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薏苡粘虫的危害习性及其气象影响因素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shida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薏苡粘虫的危害习性。[方法]于2015年在黔西南州安龙县对薏苡粘虫进行蛾量、田间卵量、幼虫密度和气象因子影响等的调查。[结果]粘虫对薏苡的危害以第2代为主,6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暴雨对粘虫有抑制作用。[结论]调查结果为下一步制定薏苡粘虫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薏苡;粘虫;调查;幼虫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3-096-01
  薏苡(Coix),又名薏仁、药玉米、水玉米、晚念珠、六谷子、五谷米、珍珠米等,2016年种植面积为4万hm2,是黔西南州极具特色的主要经济作物,为黔西南州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黔西南州薏苡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粘虫以幼虫暴食薏苡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据报道,薏苡粘虫在贵州省盘县地区以外地2代迁入危害为主,迁入境的有效比例为70%~80%[1-4]。为掌握黔西南州薏苡粘虫的危害习性,笔者按照贵州省测报规范进行操作,于2015年在黔西南州安龙县薏苡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对薏苡粘虫开展了蛾量、卵量、幼虫密度及气象因子对粘虫的影响等调查,以期为指导全州薏苡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制糖酒醋液,按照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进行调匀配比,小谷草把。
  1.2 方法
  1.2.1 蛾量调查。按照6.67 hm2设置1个食物诱监测点,在安龙县洒雨镇设置2个,诱蛾从2月10日开始至8月15日结束,每7 d记录一次诱虫情况。
  1.2.2 卵量调查。采用2种调查方法:一是利用小谷草把调查,从6月1日至6月30日止,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边,每天插小谷草把,10把取一组数据,重复3次,每天进行调查并记载卵粒数;二是田间调查,薏苡地卵量系统调查定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内进行。从6月1日起至6月25日结束,每3 d调查一次,共查9次,定查6块地,每块地按单对角线取样,固定5点,每点标记20丛,2块地200丛取一均值数,重复3次,记载卵粒数。
  1.2.3 幼虫密度调查。幼虫密度的调查方法同“1.2.2”,地点仍然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内进行,调查从6月7日开始至7月7日结束,共调查11次,定点查6块地,每块地按单对角线取样,固定5点,每点标记20丛。
  2 结果与分析
  2.1 蛾量发生情况 通过诱集,2个糖酒醋液共诱蛾764头,一代共诱集成虫716头,占全年总蛾量的93.72%,其中雌蛾500头,雄蛾 216头,高峰期为6月9~15日,蛾量为426头,其中雌蛾312头,雄蛾114头。二代共诱集成虫48头,占全年总蛾量的6.28%,其中雌蛾30头,雄蛾18头;通过解剖,一代成虫共解剖雌蛾500头,其中1~2级76头,占15.2%;3级174头,占34.8%;4级180头,占36.0%;5级70头,占14.0%,交配率为65.21%。
  通过调查发现,粘虫在薏苡上1年可发生3代,主要是幼虫危害。一代成虫量远远大于二代成虫量,且雌蛾中3~4级最大,占比70.8%,表明粘虫在黔西南州薏苡以第2代危害为主。
  2.2 小谷草把诱卵结果 由图1可知,从6月10日开始,至6月13日,草把诱卵量形成了峰值,特别是6月10日的卵量达最高峰,6月15日以后卵量为0。
  2.3 田间卵量调查结果 由图2可知,6月10日田间卵量形成了一个最高峰,6月19日后卵量为0。
  2.4 幼虫田间密度调查结果 由图3可知,6月13~22日为田间幼虫暴发期,6月19日出现最高峰,6月中旬为粘虫幼虫危害暴发期,应注意提前防治。
  2.5 气象因子对粘虫的影响 粘虫成虫迁入,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6月至7月上旬的温度、湿度、降雨强度及次数对粘虫的迁入、生长、发育影响较大。2015年6月平均气温为22.46 ℃,降雨量为110 mm,降雨量
  分布不均,适宜的气候有利于粘虫产卵,但是6月20日的暴雨造成低龄幼虫遇强风暴冲刷,埋入土壤中窒息死亡,也不利于成虫取食补充营养、交尾和产卵活动[2]。
  调查结果表明,气温在22.46 ℃左右,降雨量在110 mm左右时,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粘虫产量和各虫态的发育,但暴雨对粘虫卵的孵化、生长和低龄幼虫的生存有抑制作用。
  3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薏苡粘虫以二代幼虫危害为主,卵量的暴发时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的暴发时期为6月中下旬,要注意提前防治;暴雨对粘虫卵的孵化、生长和低龄幼虫的生存起到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荣华,庄克章,唐汝友,等.薏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作物杂志,2009(3):82-83.
  [2]薛琴芬,皱罡,张峰.薏苡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0(6):29-30.
  [3]邓曹仁.薏苡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农村百事通,2016(9):32-33.
  [4]徐春金.薏苡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14(5):37-38.
其他文献
利用SEM, XRD, TEM等手段对原位反应生成TiC粒子的喷射沉积Al-8Fe-1.3V-1.7Si合金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并对合金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TiC粒子的生成对合金
研究了熔体旋淬和常规熔铸Ml(NiCoMnAl)5 贮氢合金的微结构和电化学行为。 S EM 和XRD分析表明, 熔体旋淬合金由细小的柱状晶组成, 它们的晶体结构与铸态一样, 都为 CaCu5 型六
以云南迪庆州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2010版)展开研究,计算并分析了2005~2014年迪庆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旨在实证生态足迹模型在高山峡谷区的应用,并
采用金属蒸气真空电弧(MEVVA)离子源将稀土Y,Er离子分别注入γ-TiAl金属间化合物,注入能量为50~60 keV,注入剂量为1×1017 cm-2.研究了γ-TiAl在空气中800~900℃,200 h的循
摘要 笔者针对大农学类各专业的特点,对种子检验技术的理论、实验和实践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置。理论课程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课程锻炼动手能力,实践课程强化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连续3个学年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明显提升,能够主动查阅相关标准,规范操作各项检验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 种子检验技术;教学效果;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
研究了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能的测定方法, 用理论和实验技术分析了努氏界面印痕法加载过程中, 膜基试样吸收外加能量而转化为塑性变形能的行为、以及表面形状改变能和涂层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