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机短信深入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短信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双重影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短信文化,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短信 短信文化 正面效应 负面影响
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电视、网络等一样,短信沟通在成为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亦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短信文化,也称拇指文化。手机短信作为简便、快捷的资讯交流方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深入校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短信文化。
一、我校学生手机及短信使用现状
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一周在校五天,为了便于与家长联系,学校在每个宿舍均安装了固定电话。但手机作为新生的通讯工具,迅速普及到学生群体。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力改善,新生的手机拥有率达到了100%。而15-19岁年龄段是使用短信的主要群体,大部分学生每天发送短信的数量都在二、三十条以上。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主要是发短信、聊天、联络家人,分别占到了41%、23%、19%。短信成了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短信发送的形式主要分SMS(文字信息)、EMS(增强型的铃声和图片信息)、MMS(多媒体信息)三种形式。短信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途径:一是自编,二是从网上下载,三是转发别人发来的。校园短信发送对象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朋友之间、学生与家人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
二、校园短信的内容简析
有关人士认为,发送短信息像流行了千万年的“吟诗作对”,它在骨子里体现的是一种古老的休闲文化。短信文化的出现,体现了民间的智慧。它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幽默感,来沟通情感,为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发一段问候,来几个笑话,既是问好又是游戏,既是交往有时也是骚扰,同时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络方式。同学们发送短信最多的是情感交流和聊天、信息联系。其内容按目的和用途主要有祝福短信、幽默短信、情绪发泄短信、信息短信、爱情短信、不良短信等。
三、校园短信文化对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高职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接受心理,它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搭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平台。在德育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既可以充分表白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受到了教育,又都在无意中教育了别人。所以,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十分注重学生各类意见的反馈,改变德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旧模式,采用双向互动的引导服务模式。而校园短信文化的出现,使得这种双向沟通交流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以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凸显,“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
2、沟通信息,迅速便捷,加强了家校联系,使德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而如何加强家校联系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身为家长的你,哪天突然收到孩子老师的短信请千万不要诧异。短信通知分数,短信通知作业,短信告知交费情况……据调查,现在许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通过发短信这一时髦的沟通方式,将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家长非常希望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但在当前,由于我校高职住校学生很多,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缺乏,信息的传递不仅有限而且还不及时。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就使德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
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谐了师生关系。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情感是师生之情的心灵纽带,是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而短信文化的流行成了增进师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将师恩情深衬托得淋漓尽致,别出心裁,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4、短信的私密性有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提高了校园德育工作效率。在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中,德育工作者借助于手机短信交流平台,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特别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这一方式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不满情绪,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消极影响
短信在校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手机作用的“异化”还给德育工作出了新“难题”。所以手机短信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
1、学生小动作的“现代化”影响了课堂效率。老师们普遍认为,互相频繁发短信影响了学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聊天,上课玩游戏,用现代化的小动作代替了交头接耳,使听课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因短信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导致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
2、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产生,降低了学生的诚信度。手机的微小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也能秘密交流。于是手机短信在考试作弊时代替了“传纸条”。每年的期中期末考试总能发现一些考试作弊现象,客观性试题利用手机短信作弊的比例比较高,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引发学生互相攀比,加重了经济负担。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已经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加上高职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从众,普通手机在校园里基本上没有市场了,全都换成彩屏的,绝大部分是带摄像头的。而且更换新款手机的频率也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产生了许多电子垃圾,给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压力。
4、手机依赖症的出现和一些不良短信的骚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要翻出手机看一下。”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中,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一份调查显示,73.17%的受访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调查者指出,“短信文化”促成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所谓“手机依赖”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只要留心观察,“手机依赖”的表现随处可见: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当手机无法联机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此外,一些黄色信息借助手机短信流入校园,很快传播开来。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短信文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同时存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短信道德,提高使用短信的文明程度,树立高尚健康的思想观念,提高自我抉择能力和免疫力。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应对各种社会诱惑与挑战,抵制不健康的短信内容,提高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
诚然,校园短信需要规范,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是不够的。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通信管理部门应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或截断不良短信;尽快出台有关手机短信传播的监管法规;手机制造商应加强技术研发,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和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等。通过各方努力,力求使我们的学生明白手机只是一种通讯工具,应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而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正确发挥短信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短信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关洁.拇指文化——思想教育新载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2):58
[2]徐军伟.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八大功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63-64
[3]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2004(5):83-85
[4]曾霞.浅谈短信兴起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5):49-52
[5]吴喜涛.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在德育中的运用[J].新西部,2007(12):178-179
[6]冯遵永.校园手机短信文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38-139
[7]孙钦泉.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 (6):12-14
关键词:短信 短信文化 正面效应 负面影响
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电视、网络等一样,短信沟通在成为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亦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短信文化,也称拇指文化。手机短信作为简便、快捷的资讯交流方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深入校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短信文化。
一、我校学生手机及短信使用现状
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一周在校五天,为了便于与家长联系,学校在每个宿舍均安装了固定电话。但手机作为新生的通讯工具,迅速普及到学生群体。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力改善,新生的手机拥有率达到了100%。而15-19岁年龄段是使用短信的主要群体,大部分学生每天发送短信的数量都在二、三十条以上。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主要是发短信、聊天、联络家人,分别占到了41%、23%、19%。短信成了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短信发送的形式主要分SMS(文字信息)、EMS(增强型的铃声和图片信息)、MMS(多媒体信息)三种形式。短信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途径:一是自编,二是从网上下载,三是转发别人发来的。校园短信发送对象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朋友之间、学生与家人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
二、校园短信的内容简析
有关人士认为,发送短信息像流行了千万年的“吟诗作对”,它在骨子里体现的是一种古老的休闲文化。短信文化的出现,体现了民间的智慧。它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幽默感,来沟通情感,为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发一段问候,来几个笑话,既是问好又是游戏,既是交往有时也是骚扰,同时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络方式。同学们发送短信最多的是情感交流和聊天、信息联系。其内容按目的和用途主要有祝福短信、幽默短信、情绪发泄短信、信息短信、爱情短信、不良短信等。
三、校园短信文化对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高职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接受心理,它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搭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平台。在德育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既可以充分表白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受到了教育,又都在无意中教育了别人。所以,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十分注重学生各类意见的反馈,改变德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旧模式,采用双向互动的引导服务模式。而校园短信文化的出现,使得这种双向沟通交流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以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凸显,“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
2、沟通信息,迅速便捷,加强了家校联系,使德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而如何加强家校联系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身为家长的你,哪天突然收到孩子老师的短信请千万不要诧异。短信通知分数,短信通知作业,短信告知交费情况……据调查,现在许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通过发短信这一时髦的沟通方式,将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家长非常希望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但在当前,由于我校高职住校学生很多,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缺乏,信息的传递不仅有限而且还不及时。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就使德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
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谐了师生关系。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情感是师生之情的心灵纽带,是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而短信文化的流行成了增进师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将师恩情深衬托得淋漓尽致,别出心裁,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4、短信的私密性有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提高了校园德育工作效率。在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中,德育工作者借助于手机短信交流平台,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特别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这一方式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不满情绪,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消极影响
短信在校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手机作用的“异化”还给德育工作出了新“难题”。所以手机短信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
1、学生小动作的“现代化”影响了课堂效率。老师们普遍认为,互相频繁发短信影响了学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聊天,上课玩游戏,用现代化的小动作代替了交头接耳,使听课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因短信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导致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
2、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产生,降低了学生的诚信度。手机的微小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也能秘密交流。于是手机短信在考试作弊时代替了“传纸条”。每年的期中期末考试总能发现一些考试作弊现象,客观性试题利用手机短信作弊的比例比较高,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引发学生互相攀比,加重了经济负担。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已经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加上高职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从众,普通手机在校园里基本上没有市场了,全都换成彩屏的,绝大部分是带摄像头的。而且更换新款手机的频率也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产生了许多电子垃圾,给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压力。
4、手机依赖症的出现和一些不良短信的骚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要翻出手机看一下。”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中,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一份调查显示,73.17%的受访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调查者指出,“短信文化”促成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所谓“手机依赖”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只要留心观察,“手机依赖”的表现随处可见: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当手机无法联机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此外,一些黄色信息借助手机短信流入校园,很快传播开来。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短信文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同时存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短信道德,提高使用短信的文明程度,树立高尚健康的思想观念,提高自我抉择能力和免疫力。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应对各种社会诱惑与挑战,抵制不健康的短信内容,提高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
诚然,校园短信需要规范,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是不够的。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通信管理部门应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或截断不良短信;尽快出台有关手机短信传播的监管法规;手机制造商应加强技术研发,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和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等。通过各方努力,力求使我们的学生明白手机只是一种通讯工具,应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而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正确发挥短信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短信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关洁.拇指文化——思想教育新载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2):58
[2]徐军伟.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八大功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63-64
[3]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2004(5):83-85
[4]曾霞.浅谈短信兴起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5):49-52
[5]吴喜涛.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在德育中的运用[J].新西部,2007(12):178-179
[6]冯遵永.校园手机短信文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38-139
[7]孙钦泉.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 (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