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重症医学科(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257例,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组,分别采用ASV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30 min和4 h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4 h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困难撤机比例、呼吸机报警次数、调节参数次数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23例患者完成此研究,包括ASV组112例和SIMV组111例。呼吸力学检测显示,与SIMV组比较,机械通气30 min后ASV组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升高[18.96±4.28)次/min比(23.71±4.14)次/min,(386.12±79.63)ml比(356.37±85.37)ml,均P<0.05]。与SIMV组比较,机械通气4 h后ASV组患者气道峰压下降[(20.79±2.87)cmH2O比(24.18±3.22)cmH2O,P<0.05;1 cmH2O=0.098 kPa]、平均气道压下降[(8.41±2.63)cmH2O比(10.59±2.54)cmH2O,P<0.05]、动态顺应性增加[(46.26±19.35)ml/cmH2O比(40.51±21.05)ml/cmH2O,P<0.05]、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减低[(0.51±0.92)cmH2O比(2.21±1.17)cmH2O,P<0.05];而两组患者的分钟通气量及吸气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通气4 h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报警次数、调节参数次数、困难撤机比例均显著低于SIMV组[(87.2±58.2)h比(100.5±54.9)h,(6.02±2.03)d比(8.83±2.69)d,(7.0±2.8)次比(18.0±6.3)次,(3.2±2.1)次比(8.6±6.7)次,11.6%(13/112)比24.3%(27/111),均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SIMV组显著减低[3.57%(4/112)比9.01%(10/111),P<0.05]。
结论ASV模式相对于SIMV+PSV模式可以缩短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改善呼吸力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