是西西弗式的悲剧——在注定的命运面前绽放生命的抗争。
疯妈追逐、喊叫追寻的只是一双象征着性的压抑的鱼鞋么?鹅卵石筑成的屋室里藏匿的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天鹅绒激起的一声枪响仅仅是被触怒的男性尊严的颤栗?那铁路两边盛开的也仅仅只是朝阳下的鲜花么?太多的隐喻被设计或意外地于影片中同观众邂逅,而近期流行于大众其中的诸种解释,如将《太阳》类比为一部俄迪普斯式的伦理巨著,或者运用精神分析去揣度片中的意象,甚至是进行电影叙述学方面的分析。但是这样的解释是曲解了、低看了这部影片,也正中了姜文的圈套——影评人和大众自己都成为了组成这部恢宏悲剧的场外构建元素。
在原著小说《天鹅绒》中,疯妈是位彻底的衣衫褴褛破落可怜的农村女性,她光脚亮相只是因为她是村里唯一无钱穿尼龙袜的人,她精神分裂的引发是因为挂在树上的二斤猪肉在“尿一泡尿”后不知去向。而在电影中这一形象被淋漓尽致的艺术化了,脱胎为神奇。有着俏人双脚的疯妈陷入斑斓幻境的原因是被一只有着绚丽色彩的锦鸡童话般叼走了刚刚拥有的鱼鞋,而这精致的鱼鞋是质朴而缺乏色彩的疯妈身边最眨眼的色彩,就是象征了疯妈对年轻时爱情与生活浪漫的回忆和态度。年仅 几岁的疯妈生活在被抛弃的苦闷现实之中,经历了人生感情的破灭,从浪漫的青春年华直接步入惨淡而孤寂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即使这样,疯妈也要用艺术的手法来为自己过度,她爬上代表着内心深层潜意识的大树树冠上向远方呼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这不仅是叙述上的衔接,内容上的预示,更是疯妈抵抗失去爱人、缺乏关怀疾苦人生的自我保护机制的浪漫外化。疯妈行为看似疯癫,在其他人忙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时候,她却看似荒诞的从歪斜的心灵之树下挖出象征内心伤害的鹅卵石,浸泡在象征心灵中深深埋藏的挥之不去的感情温泉之中,又用鹅卵石为自己建筑起一个小屋,一个堡垒,一个守护仅有的自我建构的浪漫来抵挡现实的秘所。而疯妈同样也以一种当时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房祖名饰),比如让其休学、干扰其上工挣工分、让房一次又一次去脱离他坚持建设的而在如今看来毫无意义的“真实”。真实与梦幻、疯癫与理智形成了对时代曼妙的反讽。而当沉浸在虚幻浪漫堡垒中的疯妈终于有一天“清醒”起来,发现浪漫与现实无论如何再也无法调和之时,她毅然而平淡地选择不苟且于惨淡的现实,在自己最清醒的时候逝于流水漂向远方。这是疯妈一生对浪漫追求的终结,是疯妈对时代中命运的最后一次抗争,却仍然以富有诗意的方式淡出了镜头。
而《太阳》在有关唐老师的三个部分的故事更是将这种在大时代背景下人性丧失浪漫、丧失“存在”而异化的悲剧表述的畅快淋漓,将丰富的意象引流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之中,呼唤来观众感慨万分却又无从言表的回应。“摸屁股”事件后,躺在病榻上的梁老师(黄秋生饰)惊愕地面对了林大夫、丑女人炙热、神经质而饱含性意味的告白。从女人们病态的渴望中我们可以读出深沉厚重长期发酵的精神压抑,但这仅仅是肉欲的压抑么?(包括唐老师与林大夫的偷情)这是时代对人性的压抑,是大主流、大机械、大红旗对人心中炫烂浪漫火焰的湮灭。是在现实的铁锤压抑下无从寻找浪漫的人们被压抑的冲动无处释放,只得将其排压入自己的肉欲加以宣泄的表现。这是多姿多彩的人性、万物之尺度的人的价值被冷酷模式雕塑后流出的鲜血,是生活模式与追求被现实流水线化塑造的人性的自我欺骗。
黄秋生之所以会在平反后第二日就神秘的自杀,就是因为活在诗情写意中的他目睹了上述人性的扭曲,发觉自己和林大夫的暧昧关系只不过是扭曲心理映射的幻影(因此重新认识世界的他走在校园里产生了陌生感)。而当庆祝他平反那天的聚会中黄发现唐老师和林大夫偷情的密语——小号之后,黄更是对原来沉浸其中自以为的浪漫情感大失所望,悲哀于他眼中的情感只是沦为了人排解压抑欲望的冰冷工具。最后一只稻草压在背上,最后一丝浪漫破碎迷失,于是黄也毅然而平淡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同样在浪漫精神与生活经验的斗争中失败的唐老师,下放后就通过打猎、喝酒来充实自己。而亦是同样丧失浪漫的唐婶则和疯妈的儿子跑到保卫浪漫精神的堡垒里偷情来解脱,而他们戏剧性而刺激的行为能为自己找到久违的浪漫么?疯妈极力保护的儿子虽然在影片前期,乘浮草、睡深林、赤裸着向树林撒尿表现出他未被现实污浊,还有一些天真的浪漫(虽然疯妈每每乘浮草、爬树寻找浪漫的举动儿子并不理解),但当疯妈死后,成为生产队长的儿子仍然无法理解“天鹅绒”的意义。天鹅绒便是小说、影片中最精致的象征符号,代指着人性中的浪漫精神与情怀。而此时此刻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何谓天鹅绒的老唐,寻便祖国各地也无从寻找的当然也就绝不仅仅“只是他妈的一块布料”。当房向唐老师摇动手中的破锦旗说“但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的时候,从前浪漫的象征在这一点上堕化为一面破烂的(象征无意义的功、浮空的荣誉)的锦旗,浸透了悲剧的色彩。无论是房还是唐都绝对找不回从前拥有的浪漫,这样巨大的失落与冲击,才是唐爆发着开枪的原因。
而特别要指出的,还有在故宫台阶上崔健客串的那一幕戏。崔在纸上随意而凌乱的画着图形来解说唐老师被唐嫂背叛的原因,他的语言听似混乱,与解说所画的图像更是看不出什么关联,但听过两遍之后,无论是唐还是观众,都从中理出了脉络,发现他话语中大智若愚的精辟。要注意的是故事当时的年代正是70年代——崔健出世的年代,正是人们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剧变、价值体系轰然崩塌后的迷惘年代,正是人们缺失了坚守的信念后看不清周遭的时代,而恰恰是崔健若干人等,开始用上文那样看似癫狂无逻辑、玩世不恭的混乱语言——摇滚,来为世人揭开眼障,道破历史的时代。这个情节应该是导演无意为之,但却铸就了一个伟大的隐喻,激起了广泛的集体回忆。
到这一声枪响,本该万籁复于寂静,寻找浪漫的故事在一片鲜血中落下帷幕,但故事的叙述却仍在继续,峰回路转至发生之前的最初,在观众们已经接受梦想、浪漫注定破碎的定数之后,再去酸涩的面对年轻时的疯妈、唐老师、唐嫂。而观众此时早已知道,无论是在克拉玛依跳动的篝火旁狂欢狂喜的唐老师,还是跑过童话般绚丽鲜花抱起婴儿在瑰丽的远景中向太阳狂呼的疯妈,还是群山一点驼背上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的唐嫂,还是任何一个狂舞在酒神式庆典中癫狂的人,他们此时短暂的浪漫由此开始,也由此而注定幻灭,同样注定幻灭的,还有那一个癫狂时代的浪漫和浪漫的时代(五几年实现五年计划一切兴旺发展情绪高涨的时代)。
之所以有人只把《太阳》看作是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伦理片,或者是写出支离破碎的叙述学方面的分析,或者是更为广大的观众的为之触动却又无法言表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是您们、你们)——生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灵魂中共同缺失了“浪漫”,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在数字跳动的经济指标前,丢失去了浪漫。《太阳照常升起》,我们每个人都是之中的演员,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融化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