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摩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本人从事生物教学30年,根据生物课程的特点,尝试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组建合作实验小组
一般,每班分成12个小组,要尽量合理划分,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兼顾各组成员的多样性。这样,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和异议,创设一个供学生交流、讨论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二、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为各实验小组的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实验课前,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复习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前,可布置各实验小组栽培好实验材料天竺葵,并对各组组长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的培训;课前1—2天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解读该实验课文,收集该实验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个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课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天竺葵进行实验前的暗处理,叶片部分遮住光照等准备工作。
三、合作完成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的集体智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各实验小组成员首先各自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通过讨论,进行比较、修改、整合,得出本组最佳的实验方案。在组织学生按照合作实验小组进行合作设计时,学生各自提出的设计方案可能不尽相同,易引发激烈的争议。教师协调引导,使问题和争议得到正确处理。如在分组合作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设计方案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两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多数同学提出采用课文的参考方案,用4个广口瓶做成4个装置进行实验;有一个同学提出只用2个广口瓶做成2个相同的装置,分别放在温暖、寒冷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实验,即用盛有清水的2个广口瓶,分别放入一条在上、中、下三个不同高度固定有玉米种子的竹棒,并使两条竹棒下面的玉米粒完全浸没在水中,中间的玉米粒刚好碰到水,上面的玉米粒不碰水,然后把其中的一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另一个装置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通过组内成员的讨论、比较,一致认为后者的方案具有创新性,而且更简便、更科学,最后把它定为本组的实验方
案。
四、合作完成实验过程
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品质、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实验方案确定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按照小组分工,有序地开展各自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到分工协作,人人动手。教师要关注实验的全过程,控制大局面,遇到问题适时介入,但只是协调指导,不包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各实验小组的成员都能做到人人动手,分工合作。有的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有的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有的将C馒头小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有的将37℃左右的温水倒入大烧杯中;有的负责填写实验记录表。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实验任务。实验后,组内成员通过交流讨论,把实验过程、装置设计、观察结果等进行汇总,形成小组的实验报告。
五、交流评比,总结得失
通过交流总结,使学生反思得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真正领略合作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良好局面,促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交流评比。对各个实验小组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评比。交流评比的内容是: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实验装置是否合理、实验效果是否达到目的、实验过程是否人人动手参与等。交流评比的步骤是:首先让各组代表进行总结和自评,然后组间互评,教师汇总公布结果。
(二)总结反思。交流评比后,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得失,成功在哪里,失误有哪些,并分析原因。
本人经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不仅是学生分组实验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作为教师,必须当好导演这个角色,精心设计,组织好分组实验教学,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表演舞台,提供探究性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组建合作实验小组
一般,每班分成12个小组,要尽量合理划分,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兼顾各组成员的多样性。这样,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和异议,创设一个供学生交流、讨论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二、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为各实验小组的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实验课前,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复习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前,可布置各实验小组栽培好实验材料天竺葵,并对各组组长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的培训;课前1—2天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解读该实验课文,收集该实验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个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课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天竺葵进行实验前的暗处理,叶片部分遮住光照等准备工作。
三、合作完成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的集体智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各实验小组成员首先各自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通过讨论,进行比较、修改、整合,得出本组最佳的实验方案。在组织学生按照合作实验小组进行合作设计时,学生各自提出的设计方案可能不尽相同,易引发激烈的争议。教师协调引导,使问题和争议得到正确处理。如在分组合作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设计方案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两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多数同学提出采用课文的参考方案,用4个广口瓶做成4个装置进行实验;有一个同学提出只用2个广口瓶做成2个相同的装置,分别放在温暖、寒冷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实验,即用盛有清水的2个广口瓶,分别放入一条在上、中、下三个不同高度固定有玉米种子的竹棒,并使两条竹棒下面的玉米粒完全浸没在水中,中间的玉米粒刚好碰到水,上面的玉米粒不碰水,然后把其中的一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另一个装置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通过组内成员的讨论、比较,一致认为后者的方案具有创新性,而且更简便、更科学,最后把它定为本组的实验方
案。
四、合作完成实验过程
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品质、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实验方案确定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按照小组分工,有序地开展各自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到分工协作,人人动手。教师要关注实验的全过程,控制大局面,遇到问题适时介入,但只是协调指导,不包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各实验小组的成员都能做到人人动手,分工合作。有的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有的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有的将C馒头小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有的将37℃左右的温水倒入大烧杯中;有的负责填写实验记录表。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实验任务。实验后,组内成员通过交流讨论,把实验过程、装置设计、观察结果等进行汇总,形成小组的实验报告。
五、交流评比,总结得失
通过交流总结,使学生反思得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真正领略合作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良好局面,促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交流评比。对各个实验小组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评比。交流评比的内容是: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实验装置是否合理、实验效果是否达到目的、实验过程是否人人动手参与等。交流评比的步骤是:首先让各组代表进行总结和自评,然后组间互评,教师汇总公布结果。
(二)总结反思。交流评比后,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得失,成功在哪里,失误有哪些,并分析原因。
本人经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不仅是学生分组实验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作为教师,必须当好导演这个角色,精心设计,组织好分组实验教学,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表演舞台,提供探究性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易志毅)