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erorn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超急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经临床确诊为超急性脑梗死的病例,首次均在发病6小时内行CT平扫。以听眦线为基线行轴位横断面平扫,层距/层厚10mm的连续扫描。结果:28例CT异常表现有局限性脑沟变窄或消失9例,双侧脑池不对称15例;脑室受压变形5例。脑质密度轻微减低9例,基底节结构模糊12例。14例CT表现基本正常。首次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者仅15例,占32.61%。结论:CT表现局灶性脑肿胀和基底节区结构模糊对诊断超急性脑梗死有重要价值,但易被忽略,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CT表现,尽可能做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急性 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CT) 影像学
  
  脑血管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当今人类三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因而,超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指导正确治疗,降低病残率、死亡率至关重要[1]。为探讨CT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现将我院2003年2月~2005年12月收治,经CT检查的46例超急性脑梗死报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46例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4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8例,心脏病史6例,中风病史4例。
  症状与体征:发病时及病程中有意识障碍9例,语言障碍14例,头痛8例,头昏或眩晕18例,呕吐5例,发病时癫痫发作2例。体检:神经麻痹31例,偏瘫28例,四肢瘫3例,感觉障碍29例,腱反射不对称21例,病理征阳性37例。
  检查方法:首次均在发病6小时内行CT平扫,以听眦线为基线行轴位横断面平扫,扫描参数为120KV/220mA/4.5秒,层距/层厚10mm的连续扫描。
  
  结 果
  28例CT异常表现有局限性脑沟变窄或消失9例,双侧脑池不对称15例,脑室受压变形5例。脑质密度轻微减低9例,基底节结构模糊12例。14例CT表现基本正常。首次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者仅15例,占32.61%。46例均经临床确诊为超急性脑梗死,在24~72小时后CT复查结果诊断:14例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12例为基底节区脑梗死,10例为丘脑区梗死,6例为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交界区脑梗死,4例为脑干梗死。
  
  讨 论
  脑梗死原因有两种:①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死,称为脑栓塞。
  治疗原则:对急性大面积梗死灶应及时应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死灶则宜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防止再形成新的梗死以及加强侧支循环,以利于病灶的修复。
  脑梗死一般为突然发病,突发性偏瘫失语,伴有短暂性神志不清等症状[2],目前CT扫描仍然是诊断超急性期脑血管意外的首选方法,以区别脑出血与脑梗死,并指导下一步的临床治疗。但超急性脑梗死的CT平扫准确诊断率低,仅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CT平扫能发现与梗死病变相关的CT征象[3]。目前公认的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CT征象有:脑动脉高密度症、局部脑肿胀症、脑实质密度降低症及其伴随的交界模糊症。有专家总结了超急性脑梗死的3种征象并分析其病理基础:①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有关,缺血后细胞内代谢紊乱,酶和膜系统发生功能障碍,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这时CT表现为局部区域脑沟变浅甚至消失,双侧基底池不对称,脑室受压变形,甚至中线稍偏移。②脑实质密度减低征,此时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出现血管内水进入细胞外间隙,脑组织水含量增加,CT值与组织的含水量有关,CT表现为脑灰白质密度降低,内囊和其内外侧结构分界模糊。③脑动脉高密度征,即局部一段动脉密度明显增高或高于其他动脉的密度,由于大脑中动脑梗死的机会较大,故又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但在实际工作中,3种征象的出现率不同,表现多样,给临床上的早期诊断带来很大的难度[4]
  综合笔者统计的46例超急性脑梗死的CT,由于各种因素,首次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者仅15例,占32.61%。经过继续CT观察,46例均经临床确诊为超急性脑梗死,在24~72小时后CT复查结果显示,14例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12例为基底节区脑梗死,10例为丘脑区梗死,6例为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交界区脑梗死,4例为脑干梗死。经过回顾分析,我们发现在CT上出现的一些征象存在认识不足,如脑沟和基底池的轻度变小、基底节区的边界模糊等,容易与因病人的体位不正所产生的征象相混淆。而对于密度的减低,由于变化不大,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病变区的密度改变。有作者提出,通过测量脑组织中左右对称部位的CT值,并计算其两侧的差值,可提高CT诊断准确率。由此看来,常规CT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如能严格技术操作,努力提高认识水平,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CT图像,对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早期诊断,肯定会有所帮助的。
  
  參考文献
  1 赵月明.CT、脑电图在超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临床医学,2005,6(5).封四.
  2 赵惠洪,玉峨.150例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临床中老年保健医学,1999,2(4):189-190.
  3 张维新,孔繁农,宋义兵,祁延芳.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CT检查.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1):22-24.
  4 周根泉,张贵祥,汪守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81-283.
其他文献
使用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在含有适量六水合氯化镍的苯胺与盐酸混合液中合成导电聚苯胺(PANI)。研究了镍离子(Ni2+)浓度对PANI电导率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i2+浓度为0.3 mol/dm3
摘 要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河源某社区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入户调查。并将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65人对干预组病人进行 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①干预前两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1;人际、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
摘要目的:观察氢氧化钙碘甘油糊剂在根管充填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比较氢氧化钙碘甘油糊剂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在根管充填后1周、1年、3年后的疗效。结果:氢氧化钙碘甘油糊剂在根管充填术后1周、1年、3年,疗效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氢氧化钙碘甘油糊剂用于根管充填治疗,操作简便,术后反应轻微,远期疗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