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组织的结构是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高校学生党建战略决定了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既要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相适应、相促进,又要有所超越并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发挥学生党建多种组织结构形式并存互补联动,全面开创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党组织结构创新
[作者简介]聂永江(1970- ),甘肃陇西人,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与铁路工程;黄学明(1980- ),安徽泾县人,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与铁道工程。(江苏南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55-0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既要强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更要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在学生党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如何更强有力地执行组织决议,支部组织生活更具有新意和教育意义,党员发展质量又好又多,学生党组织科学发展是根本,组织结构创新是关键,组织制度建设是保证。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组织规模发展较快,一般能达到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这样,学生党建工作更倾向于组织工作专门化,更多部门化,更多的垂直等级,以及更多的规则及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设计要层次清晰、岗位合理、程序明了、内容规范和运转高效,要能增强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要使学生党员熟悉组织结构、职责清楚、内容规范和恪尽职守,通过积极参与党务工作,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水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迫切地需要创新组织结构。
一、高校学生党组织环境迫切需要结构创新
1.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但社会大局稳定,社会管理逐步完善,人民安居乐业。我们要使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迫切需要机械结构类型组织设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2.基层党建环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①迫切需要矩阵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发挥基层组织的协调力,完成多个复杂而相互依赖的任务。
3.高校环境。高校学生党组织规模逐步扩大,组织工作任务繁重,组织程序规范繁多,组织经费紧缺,党建队伍基础薄弱。更需要加强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辅导员老师更多的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工作指导和加强党员的教育培养,学生党员骨干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培养发展工作。迫切需要机械结构类型组织设计,以保证学生党建工作统一领导,严格职责,循序规范,集权高效。
4.运行环境。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在校学生规模1680多人,学生党员规模328人(基本每两个月变化一次)。前期,由于正式党员人数有限,以及学生党员流动性大,造成学生党支部调整频繁,存在组织内部管理混乱,党员骨干岗位职责不清,组织生活时间冗长,组织工作效果差、效率低,党员之间信息沟通难,党员先进性体现不足,党支部战斗力、影响力不强等问题。笔者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建情况调查显示,约10%左右的党员认为党组织工作效果不好。这就迫切要求学生党组织采取机械结构类型和有机结构类型相协调,采取矩阵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学生党组织结构与教学管理和党务管理实际结合,使学生党组织结构稳定、清晰,党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管理高效,党建队伍熟悉党务和组织程序,党员彼此交流沟通方便快捷。
二、高校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
1.党的组织原则寻求机械结构类型组织的高效率和稳定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能独立负责地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②
2.学生党组织发展寻求矩阵结构类型组织的双重指挥效益。高校二级学院全面负责本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及早发现人才,还要有针对性地精心培养、教育和考察;不仅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还要增强其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求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强,还要党务工作能力强;不仅要保证发展的质量,还要保证发展的数量。学生党建工作组织生活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工作专门化程度强,考虑到党员个体的差异性,党员数量的规模化,党员教育任务的紧迫性,必须建立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相适应的学生党组织结构。矩阵组织则通过同时向组织提供最佳人力资源和确保资源高效配置的方法,而获得最大的工作成效。因此,学生党组织基础工作采取矩阵结构组织设计选项,以协调组织工作中这些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要求。表1显示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党组织的矩阵结构表。各个党支部形成功能型单位,特定的组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覆盖各个党支部。这样,矩阵中的成员具有双重任务——对于各个党支部和对其组织工作内容、状况等。

3.学生党组织设置寻求复合结构形式。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在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③党支部设置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党建组织规模大、发展程序多、工作内容繁多,以及党员可塑性强、流动性大、发展变化快、集中教育管理难等特点,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紧密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学生党组织设置形式。高校一般按照学生所学专业设置班级,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按照入学年份、学院序号、学院内专业序号和专业内班级序号确定全校班级名称,如04631班,具有唯一性和明辨性。学生党支部设置结合学生党组织的设置原则和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分为固定支部和流动支部。原则上按照二级学院校内序号、所学专业院内序号和专业内所在班级序号来确定固定支部名称,如土木631党支部;每个固定党支部内一般涵盖三个相同序号,即相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按照班级设置党小组,如05631、06631、07631党小组。固定支部土木631党支部名称始终不变,只在每年进行一年级班级进支部、四年级班级出支部,但始终以二、三年级班级作为核心保证支部的稳定性、传承性和延续性,有利于形成支部的组织文化。大四毕业班党支部属于流动支部,正式党员人数满足基本要求即可设在班级,如04631党支部(如表1所示)。
三、高校学生党组织以团队结构衔接弥补
对于学生党建组织,团队结构经常可以弥补机械结构类型组织设计的缺陷,一个组织获得团队灵活性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机械结构标准化的高效率。创建学生党组织有效团队包括四个关键元素:第一个是团队工作设计;第二个是团队组成;第三个与团队有关的资源和其他前后相关影响因素;第四个过程变量反映在团队中产生的影响团队效力的事情上。最有效力的团队既不是很小(少于4或5人)也不是很大(超过12人)。
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学生党建工作一般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设党委副书记1人,辅导员和组织员6人,设置28个学生党支部,其中按照创新设置原则成立了15个固定党支部,每个支部按照班级分为3个党小组,支部设正书记1人,副书记或小组长3人;13个流动党支部分别设在毕业班级,设正副书记各1人;党员管理控制幅度为6人,如图1所示。

从图中数据(括弧外是理论数据,括弧内数据为实际人数)可以看出,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党组织既可以保持紧密管理,又便于党员之间交流,有利于加强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和考察,还有很大的党员发展空间。
1.学院党委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组成决策团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与辅导员、组织员共7人组成。定期召开辅导员组织工作例会,实施群体集权决策,构想更多的可选组织方案,更富有创造力,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组织决定,发挥组织的更大效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党建骨干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
2.学院党委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组成计划团队。分别由辅导员、组织员和学生支部书记组成,一般有5~6人。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采用矩阵结构类型,按照学生党建的组织功能和组织生活方式划分。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组织矩阵式结构模式具有双重指挥链,在完成党的基本任务方面,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方面,在组织培养、考察、发展和民主评议整体统筹等方面必须采取机械结构模式,强化集权决策落实的高效率和稳定性;在组织生活方式、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在组织培养、考察、发展个体兼顾等方面;在党员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机结构模式,有效地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党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党员参与支部和小组的决策参与率,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
3.学生党支部之间组成工作团队。由辅导员与其所负责联系的学生党支部正副书记组成,一般有3~5人。固定党支部组织工作:一年级由支部联系教师领导,高年级学生党员(兼副班主任)带着做;二年级由支部联系教师和支部书记指导,副书记负责自己做,三年级由支部联系教师指导,支部书记、副书记负责带着一、二、三年级党小组整体做。四年级班级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立流动党支部,实现高年级班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毕业生党员离校时流动党支部自动注销。
4.学生党支部内部组成任务团队。由学生党支部正副书记和小组长组成,一般有3~4人。学生党支部内部管理采取机械结构模式,各党小组也形成团队结构并建在班级。当大四党小组时机成熟就从固定党支部分离单独设立流动党支部,这样两个党支部都可以保持支部组织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并有利于形成学院组织文化。
5.学生党小组组成执行团队。由副书记或正副小组长与全体小组党员组成,一般不超过15人。一般情况下,一个固定党支部划分为3个党小组,在组织系统内党小组番号即为小组所在班班号,这样就与教学班级相对应了,成员是该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既要在班里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在班级与班级之间体现集体竞争力,还要在小组与小组之间体现集体合作程度。党小组工作包括密切与班级工作联系,加强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考察和发展本班学生党员,指导班级团支部工作,对党支部负责。这样增加了党小组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工作开展更加有趣、有章法。通常小组长是正式党员的还担任支部副书记职务,能有效发挥党支部副书记(小组组长)效率;再配备一名与小组长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党员作为助理,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有利于发挥新生班级优秀群体潜能。
6.学生党组织外围组成咨询团队。由班级入党联系人、班主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和班级所在年级辅导员组成,一般有5~6人,充分发挥组织发展参谋、咨询、建议作用,同时对组织工作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7.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组成跨功能型团队。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能够相互交换组织生活、课堂学习、专业思想、就业等方面,产生新想法,解决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逐步实现全员全程育人,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蓬勃开展。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事业,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设计科学、规范,有利于党组织改善与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树立党组织的威望,有利于加强党组织的组织效力,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力度,有利于组织内团队创新,有利于激发党员的潜能和活力,有利于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有利于党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50.
②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及基本知识解答[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5.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党组织结构创新
[作者简介]聂永江(1970- ),甘肃陇西人,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与铁路工程;黄学明(1980- ),安徽泾县人,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与铁道工程。(江苏南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55-0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既要强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更要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在学生党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如何更强有力地执行组织决议,支部组织生活更具有新意和教育意义,党员发展质量又好又多,学生党组织科学发展是根本,组织结构创新是关键,组织制度建设是保证。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组织规模发展较快,一般能达到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这样,学生党建工作更倾向于组织工作专门化,更多部门化,更多的垂直等级,以及更多的规则及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设计要层次清晰、岗位合理、程序明了、内容规范和运转高效,要能增强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要使学生党员熟悉组织结构、职责清楚、内容规范和恪尽职守,通过积极参与党务工作,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水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迫切地需要创新组织结构。
一、高校学生党组织环境迫切需要结构创新
1.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但社会大局稳定,社会管理逐步完善,人民安居乐业。我们要使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迫切需要机械结构类型组织设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2.基层党建环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①迫切需要矩阵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发挥基层组织的协调力,完成多个复杂而相互依赖的任务。
3.高校环境。高校学生党组织规模逐步扩大,组织工作任务繁重,组织程序规范繁多,组织经费紧缺,党建队伍基础薄弱。更需要加强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辅导员老师更多的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工作指导和加强党员的教育培养,学生党员骨干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培养发展工作。迫切需要机械结构类型组织设计,以保证学生党建工作统一领导,严格职责,循序规范,集权高效。
4.运行环境。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在校学生规模1680多人,学生党员规模328人(基本每两个月变化一次)。前期,由于正式党员人数有限,以及学生党员流动性大,造成学生党支部调整频繁,存在组织内部管理混乱,党员骨干岗位职责不清,组织生活时间冗长,组织工作效果差、效率低,党员之间信息沟通难,党员先进性体现不足,党支部战斗力、影响力不强等问题。笔者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建情况调查显示,约10%左右的党员认为党组织工作效果不好。这就迫切要求学生党组织采取机械结构类型和有机结构类型相协调,采取矩阵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学生党组织结构与教学管理和党务管理实际结合,使学生党组织结构稳定、清晰,党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管理高效,党建队伍熟悉党务和组织程序,党员彼此交流沟通方便快捷。
二、高校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
1.党的组织原则寻求机械结构类型组织的高效率和稳定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能独立负责地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②
2.学生党组织发展寻求矩阵结构类型组织的双重指挥效益。高校二级学院全面负责本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及早发现人才,还要有针对性地精心培养、教育和考察;不仅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还要增强其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求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强,还要党务工作能力强;不仅要保证发展的质量,还要保证发展的数量。学生党建工作组织生活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工作专门化程度强,考虑到党员个体的差异性,党员数量的规模化,党员教育任务的紧迫性,必须建立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相适应的学生党组织结构。矩阵组织则通过同时向组织提供最佳人力资源和确保资源高效配置的方法,而获得最大的工作成效。因此,学生党组织基础工作采取矩阵结构组织设计选项,以协调组织工作中这些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要求。表1显示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党组织的矩阵结构表。各个党支部形成功能型单位,特定的组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覆盖各个党支部。这样,矩阵中的成员具有双重任务——对于各个党支部和对其组织工作内容、状况等。

3.学生党组织设置寻求复合结构形式。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在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③党支部设置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党建组织规模大、发展程序多、工作内容繁多,以及党员可塑性强、流动性大、发展变化快、集中教育管理难等特点,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紧密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学生党组织设置形式。高校一般按照学生所学专业设置班级,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按照入学年份、学院序号、学院内专业序号和专业内班级序号确定全校班级名称,如04631班,具有唯一性和明辨性。学生党支部设置结合学生党组织的设置原则和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分为固定支部和流动支部。原则上按照二级学院校内序号、所学专业院内序号和专业内所在班级序号来确定固定支部名称,如土木631党支部;每个固定党支部内一般涵盖三个相同序号,即相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按照班级设置党小组,如05631、06631、07631党小组。固定支部土木631党支部名称始终不变,只在每年进行一年级班级进支部、四年级班级出支部,但始终以二、三年级班级作为核心保证支部的稳定性、传承性和延续性,有利于形成支部的组织文化。大四毕业班党支部属于流动支部,正式党员人数满足基本要求即可设在班级,如04631党支部(如表1所示)。
三、高校学生党组织以团队结构衔接弥补
对于学生党建组织,团队结构经常可以弥补机械结构类型组织设计的缺陷,一个组织获得团队灵活性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机械结构标准化的高效率。创建学生党组织有效团队包括四个关键元素:第一个是团队工作设计;第二个是团队组成;第三个与团队有关的资源和其他前后相关影响因素;第四个过程变量反映在团队中产生的影响团队效力的事情上。最有效力的团队既不是很小(少于4或5人)也不是很大(超过12人)。
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学生党建工作一般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设党委副书记1人,辅导员和组织员6人,设置28个学生党支部,其中按照创新设置原则成立了15个固定党支部,每个支部按照班级分为3个党小组,支部设正书记1人,副书记或小组长3人;13个流动党支部分别设在毕业班级,设正副书记各1人;党员管理控制幅度为6人,如图1所示。

从图中数据(括弧外是理论数据,括弧内数据为实际人数)可以看出,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党组织既可以保持紧密管理,又便于党员之间交流,有利于加强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和考察,还有很大的党员发展空间。
1.学院党委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组成决策团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与辅导员、组织员共7人组成。定期召开辅导员组织工作例会,实施群体集权决策,构想更多的可选组织方案,更富有创造力,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组织决定,发挥组织的更大效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党建骨干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
2.学院党委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组成计划团队。分别由辅导员、组织员和学生支部书记组成,一般有5~6人。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采用矩阵结构类型,按照学生党建的组织功能和组织生活方式划分。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组织矩阵式结构模式具有双重指挥链,在完成党的基本任务方面,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方面,在组织培养、考察、发展和民主评议整体统筹等方面必须采取机械结构模式,强化集权决策落实的高效率和稳定性;在组织生活方式、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在组织培养、考察、发展个体兼顾等方面;在党员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机结构模式,有效地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党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党员参与支部和小组的决策参与率,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
3.学生党支部之间组成工作团队。由辅导员与其所负责联系的学生党支部正副书记组成,一般有3~5人。固定党支部组织工作:一年级由支部联系教师领导,高年级学生党员(兼副班主任)带着做;二年级由支部联系教师和支部书记指导,副书记负责自己做,三年级由支部联系教师指导,支部书记、副书记负责带着一、二、三年级党小组整体做。四年级班级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立流动党支部,实现高年级班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毕业生党员离校时流动党支部自动注销。
4.学生党支部内部组成任务团队。由学生党支部正副书记和小组长组成,一般有3~4人。学生党支部内部管理采取机械结构模式,各党小组也形成团队结构并建在班级。当大四党小组时机成熟就从固定党支部分离单独设立流动党支部,这样两个党支部都可以保持支部组织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并有利于形成学院组织文化。
5.学生党小组组成执行团队。由副书记或正副小组长与全体小组党员组成,一般不超过15人。一般情况下,一个固定党支部划分为3个党小组,在组织系统内党小组番号即为小组所在班班号,这样就与教学班级相对应了,成员是该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既要在班里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在班级与班级之间体现集体竞争力,还要在小组与小组之间体现集体合作程度。党小组工作包括密切与班级工作联系,加强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考察和发展本班学生党员,指导班级团支部工作,对党支部负责。这样增加了党小组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工作开展更加有趣、有章法。通常小组长是正式党员的还担任支部副书记职务,能有效发挥党支部副书记(小组组长)效率;再配备一名与小组长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党员作为助理,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有利于发挥新生班级优秀群体潜能。
6.学生党组织外围组成咨询团队。由班级入党联系人、班主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和班级所在年级辅导员组成,一般有5~6人,充分发挥组织发展参谋、咨询、建议作用,同时对组织工作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7.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组成跨功能型团队。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能够相互交换组织生活、课堂学习、专业思想、就业等方面,产生新想法,解决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逐步实现全员全程育人,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蓬勃开展。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事业,学生党组织结构创新设计科学、规范,有利于党组织改善与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树立党组织的威望,有利于加强党组织的组织效力,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力度,有利于组织内团队创新,有利于激发党员的潜能和活力,有利于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有利于党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50.
②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及基本知识解答[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5.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