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薏苡粘虫的危害习性。[方法]于2015年在黔西南州安龙县对薏苡粘虫进行蛾量、田间卵量、幼虫密度和气象因子影响等的调查。[结果]粘虫对薏苡的危害以第2代为主,6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暴雨对粘虫有抑制作用。[结论]调查结果为下一步制定薏苡粘虫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薏苡;粘虫;调查;幼虫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3-096-01
薏苡(Coix),又名薏仁、药玉米、水玉米、晚念珠、六谷子、五谷米、珍珠米等,2016年种植面积为4万hm2,是黔西南州极具特色的主要经济作物,为黔西南州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黔西南州薏苡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粘虫以幼虫暴食薏苡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据报道,薏苡粘虫在贵州省盘县地区以外地2代迁入危害为主,迁入境的有效比例为70%~80%[1-4]。为掌握黔西南州薏苡粘虫的危害习性,笔者按照贵州省测报规范进行操作,于2015年在黔西南州安龙县薏苡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对薏苡粘虫开展了蛾量、卵量、幼虫密度及气象因子对粘虫的影响等调查,以期为指导全州薏苡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制糖酒醋液,按照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进行调匀配比,小谷草把。
1.2 方法
1.2.1 蛾量调查。按照6.67 hm2设置1个食物诱监测点,在安龙县洒雨镇设置2个,诱蛾从2月10日开始至8月15日结束,每7 d记录一次诱虫情况。
1.2.2 卵量调查。采用2种调查方法:一是利用小谷草把调查,从6月1日至6月30日止,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边,每天插小谷草把,10把取一组数据,重复3次,每天进行调查并记载卵粒数;二是田间调查,薏苡地卵量系统调查定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内进行。从6月1日起至6月25日结束,每3 d调查一次,共查9次,定查6块地,每块地按单对角线取样,固定5点,每点标记20丛,2块地200丛取一均值数,重复3次,记载卵粒数。
1.2.3 幼虫密度调查。幼虫密度的调查方法同“1.2.2”,地点仍然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内进行,调查从6月7日开始至7月7日结束,共调查11次,定点查6块地,每块地按单对角线取样,固定5点,每点标记20丛。
2 结果与分析
2.1 蛾量发生情况 通过诱集,2个糖酒醋液共诱蛾764头,一代共诱集成虫716头,占全年总蛾量的93.72%,其中雌蛾500头,雄蛾 216头,高峰期为6月9~15日,蛾量为426头,其中雌蛾312头,雄蛾114头。二代共诱集成虫48头,占全年总蛾量的6.28%,其中雌蛾30头,雄蛾18头;通过解剖,一代成虫共解剖雌蛾500头,其中1~2级76头,占15.2%;3级174头,占34.8%;4级180头,占36.0%;5级70头,占14.0%,交配率为65.21%。
通过调查发现,粘虫在薏苡上1年可发生3代,主要是幼虫危害。一代成虫量远远大于二代成虫量,且雌蛾中3~4级最大,占比70.8%,表明粘虫在黔西南州薏苡以第2代危害为主。
2.2 小谷草把诱卵结果 由图1可知,从6月10日开始,至6月13日,草把诱卵量形成了峰值,特别是6月10日的卵量达最高峰,6月15日以后卵量为0。
2.3 田间卵量调查结果 由图2可知,6月10日田间卵量形成了一个最高峰,6月19日后卵量为0。
2.4 幼虫田间密度调查结果 由图3可知,6月13~22日为田间幼虫暴发期,6月19日出现最高峰,6月中旬为粘虫幼虫危害暴发期,应注意提前防治。
2.5 气象因子对粘虫的影响 粘虫成虫迁入,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6月至7月上旬的温度、湿度、降雨强度及次数对粘虫的迁入、生长、发育影响较大。2015年6月平均气温为22.46 ℃,降雨量为110 mm,降雨量
分布不均,适宜的气候有利于粘虫产卵,但是6月20日的暴雨造成低龄幼虫遇强风暴冲刷,埋入土壤中窒息死亡,也不利于成虫取食补充营养、交尾和产卵活动[2]。
调查结果表明,气温在22.46 ℃左右,降雨量在110 mm左右时,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粘虫产量和各虫态的发育,但暴雨对粘虫卵的孵化、生长和低龄幼虫的生存有抑制作用。
3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薏苡粘虫以二代幼虫危害为主,卵量的暴发时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的暴发时期为6月中下旬,要注意提前防治;暴雨对粘虫卵的孵化、生长和低龄幼虫的生存起到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荣华,庄克章,唐汝友,等.薏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作物杂志,2009(3):82-83.
[2]薛琴芬,皱罡,张峰.薏苡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0(6):29-30.
[3]邓曹仁.薏苡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农村百事通,2016(9):32-33.
[4]徐春金.薏苡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14(5):37-38.
关键词 薏苡;粘虫;调查;幼虫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3-096-01
薏苡(Coix),又名薏仁、药玉米、水玉米、晚念珠、六谷子、五谷米、珍珠米等,2016年种植面积为4万hm2,是黔西南州极具特色的主要经济作物,为黔西南州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黔西南州薏苡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粘虫以幼虫暴食薏苡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据报道,薏苡粘虫在贵州省盘县地区以外地2代迁入危害为主,迁入境的有效比例为70%~80%[1-4]。为掌握黔西南州薏苡粘虫的危害习性,笔者按照贵州省测报规范进行操作,于2015年在黔西南州安龙县薏苡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对薏苡粘虫开展了蛾量、卵量、幼虫密度及气象因子对粘虫的影响等调查,以期为指导全州薏苡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制糖酒醋液,按照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进行调匀配比,小谷草把。
1.2 方法
1.2.1 蛾量调查。按照6.67 hm2设置1个食物诱监测点,在安龙县洒雨镇设置2个,诱蛾从2月10日开始至8月15日结束,每7 d记录一次诱虫情况。
1.2.2 卵量调查。采用2种调查方法:一是利用小谷草把调查,从6月1日至6月30日止,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边,每天插小谷草把,10把取一组数据,重复3次,每天进行调查并记载卵粒数;二是田间调查,薏苡地卵量系统调查定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内进行。从6月1日起至6月25日结束,每3 d调查一次,共查9次,定查6块地,每块地按单对角线取样,固定5点,每点标记20丛,2块地200丛取一均值数,重复3次,记载卵粒数。
1.2.3 幼虫密度调查。幼虫密度的调查方法同“1.2.2”,地点仍然在洒雨镇纳汪村马安山组薏苡地内进行,调查从6月7日开始至7月7日结束,共调查11次,定点查6块地,每块地按单对角线取样,固定5点,每点标记20丛。
2 结果与分析
2.1 蛾量发生情况 通过诱集,2个糖酒醋液共诱蛾764头,一代共诱集成虫716头,占全年总蛾量的93.72%,其中雌蛾500头,雄蛾 216头,高峰期为6月9~15日,蛾量为426头,其中雌蛾312头,雄蛾114头。二代共诱集成虫48头,占全年总蛾量的6.28%,其中雌蛾30头,雄蛾18头;通过解剖,一代成虫共解剖雌蛾500头,其中1~2级76头,占15.2%;3级174头,占34.8%;4级180头,占36.0%;5级70头,占14.0%,交配率为65.21%。
通过调查发现,粘虫在薏苡上1年可发生3代,主要是幼虫危害。一代成虫量远远大于二代成虫量,且雌蛾中3~4级最大,占比70.8%,表明粘虫在黔西南州薏苡以第2代危害为主。
2.2 小谷草把诱卵结果 由图1可知,从6月10日开始,至6月13日,草把诱卵量形成了峰值,特别是6月10日的卵量达最高峰,6月15日以后卵量为0。
2.3 田间卵量调查结果 由图2可知,6月10日田间卵量形成了一个最高峰,6月19日后卵量为0。
2.4 幼虫田间密度调查结果 由图3可知,6月13~22日为田间幼虫暴发期,6月19日出现最高峰,6月中旬为粘虫幼虫危害暴发期,应注意提前防治。
2.5 气象因子对粘虫的影响 粘虫成虫迁入,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6月至7月上旬的温度、湿度、降雨强度及次数对粘虫的迁入、生长、发育影响较大。2015年6月平均气温为22.46 ℃,降雨量为110 mm,降雨量
分布不均,适宜的气候有利于粘虫产卵,但是6月20日的暴雨造成低龄幼虫遇强风暴冲刷,埋入土壤中窒息死亡,也不利于成虫取食补充营养、交尾和产卵活动[2]。
调查结果表明,气温在22.46 ℃左右,降雨量在110 mm左右时,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粘虫产量和各虫态的发育,但暴雨对粘虫卵的孵化、生长和低龄幼虫的生存有抑制作用。
3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薏苡粘虫以二代幼虫危害为主,卵量的暴发时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的暴发时期为6月中下旬,要注意提前防治;暴雨对粘虫卵的孵化、生长和低龄幼虫的生存起到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荣华,庄克章,唐汝友,等.薏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作物杂志,2009(3):82-83.
[2]薛琴芬,皱罡,张峰.薏苡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0(6):29-30.
[3]邓曹仁.薏苡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农村百事通,2016(9):32-33.
[4]徐春金.薏苡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14(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